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野味
![]() |
![]() |
都市野味
□梁衡
梁衡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等。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我住北京已有多年。眼见楼愈高,路愈宽,人愈多,车愈闹,烦不胜烦,便常思小时乡间泥土之乐。
我所在的大院有楼数十栋,柏油路纵横其间。早晨的锻炼方式就是绕楼跑步。跑完之后又觉缺点什么。虽路旁有标配的健身器材,然冰冷之物,不想去摸。两侧有银杏树,叶如小扇,楚楚可人;初秋杏果累累,堪比吐鲁番的葡萄。日日过其下,相看不厌,顿生爬树之念,这本是小时常做的功课。于是,晨练之后返家之前,环视四周无人,便纵身一跃,双手抓住低处的树杈,再以脚蹬树,弓腰虫行而上。跑步练腿,爬树练臂。如是者多年。有一日,当我前后扫视,确信无人之时,忽一熟人从墙角转过,惊呼:“您还会爬树!”此事遂传回单位,成为顽童之谈。
又大院中遍植花木,有一种名碧桃者,专为看花,春三月,还未吐叶时先绽出鲜红的花朵,艳艳照人。到立秋过后就挂满核桃大小的果子。只是人们都以为它生来就是中看不中吃,花自开过果自落,谁也不去理会。
一日,我在树下端详,所有熟透的果子上都有虫吃的痕迹。天下名山佛占尽,世上好果虫吃完。这果子一定好吃!我小心掰开,用舌尖一舔,一股以甜为本兼有些酸,又有一点苦的味道,直透心田。关键还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它如一道闪电穿越岁月数十年,撕开了我尘封许久的童年记忆。那时在山上打柴,最大的享受就是采食野果。
野果之味,不要那么甜,正好留着这一丝的酸和苦才提神解渴,疲倦之时食之,精神为之一振。我自以为牧童发现了断臂的维纳斯,每于晨练之后,汗未落时,优游于桃林之中,捡漏寻宝。虽是三五棵树,然隐身于枝叶间,若茫茫桃林,仿佛又闻幼时伙伴的呼唤。
《浮生六记》的作者写其小时于园间蹲看草间小虫的爬行,感觉如林中巨兽往来,大约就是这个意境。后来,我渐渐摸出规律,桃果初成,绿而硬,不能食,虫子不来。到色微黄,特别是边棱处现出一条若有若无的红晕带时,便可吃了,虫子也不期而至。能找到这样一粒微软、酸甜、无虫之果,便是意外的惊喜。人虫相争抢得先机也就是半日之间。我将这个秘密告诉院里的朋友,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咦!你还吃野果?”仿佛原来交往的是一个野人。
其实,人类从森林中走来,从猿人时期到现在的几十万年里,也就近五六千年不全赖野果为生。作为个体,现在还有不少人有过与野果厮磨的童年,哪能这样健忘呢?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人都有一个童年,但未必都有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