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的千年之问
——范仲淹预言胡则“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 |
![]() |
![]() |
《岳阳楼记》的千年之问
——范仲淹预言胡则“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亦
胡公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范仲淹《岳阳楼记》 清 张照 书
时光回溯到1060年前的农历八月十三,浙中之邑,在方岩之邻的库川之地,有一对清贫而善良的农村夫妇,丈夫叫胡承师,娘子应氏。这一天,他们的大儿子呱呱落地,这个孩子就是胡则。胡则,字子正(963年-1039年),聪颖早慧、勤耕苦读,成为婺州永康县的第一个进士。他一生77岁,为官47年,三朝历政,十握州纲,六持使节,两任计相,功国利民,敢于担当。胡则受到历朝封赏,天下有胡公庙宇三千,百姓尊称他为“胡公大帝”。毛泽东同志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名清官”。2003年,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在方岩胡公祠广场提出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
在胡则的仕途中乃至身后,有一位忘年之交、莫逆之友,他就是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989年-1052年),江苏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比胡则小26岁,两人均出身贫寒,立志高远,爱国为民,功高德伟。
胡则和范仲淹两人的共同志向与深厚情谊,有不少的故事传说。
(一)
《岳阳楼记》的千年之问。宋庆历六年(1046年),胡则去世已七年。滕子京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边写边思索,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他是谁呢?请看《岳阳楼记》。
文中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千古名文中,有“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之句,内有“则”与“其”字;还有“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之句,内有“斯人”与“谁”字,本句的意思是除了这个人,还有谁与我有共同的理想呢?
从范仲淹的坎坷人生、毕生志向与其朋友圈、政见观来推测——《岳阳楼记》此段话的旨意,既是作者心品的自我写照,也是作者对良师益友——胡则等仁人志士的深切缅怀……
(二)
一见如故的忘年之友。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52岁的胡则任江淮制置发运使,胡则的长子胡楷在应天府读书。一日,见父亲回家,胡楷施礼道:“我有一同学叫范仲淹,想向父亲讨教治国之道,不知父亲明晚是否有时间?”
胡则笑道:“还没中举,就想着怎么治国,志气可嘉,但觉得有些好高骛远。”胡楷道:“父亲有所不知,此同学乃有名的‘咸菜才子’,各学科成绩在学馆排名第一的,其诗词更是广为传诵。”胡则道:“人穷志不短,值得加持。明日你就带他来吧。”
第二日傍晚,胡楷带回一个衣着陈旧但还算整洁的同学。“晚生范仲淹拜见胡大人!胡大人公正廉明,敢于担当,晚生特慕名前来请教。”胡则回礼道:“些许虚名,学子何必介意。老夫昨日听楷儿说你要来,今天拜读你的文作,果然是个性情中的才子。”范仲淹道:“大人过奖了!诗词乃小术尔。大人心系百姓,才是天下学子的典范。”
席间,胡则道:“范学子悟性甚高。人不忘本,方能体恤万民疾苦。所谓‘官德’,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君子文化。为官者,首先应该是君子;儒家的思想体系,总体就是‘君子之道’。”
范仲淹站起拜谢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大人清廉勤政、爱国为民,用的是君子之道。笑看满朝文武,有几人能参透其中道理。”
胡则笑道:“儒道释的源头本是一个‘善’字。为君者当与天下为善;为臣者当与百姓为善。为善是根本,此乃为官之则,亦是为人之则也。”
范仲淹行礼道:“如此教导,真乃父辈心肠。我与楷兄如兄弟,我便是您的侄子了。”
过了不久,范仲淹与胡楷皆进士及第。
(三)
双星结善的陈州之幸。宋天圣九年(1031年),69岁的胡则因改革盐政从计相贬为陈州知州。
不一日,胡则一行已到陈州城外不远处,有衙役前来询问:“尊驾是否新任陈州知州胡大人?”胡则随从回道:“是胡大人驾到。你有何事?”衙役道:“范通判叫小的前来打探。他率众官员已在陈州城外恭候胡大人了。”
胡则道:“你回去复报通判大人,说本知州马上就到,不用费劳迎接。”胡则一行来到陈州城外,通判范仲淹从迎接队伍中快步走出,突然行了大礼,胡则忙上前扶起:“同衙为官,不可如此!”
范仲淹道:“早年多蒙照拂,今日相逢,乃天遂我愿也。”胡则作揖道:“范大人真不可如此。人们说你是文魁星,你这大礼参拜,我怕受不起呢!”
范仲淹道:“我是什么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胡大人乃天下百姓的福星,百姓们都拜您呢,怎就受不起我一拜?”
胡则以国士厚待范仲淹,范仲淹对胡则敬重有加。范仲淹道:“胡大人以百姓为本,以仁政为怀,大公无私,忧国忧民。所以升也好,贬也罢,对老大人的心情都没大的影响,真乃高人啊。”
胡则道:“富民强国是我毕生的夙愿。若陈州能把商贸兴起来,税收就会多起来。朝廷对一州一县的赋税是有定数的,多出来的税银,一者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二者可以济贫助学。在全国推行商贸,阻力太大;州县试行,或许能成功。”
范仲淹道:“在下正有此意。我与众同僚定尽力协助胡大人。”
半年后,陈州茶馆顾客盈门。有喝茶者说:“这年头种田人也得实惠了,听说今年的田税减半,另一半官府从商税中补上,乡下人都在焚香拜谢胡大人、范大人呢!”
(四)
范公运笔的千古之铭。胡则与范仲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宋明道二年(1033年),71岁的胡则任刑部侍郎、再知杭州,曾有诗寄范仲淹,范仲淹奉回《依韵和胡使君书事》诗: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缀内朝班。
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
坐啸楼林看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
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
诗里以王祥来隐喻胡则,赞扬年已古稀的胡则仍是朝廷“倚以隆政道者”,对胡则敬褒之情溢于言表。
同一年,胡则请范仲淹为自己代写了两份重要的奏表:《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乞朝见表》。
宋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颁旨,为72岁的杭州知州胡则加兵部侍郎致仕;调其子胡楷任杭州通判以就养。胡则有诗寄范仲淹,范仲淹回奉《依韵答胡侍郎见寄》诗: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片襟灵慕昔贤。
待看朝廷兴礼让,天衢何敢斗先鞭。
据说,1959年8月21日,喜读范仲淹诗词的毛泽东同志在专列进入金华与永康县委书记论及胡则前,诵读了这首诗。
宋宝元元年(1038年),范仲淹来杭州拜访故友,即席吟诵《西湖筵上赠胡侍郎》诗,奉送年已76岁的胡则:
官秩文昌贵,功名信史褒。
朝廷三老重,乡党二疏高。
涯业尽图籍,子孙皆俊髦。
西湖天下绝,今日盛游遨。
宋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在杭州逝世。范仲淹含着悲痛撰写祭文,内具:
“惟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或雍容于近侍,或偃息于外邦。动惟至诚,言有名理,卓茂以礼乐率下,黄宪以度量过人。靡尚威刑,积有阴德。”
不久,范仲淹又为胡则作了2100余字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其中写道:“性至孝,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百年之为兮千载后”,是当年范仲淹对胡则的赞语与祝词。想不到胡则身后果然成为了百姓敬仰的“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实现了他的预言与祈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斗转星移,仁德恒远;胡公范公,万古流芳。
参考书目:
清 胡敬辑《胡正惠公遗集》
《四库全书》之《范文正集》
孙宝义等编著《毛泽东的读书人生》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古立编著《胡公故事》胡公书院 2019年
翁卫军主编《大宋清官胡则》杭州出版社 2020年
胡联章著《大宋胡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
《毛泽东的读书人生》
胡公文化 总第109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