坚守初心雕精品 只争朝“锡”承匠心
记者跟着打锡师傅制作锡酒壶
![]() |
![]() |
![]() |
![]() |
坚守初心雕精品 只争朝“锡”承匠心
记者跟着打锡师傅制作锡酒壶
永康锡雕俗称打锡(打镴),其制品具有较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我市作为百工之乡,能工巧匠众多。他们在吸收各地锡雕工艺特长的基础上,创造出雕花、篆刻、抛光等精加工的新工艺,使我市锡雕声名远播。
漂亮的锡器是如何打制出来的?目前学习打锡的年轻人多吗?3月27日,记者走进永康锡雕省级非遗传承人桑子安的锡雕工作室,体验制作锡酒壶。
桑子安正在制作锡酒壶
记者体验锡酒壶制作
巧手绘蓝图 妙笔算数据
与桑子安说明来意后,他从工作台上取出一块银白色锡板,与记者一起打制锡器。桑子安告诉记者,这种银白色的锡板是由锡条经过三道工序制成的,单根锡条大概一公斤,打造一块这样的锡板需要两根锡条。
一番讨论后,记者准备体验打制一只锡制温酒壶。据悉,温酒壶属于比较容易打制的锡器,由下大上小的两个空心圆筒和一片圆形底片焊接而成。
记者拿出纸笔,分别计算出两个圆筒的上下底边、高以及母线的长度。其中,大圆筒和小圆筒的上底边相等,圆形底片的周长和大圆筒的下底边长相等。掌握了这些数据后,记者在锡板上画出一个圆环,再根据数据在圆环中画出圆筒的展开面,最后掏出剪锡的剪刀将画好的展开面裁剪下来。
得到锡片后,记者再用手将其卷成圆筒形,把两侧的两条母线合二为一拼接在一起。此时,圆筒的形状宽窄不一。记者将圆筒套在铁质支架上,左手用拍板轻轻拍打,右手握住圆筒不断旋转。当圆筒旋转几周后,就呈现出规整的形状。记者将两个圆筒都规整后,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活用小松香 焊接大锡片
桑子安说,锡的熔点约为231℃。焊接的原理是将紫铜镴錾加热至231℃,熔化焊接用的锡条后,再把熔化部分与需要焊接的部分粘合起来。加热10分钟以后,紫铜镴錾上不停地冒出白烟,温度已接近熔点。“锡的导热性很好,焊接连接处时,一不小心就会被加热的锡片烫伤。”在桑子安的提醒下,记者系上厚围裙,并戴上隔热手套,做好焊接准备。
“打镴靠松香,打铁覆热浆。”这句充满永康味的话生动地反映出打锡过程中松香的重要性。记者在圆筒焊接处的内外表面都洒满松香,然后左手持锡圆筒和锡条,右手用紫铜镴錾轻点焊点。当焊点出现圆形锡点时,这块区域的焊接就算完成了。经过焊接,整条需要焊接的母线出现一排圆形锡点。
桑子安说,焊没焊牢,有判断标准:看圆筒内部的焊点有没有填满锡。记者体验后发现,焊接不仅考验操作者的经验,而且錾头与锡条接触的时间也有讲究,时间长了会形成空洞,时间短了会导致拉丝。由于经验不足,记者焊出多个空洞,在桑子安的帮助下才勉强将两个圆筒焊好。
焊接完成后的下一步操作是打磨。记者将圆筒放在铁质支架上,先用大铁锉进行规整,锉掉多余部分;再用小平锉细心打磨,使焊接部分圆润光滑。在打磨好外表面后,记者又打磨了圆筒内侧。整个锡圆筒就算焊好了。
如法炮制焊好另外一个圆筒后,记者将两个大小圆筒焊接起来,最后焊上底部的圆形锡片。经过打磨,一个漂亮的温酒壶出现在记者眼前。
传统面临挑战 教育传承匠心
桑子安告诉记者,永康锡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永康从事五金手工技艺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其中以打锡师傅居多。那时,永康出现了以芝英镇岘口村、练结村和方岩镇后钱村后浅自然村、古山镇雅溪村寺下胡自然村为代表的锡雕专业村,锡雕产品的种类已达200余种。永康锡雕在光洁度、外形、内质上都更胜一筹,尤其是经过长期经验积累,永康打锡师傅对锡料成色、等级的辨别,即使在没有检测仪器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相当精确的程度。他们通过敲打等方法,区别锡料的成色和等级。
随着时代发展,打锡行业日益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一位熟练的打锡师傅平均每天收入300元至500元。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个行业没有吸引力。现在从事打锡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为破解这种困局,早在五年前,桑子安通过与我市舟山初中合作,在校内成立学生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免费向学生们传授打锡技艺。今年,他又受烈桥小学的邀请,每周为那里的学生们上课,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传统工艺的种子,保障打锡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记者手记
守初心承匠心
无偿传授技艺
锡器作为一种日常用品,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旧时,永康人嫁女儿有一个传统,嫁妆里一定要有锡做的茶壶和烛台,茶壶要有吉祥图案,烛台要雕有龙凤,寓意龙凤呈祥。
桑子安工作室里复杂精美的锡器,经千锤万錾打制的纹路在讲述着打锡技艺的传承。这些不仅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经验的积累。
对于打锡技艺的传承发展来说,桑子安的无私传道,非常让记者佩服。五年来,他坚持无偿为学生们传授打锡技艺。这不仅是一种坚守,更是永康工匠精神的传承。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融媒记者 陈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