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朱熹三赞林大中

  朱熹三赞林大中

  □林毅

  南宋巨儒朱熹与永康人多有交集,其中与陈亮书信来往最多,与林大中却是最为知交。林大中可以说是朱熹的“铁哥们”,也可以说是维护理学的“护旗手”,这在历史文献中都可找到依据。就朱熹对林大中的三次赞言,从中可以解读出林大中的为官品格,也可以解读出时代的政治背景。

  赞文风淳厚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十九岁中进士,仕宦于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但其仕途跌宕,少有称心如意。因此,他总是退隐官场,憩身于书院讲学,宣传弘扬理学思想。

  南宋国虽贫弱,学风却为浓郁,心学、浙学、婺学、事功学等百家争鸣于一时一地,而理学风靡邦域成为主流。正因为朱熹有独树一帜的思想光辉,加上独傲的个性,引来官敌的嫉妒与排斥。淳熙年间,王淮宰相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理学是否属于伪学?这对朱熹来说犹如一颗炸雷,因为所提之人不是一般官员,而是因其弹劾唐仲友而积了怒气的堂堂宰相。朱熹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官场上特别是在御史台寻得支持和保护。御史台是皇上的耳目官,官品虽小但赋予的职权较大,因此有小宰相之称。

  淳熙十六年初春,光宗初登皇位,林大中(1131年-1208年)入选为监察御史。此时,陌生的林大中入了朱熹耳目,读了林大中淳厚文章,恍然大悟,此公可以争取。朱熹及时向门生张元善(1143年-1206年)去信,言:“此公虽未相识,然见其文字,知其纯厚,不会骂人,须力从臾之,以速为上,稍迟一日,即坏一日事矣。”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不认识林大中,但是见其文风淳厚,可知其品德高尚,抓紧与林大中见面交流,争取成为支持理学的力量。”文中可见朱熹内心着急,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朝廷中攻击理学的严峻。

  张元善与林大中曾是太常寺同事,两人相交甚厚。由于张元善牵线,林大中与朱熹搭上了彩虹天桥。此后,两人要么心有灵犀,要么鸿雁传书。可惜流传当代的书信一通也没有,但朱熹与朝士楼钥的书信有的保留至今,与陈亮交谈涉及林大中评价言语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至今,从中可窥朱熹与林大中之深厚交情。其实,林大中本身就是个淳儒,骨子里崇尚理学,两人相交也是一种缘分,也是国家之福分。

  林大中像

  赞高风亮节

  贯穿南宋,朝廷或是民间都有“主战派”和“主和派”泾渭之分。陈亮被公认为“主战派”代表,周葵因签“隆兴和议”被认为是“主和派”典型,而评朱熹有的说是“主战派”,有的说是“中间派”,不主战,不主和。纵是二派,或是三派,都难以得出对与错的结论。这是明斗,还有暗斗。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庙堂内还有或明或暗的另一场博弈,那就是理学是与非的问题。

  立身于御史台的林大中,弹劾贪官污吏,朝廷上下无话可说。到了举荐贤良,隐隐地涉及站队问题,这就得一番思量,也就要勇气胆量。林大中有一通奏折,很好地说明了他在举荐人才时的理念:“进退人才,当观其趣向之大体,不当责其行事之小节。趣向果正,虽小节可责,不失为君子;趣向不正,虽小节可喜,不失为小人……”其核心意思就是用君子去小人,用当下的选人用人语言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林大中这种理念,就非常符合朱熹的口味。当光宗要选择同姓官员予以重用时,林大中大义凛然地支持崇尚理学人士。

  绍熙二年,光宗发诏潭州知府赵善俊回朝禀报。林大中极力反对,奏:“善俊,何德何能可回朝禀报?”光宗反问:“谁贤?”林大中大胆举荐福州太守赵汝愚(1140年-1196年)。光宗采纳,重用了汝愚。汝愚任职朝廷,朱熹是心花怒放。朱熹与汝愚两人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朱熹深知汝愚品德与学术追求,且支持理学又弘扬理学。凭此一举,朱熹将林大中视为知己。此后,朱熹倍加留意林大中,对其在御史台的工作满口称赞。

  一段时间,朝廷因为有重臣赵汝愚的存在,还有老宰相留正的坚挺,议论理学之士三缄其口。当林大中去御史台任职时,朱熹去信朝士力夸林大中。当陈亮来武夷拜访时,朱熹毫不掩饰赞言:“林大中在台首尾四年,最为称职,去国一节,风谊凛然,当于古人中求之。”

  赞威武不屈

  绍熙五年六月,太上皇孝宗薨,朝廷要进行“国葬”。但是,光宗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主持祭礼。因此,在赵汝愚的筹划下进行了“禅让”。宁宗初位,在宰相汝愚的举荐下诏林大中、朱熹到朝廷任职。林大中从赣州起身,如有神助顺风顺水到了阙门,七月任中书舍人,十二月任给事中兼侍讲。而朱熹却步履艰辛,一路上还竖起两只耳朵,似乎听到了朝廷的风起雷鸣。十月,朱熹到任,诏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当时,朝廷看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新气象,赵汝愚作政治领袖,朱熹为精神领袖。以朱熹为侍讲,意图以读经史,释疑义来影响宁宗,贯彻理学治国的理念,实现富国强兵的设想。但汝愚想得太简单了。朱熹长有一双“火眼金睛”,洞察宁宗姻亲知阁门事韩侂胄利欲熏心。朱熹向汝愚建议给侂胄利益好处,以此减少侂冑干扰政务。汝愚不理,认为在宁宗上位中侂冑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皇亲国戚助力朝廷是天经地义,哪能要权要钱。赵与韩生隙,从此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搏斗。

  朝臣叶适得知汝愚所为后,仰天长叹:“苦了!苦了!”汝愚真的是愚忠,根本没有后眼,而侂胄却是连出二着。第一着攻击帝师空谈误国。宁宗遂以“方此隆冬,恐难立讲”为由,免去朱熹经筵讲学之职,提举宫观职。赵汝愚力劝宁宗,反招致宁宗的盛怒。朱熹见状,不多做停留,黯然离开临安,朱熹在朝只有四十六天,与林大中共事亦仅四十六天。

  第二着,在御史台选用亲信,培养“打手”。侂胄与“打手”共同构陷赵汝愚,致使罢相去命。从此,朝廷由外戚掌权,西风催逼东风。林大中、楼钥(1137年-1213年,中书舍人)、彭龟年(1142年-1206年,吏部侍郎)等正义之士如何能甘心?如何能袖手旁观?他们的精神还是寄托在宁宗身上,奏、缴驳、再奏,与权臣生死一搏,但宁宗已失去慧眼,一错再错。

  韩侂胄岂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继续打压,最终将林大中等正义之士赶出朝廷,先是贬用,后是罢黜。庆元二年(1196年)十月,林大中解职归田,在家乡建龟潭庄归隐。也就在同年,韩侂胄宣布理学为伪学,查禁、焚毁理学书籍,科举考试不允许有理学的内容。再一年(1197年),韩侂胄列出59名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逆党名单,林大中当然有份。朱熹看着这份名单,老泪纵横。他去信楼钥,言及林大中时语从心出:“同在从班,相得愈深,其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乎不可犯。”林大中虽有此品格,但总逃不过曲折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其实也关乎国运。

  庆元六年,朱熹病卒于建阳。其生前,未得见理学复燃之气。而在七年之后,侂胄诛,林大中复得重用。林大中用人生最后力量,推动为“庆元党禁”人士平反昭雪,推动理学归位于治国的文化主流。

  这样的事,朱熹生前或许是意想不到的,但他慧眼识珠林大中真是铁板钉钉。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朱熹三赞林大中 2023-03-13 永康日报2023-03-1300006;永康日报2023-03-1300009;永康日报2023-03-1300010;永康日报2023-03-1300011;永康日报2023-03-1300012;永康日报2023-03-1300015;永康日报2023-03-1300016;永康日报2023-03-1300017;永康日报2023-03-1300019;永康日报2023-03-1300021 2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