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文化·五峰

过年往事

  过年往事

  □林毅臣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养些家禽家畜,每到过年都会杀猪、宰鸡、宰鸭……每年过了腊八节就开始筹备过年的事情,杀猪是要预约的,补栏的小猪是要买回来的,家畜家禽的栏舍是要清理干净的……

  腊月廿八九,家家户户都要举行“谢年”的祭祀仪式。“谢年”之前先贴好对联。猪头、鱼、鸡、鸭、鹅等统统都要放一个大盆摆在大方桌上供拜,感谢天地神灵的庇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

  杀鸡、鸭、鹅就要拔毛,老家有“宁拔一只鸡,不拔一鹅颈”的说法。一整只鸡一人十几分钟就可以拔干净,一只鹅两人半天都不一定拔得完,有时明明看上去很干净了,风一吹鹅皮一干,又会冒出好多小毛,又得拔上好一阵子。和拔鹅毛有得一比的是刮猪头毛,猪耳朵里的毛是要用大鹅卵石砸的,猪鼻子和猪下巴上的要用刮胡刀刮。回忆起来,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年夜饭是除夕夜永恒的主题。俗话说“北方饺子,南方汤圆”,但在浙中一带汤圆吃得不多,年糕却是少不了的,寓意“年年高”。

  除夕的晚餐,我老家叫“革岁”,意味吃过晚饭后,人的岁数变革了,小孩高高兴兴长大一岁,大人们则感叹岁月不饶人。晚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基本上要烧十碗菜,象征十全十美;平时少见的荤菜和香菇木耳等都能见到,大人们还会从酒缸中舀出自酿米酒,或简单温一下或烧成蛋花酒,全家老少举杯共庆新春的到来。小孩们早就瞄上了桌子上的鸡鸭鱼肉,只等大人说“可以吃了”,那股开心的劲头,犹如饿了几餐的人一样。

  那些年,一个村庄没几台电视机,除夕夜基本不去别人家串门,因此也没有春晚的概念。大年三十的守夜,叔伯兄弟们一般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妇女们总有忙不完的活,小孩子一般熬到10时左右就枕着甜蜜的笑容睡着了。

  过了大年初一,就要开始走亲访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康最高贵的拜年礼物是“金针肉”,就是用大碗装满满一碗的黄花菜煮大块猪肉,猪肉选用年猪身上最肥厚的猪肚肉,每块有二三两大小。若到永康“上半县(与东阳相邻)”拜年,则要每家加上一斤“小麦饼”。一般亲戚则是拎一包兰花根等糕点,若是拎上麦乳精、蜂王浆等滋补佳品拜年,那定是“万元户”无疑。

  主人家则是早早备好茶水和花生、瓜子等小吃。花生是头年地里种的,挑出最好的等腊月二十以后自己炒,一股原汁原味的清香,瓜子的味道从开始的原味到后来加茴香再到五香、椒盐等。自家切的冻米糖是少不了的,有纯大米的,有加大豆的,有加花生的,有加芝麻的,最香甜的当属纯芝麻的麻片,真是吃一口满嘴香。

  过一小会儿,女主人就开始招呼大小客人们吃“鸡子索面”“鸡子索面”是永康待客的最高礼节,一大碗面条下面放两个水煮蛋,对于当年要拿鸡蛋换零用钱的老百姓来说,一碗“鸡子索面”倾注了全部爱心。

  我的老家有正月唱戏的传统,婺剧是主流。那些年,唱戏是一年中最大的文娱活动。那时,永康的农村活跃着一大批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就是他们撑起了农村舞台。

  民间有个不成文的说法是过了元宵灯节才是过年的结束。老家的元宵灯会是迎龙灯,一种板凳龙灯,短的四五十米,长的则达数百米,有跳灯、盘灯、舞灯等各种技巧。然而,并不是每年都迎龙灯,一些手艺人则在正月十三出门,因此唱戏结束后基本上也就是年过完了。手艺人相邀出门,庄稼人开始筹划农活,小孩子开始赶寒假作业。

  新的一年开始了!小孩子们又开始期待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5 过年往事 2023-02-06 永康日报2023-02-0600011;永康日报2023-02-0600012 2 2023年02月06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