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印记 留住古韵乡愁
楼氏姐妹书法摄影展走进舟一村祠堂
![]() |
![]() |
![]() |
![]() |
![]() |
守护历史印记 留住古韵乡愁
楼氏姐妹书法摄影展走进舟一村祠堂
在我市舟山镇舟一村,有一座迄今500多年的祠堂,因年久失修和白蚁蛀害,祠堂早已椽烂瓦残,墙塌柱坏。如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修缮,这座饱经风霜的祠堂终于迎来了新生。
这些天,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楼美珍、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楼美如把自己创作的书法、摄影作品搬进舟一村宗祠展示,让这座古老的祠堂再次焕发生机活力。
楼美如介绍摄影展的情况
修缮后的楼氏宗祠
楼美如展出的摄影作品
楼美珍展出的书法作品
楼氏宗祠石碑
祠堂对联是家族文化的缩影
舟山镇楼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历史上,楼氏是永康望族。宋代楼炤,位居宰相,深受高宗倚重。高宗颁诏表彰他“镇南藩而蛮烟灭息,守北鄙而土宇廓清”,又赐诗称赞他“半世奇勋惟我重,一生忠节自天知”。
楼氏家族人才辈出,楼仲和因贤良受地方推举到朝廷,曾被派往河南赈灾,后担任武昌知府,鞠躬尽瘁,殉职于任上。民国初年,楼选担任永康县参议会第一任议长,呕心沥血,颇有建树。在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中,楼其志和楼其团相继牺牲……
楼氏宗祠彰显着楼氏文脉的传承,修缮宗祠、弘扬祖德的意义重大。据了解,祠堂最近一次修缮是在光绪六年,而祠堂内最为珍贵的就是先辈留下的楹联。为此,祠堂在修缮过程中保留了对联多的特点,中厅石柱保留了8副对联,后厅复原了2副对联。
复原祠堂对联几经周折。中厅的8副对联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乡贤们便邀请我市书法家徐加方帮助复原石柱上的对联。后厅原有4根石柱,刻有2副对联,左边2根石柱因年久失修损毁。徐加方认为,对联书法脱胎于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便花费大量时间从虞世南书法中一字字寻找对联字迹,再仿先人笔迹勾画。令人惊喜的是,村里一位老木工在石柱倒毁时,把石柱上的对联择录并保留起来,这才有了现在恢复如初的后厅。
在舟一村村民及楼氏后人的不懈努力下,这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中,并以文化展览名义“改头换面”。
楼氏姐妹将祠堂活用为“展厅”
修缮后的楼氏宗祠焕发着生机活力,其中,最大的看点是祠堂二楼的楼美珍、楼美如书法摄影展。楼氏姐妹将祠堂活用为“展厅”,希望以此记住乡愁、传承文化。
楼美珍书法展精心展出了38幅书法作品,这是她习作40多年的书法家藏,以此展示自己情怀故里的心境。“原祠堂对联是光绪年间我太太公写的,如今我的书法作品能在祠堂里展出,这是我的荣幸。”楼美珍说。
楼美如摄影展分为“敬祖传宗”“春华秋实”“故城旧事”三部分,以地方特色照片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其中,“敬祖传宗”部分以代表性的古祠堂展现祠堂的历史变化;“春华秋实”部分记录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进步与发展;“故城旧事”则是以美食、活动、手工艺展示地方传统文化。
翰墨歌盛世,丹青颂家乡。目前,楼美珍、楼美如的书法摄影展还未正式开展,但前来参观的村民已络绎不绝,不少村民赞叹展览为祠堂增光添彩。除了精彩的书法摄影展,祠堂内还设有乡贤楼彦直展馆、楼其志和楼其团烈士陈列馆。祠堂后厅还详细介绍了永康楼氏溯源、舟山楼氏的重要历史人物和近现代重要人物、舟山楼氏和衢川黄氏的姻亲关系等。喜欢了解历史的人,可以在此一睹为快。
古祠堂变身乡村文化新阵地,不仅拓展了祠堂的历史底蕴,同时将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得到进一步传承。
融媒记者 王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