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地名慈孝故事》付梓
让永康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 |
《永康地名慈孝故事》付梓
让永康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永康地名慈孝故事》
永康,古称丽州,相传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孙权之母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吴国太病愈,孙权大喜, 遂赐名为“永康”,并单立为县。在这座因“慈孝”而命名的千年古城中,每一处山水,每一条街巷,都深深烙印上了慈孝文化的印记。
近日,由市关工委、市民政局联合组织征稿、编稿,反映慈孝文化内涵的书籍——《永康地名慈孝故事》付梓。
2022年2月,市关工委、市民政局联合组织开展了《永康地名中的慈孝故事》征稿活动,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文学爱好者、地名文化爱好者的热忱参与。
《永康地名慈孝故事》共采用34篇作品,全书约10万字。每篇故事配上一张至三张与地名故事相关的真实图片,方便读者和后人对故事中的地名有个直观印象。该书封面采用中国传统色“中国青”色调,主要景物有永康城市地标性建筑“三马九铃”雕塑,反映故事主题的慈孝竹以及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内页页眉上有永康城市品牌标识与小篆字体等,寓意深刻、意蕴隽永。
从《永康地名慈孝故事》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永康众多的地名,有相当一部分与慈孝文化有关,而且关联度非常紧密。如孝子门里,最初就是为明代西街6位徐姓孝子而起名的;古山镇坑里村孝辈岭,就是为一代廉吏朱方孝敬长辈,不忘师恩而起名的;花街镇倪宅村的孝子门塘、孝子门厅、孝义坊、三板桥,都是为了纪念孝子倪大海而流传下来的。这些故事读起来生动有趣,又让人沉思,相信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能领略到古今丽州大地上慈孝儿女的优秀品德,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路上能从我做起。
“百善孝为先”,慈孝文化延绵不绝,源于人们对血脉亲情的重视。这种文化基因流淌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全市正走在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永康样板的征程上,物质富裕的同时要实现精神富有,慈孝是精神富有的重要内涵,因为只有慈孝文化的滋养,社会才会更加温暖。
慈孝助推基层“善治”,百姓因慈孝而美。人们常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慈孝文化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必修课。挖掘地名故事,弘扬慈孝美德,对加强地名保护,留住乡愁记忆,倡导敬老、爱老、助老时代新风尚都是十分有益的。
据悉,从地名故事中确定某一主题思想汇编成书,这在永康还是首次。随着社会急剧变革,不少非常有意义的地名已经消失,有些存续的地名所承载的好故事也逐渐被人淡忘。《永康地名慈孝故事》的付梓,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期望有更多更好的地名故事被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为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为永康的历史文脉得以薪火相传贡献力量。
通讯员 王晓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