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与辛弃疾
![]() |
![]() |
陈亮与辛弃疾
□章礼荣
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人,是南宋时期的状元,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词人,永康学派创始人,也是事功学派代表人物。他一生酷爱读书,笃志好学,一切务求实际,喜谈兵,纵横天下事,喜交朋友。著名大词人辛弃疾就是陈亮的挚友之一。
鹅湖论辩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老家被金兵侵占后,迁居江西上饶。《宋史·辛弃疾传》载:“……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明士……稼轩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多年的地方官,淳熙二年(1175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官、湖北安抚使,1177年调任江西安抚使,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1191年,52岁的辛弃疾再度出山,任福建安抚使。68岁辞官家居,9月病逝。绍定六年(1233年),赠光禄大夫,再过30多年加赠少师。
陈辛两人是怎么相识相知的呢?据北京大学原博士生导师、宋史研究室主任邓广铭先生在《辛稼轩年谱》中介绍,先是同甫于淳熙五年(1178年)赴杭州上书,恰好辛弃疾也由江西内调到京城担任大理少卿一职。陈亮经吕祖谦介绍与辛弃疾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往来甚欢。
陈辛两人有共同的政治语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待事物,看待世界;兴趣爱好相同,同是词学大家。虽地位不同,辛在朝为官,陈一介布衣,但相识相知后,性格相投,言语甚合,相互敬慕。
辛对陈极其尊重,评语甚高,在《辛稼轩诗文抄存》中说:“同甫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明珠玉坚,同甫之志,平盖万夫……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甫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以同甫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
陈亮对辛弃疾也同样仰慕有加,他为辛弃疾作画像赞:“眼光有棱,足以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幡然震动……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陈亮在《与辛幼安殿撰》一书又说:“……去年,东阳(婺州)一宗子自玉山,具说辱见问甚详,且言欲幸临教之。孤陋日久,闻此不觉起立,虽未必真行,然此意亦非今之诸君子所能发也,感甚不可言。”
除此之外,两人感情之深,话语投机,还体现在频频书信往来,长歌相答和实际行动之中。1188年冬,陈亮约朱熹在紫溪(江西铅山)与辛弃疾相会,陈亮如期到达,朱熹失约未到,“遂独与稼轩盘桓十日而别”。
“憩鹅湖之清阴,酌飘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他俩在一起讨论恢复中原大计,畅谈治国方略,相磋赋诗作词艺术,话语融洽,趣味相投,依依不舍。
辛弃疾与陈亮分别不久,写了一阕《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寄给陈亮。原词有序,云:陈同甫自东阳来,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朱熹)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
不久,陈亮也作《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从此,两人你唱我和“长歌相答”直到离世。
陈亮一生赋诗作词无数,存世不多。邓广铭点校的《陈亮集》留有75阕,其中与辛弃疾唱和的词有3阕。他俩的友谊之深,也可从来往词里见得,“……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辛弃疾是著名的大词人,留世的辛词有600多阕,至今还有许多辛词存留人们的脑海之中,脍炙人口,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记》就是其中名作。
上海师范大学胡云翼教授在1962年选注的《宋词选》序中说:“辛弃疾一生贡献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词作,雄视当代,成为词坛的权威和典范。和他唱和的词友韩元吉、杨炎正、陈亮、刘过等形成有力的羽翼。”
辛派词的特征之一,在于作者具有坚定不移、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多抚时感事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忱。
《宋词选》共选了宋词289阕,其中辛弃疾的有40阕,陈亮的有4阕。北京大学王力先生著写的《诗词格律》共选了50阕词作为教材,其中选了辛弃疾词3阕,陈亮词《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念奴娇·登多景楼》2阕,词风豪迈,影响久远;山东大学陆侃如、冯沅君夫妇俩合著的《中国诗史》说:“陈亮词同他的人一样,也是偏于磊落豪迈,具有可贵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和辛词很相近。”陈辛力主抗金,其持论同,气概同,两人又为知交,其词风属豪放一派,如清代刘熙载《艺概》卷四云:“同甫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
辛弃疾与陈亮的友谊,不光表现在诗词的唱和中,遇友人有困难能挺身而出,努力纾难。1190年冬,陈亮家童殴人至死,以为陈亮是主谋,县令王恬选酷吏讯问陈亮,没有得到证据,把陈亮囚于牢内,大家都以为陈亮必死无疑。此时,陈亮家人与他的学生四处奔走相救。辛弃疾得知陈亮遇难后,积极出谋划策,努力营救,不久陈亮被无罪释放。《宋史·陈亮传》载:“辛弃疾、罗点素亮才高,援之尤力,复得不死。”可见,他俩是真朋友也。
2017年10月,我与妻子自驾江西上饶寻找陈亮足迹,参观了铅山县内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辛弃疾与陈亮会晤的“鹅湖书院”,仔细观看了当年陈辛两人相会情况介绍和陈辛塑像,拜访了附近村民老者,瞻仰了河口镇信江边红纱岩山上32米高的辛弃疾雕像,收获颇丰。尤其是辛弃疾高大塑像,栩栩如生,右手按10长剑,左手握4米书卷,衣袂飘飘,夜晚在灯光的影照下,更显得宏伟壮观,令人难忘。
回永康后,笔者撰写了《寻找陈亮足迹》一文。发表后,得到了许多媒体的转发,同时也为永康学派(陈亮文化)得到江西人民的重视、关注感到自豪。
陈亮(左)与辛弃疾(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