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永康人肩挑“行担”走向实业致富

  永康人肩挑“行担”走向实业致富

  中正兴

  编者按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永康为什么这么“硬”,永康人用什么精神行四方?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为真正实现“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的宏伟目标,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焕发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从永康的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营养,让前进的脚步更加坚定,让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更加阳光灿烂。在此,我们专门编发了永康游子中正兴创作的《永康人肩挑“行担”走向实业致富》一文,供大家学习借鉴。

  永康,浙中小县,百工之乡,五金圣地,世界人工种植水稻起源地,有着“黄帝铸鼎”“永葆安康”的不朽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孙权之母吴国太久病不愈,乘三马系九铃来上浦乡进香,祈求“永葆安康”。母亲病愈,孝子大喜,遂单立为县,赐名为“永康”。吴赤乌元年(238)三月廿八日,孙权析乌伤县上浦乡置永康县,至今近1800年。

  永康,浙江最“硬”的地方

  永康地处江南,却很难令人感受到江南的柔软轻灵。永康侬性格中似乎缺少南方人的宁静婉约;永康话也完全不同于寻常的吴侬软语,生硬、短促、不卷舌、不拖声,就像快速坠落的铜块,像金属的声音,外地人一听就蒙。

  永康民谣

  你哪里?我永康。永康哪里?长恬雅庄。

  永康侬,永康腔,三十六行出永康。

  五金之都生产忙,人民生活真安康。

  在外的永康侬都知道,用一个字就可以判定你是不是永康侬。这个字就是“啰”。你只要站在大街上叫一声“啰”,永康侬就会立马现身。因此,《永康啰》是最亲切的乡音。

  永康啰

  一根扁担宽亦长,风风雨雨走四方;

  爬高山,过大岭,天作被来地当床;

  打铜、修锁、钉秤、补锅、补铜壶——

  永康侬,说话硬,肩膀硬,手脚硬,手艺硬,骨头硬,精神硬。到过永康的人和永康侬的小囝伴细囡伴都说,这里是浙江最“硬”的地方。

  甚至名字也很硬、很五金。清末民初,永康一位叫桂金的打铁匠计划生育五个儿子,用“金银铜铁锡 荣华富贵全”来取名,打造“五金之家”。大儿二儿叫“金荣”“银华”。后来老铁匠觉得难以完成计划,遂给三儿取名“锡富”,生下四儿后决定不再生育,取名“全有”,其意是金银铜铁锡和荣华富贵全有。这位老铁匠便是我的曾祖父。

  “行担”,永康侬独有的担当精神

  农耕时代,永康人多田少,吃不饱饭。谚云:“家有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从宋代开始,就有成千上万的永康侬肩挑“行担”,背井离乡,走村串户,打铜打铁走四方,走遍全国角角落落。“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这传唱至今的歌谣,是永康侬走南闯北的真实写照。

  所谓“行担”,一头是材料和工具,一头挑着米和梅干菜。永康侬为讨生活,每天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担子,行走在群山峻岭、乡村小道上。上世纪80年代前出生的永康侬,“行担”挑担压磨双肩,磨平了肩峰。

  千百年来,五金工匠讨生活,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找到活时,东家会管饭,没活就只能自己做饭,每天吃梅干菜饭。梅干菜,今天美其名曰“博士菜”,其实是过去“行担侬”、学生们吃得不要不要的菜,而不是今天香味诱人的干菜烧肉。

  “行担”,是担当,是亦工亦商的永康基因。永康侬从“行担”中实证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道理。

  “行担侬”以工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康“行担侬”纷纷回乡,安营扎寨,开炉办厂。古山镇墁塘村出现了“家家办厂,个个创业”的景象。1982年,时任金华市委书记厉德馨考察后指出,“墁塘之路”是走向富裕的黄金路。

  从此,永康的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今天,在永康10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15万家市场主体,五金机械企业1万余家,生产2万多种产品,包括产量占全国七成的门产品、保温杯和产量占全国五成的电动工具。 (下转2版)

  2021年,永康规上工业产值首超千亿,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4.5%,居全省第一;亿元产值以上企业205家,王力、星月、步阳、群升、哈尔斯、先行等龙头企业群星璀璨,三锋实业、千禧龙纤、飞神车业等后起之秀争相竞发,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大步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行担侬”以商兴工。1992年,永康创建中国科技五金城;1996年,举办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号召“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聚永康”。

  今天,1.13万家永康跨境电商企业活跃在世界各地,永康制造畅销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全市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57家,出口总额达459亿元,相当于63.6%的经济总量。永康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大步迈向世界五金之都。

  永康侬认为,农工商皆实业。“行担侬”走的是实体经济之路,是实业致富之路。

  2021年,永康市实现GDP722亿元,增长8%;财政总收入112亿元,增长19.2%;规上企业利润41亿元,增长5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13元,增长8.7%。政府、企业、居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世界五金汇聚永康,永康五金走向世界。从往昔“行担走四方”到如今“生意遍全球”,永康侬的千年“行担谋生图”已经变成当代“实业致富图”。

  胡公陈亮,永康事功思想

  的行担侬

  毛主席对两位古代永康人,留下一“赞”一“哭”的故事。

  赞的是胡公。胡则(963-1039),字子正,永康人,“天下有胡公庙三千”,民间尊称为“胡公大帝”。据说,胡公年轻时也是五金工匠,行过担。端拱二年(989)登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之先河。胡公为官47年,40多年在州县工作,善用务实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为浙东事功学说的先驱。

  胡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生前,忘年交范仲淹作《贺胡侍郎致仕启》:“高尚之风”“景仰之至”。逝后,范仲淹作2130字《兵部侍郎胡公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从立德看,范仲淹赞胡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从立功看,王侯将相、文臣武将千千万,胡公大帝只有一个。从立言看,胡公只留下九诗一记一谢表一祭文一家训,没有著书立说。胡公没有立言,但做到了立功立德。元代王袆赞胡公“全身而退,有功有德”。

  1959年8月21日下午,毛主席从庐山返京途经浙江金华时,在专列上召集地县负责人座谈。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精神,对当代官员的最大启示是:立德立功足矣!

  哭的是陈亮。中国哲学史上,有个著名学派叫“永康学派”,反对空谈,提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1975年7月28日,即毛主席刚刚做过白内障手术的第五天。为毛主席做手术的眼科大夫唐由之这样叙述:“房间里只有毛主席和我两个人,戴上眼镜的毛主席起先静静地读书,后来小声低吟着什么,继而突然嚎啕大哭,我看见他手捧着书本,哭得白发乱颤,哭得悲痛又感慨。事发突然,我既紧张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赶快走过去劝慰他,让他节制,别哭坏了眼睛。过了一会儿,毛主席渐渐平静一些,同时把书递给我看,原来是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写的《念奴娇·登多景楼》。”

  那是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投降派所谓“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建康等地观察地形,并准备依据调查提出统一山河的方略。陈亮登上镇江北固山多景楼,见景生情,心潮澎湃,挥笔作词,直抒胸臆:“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毛主席流下英雄泪,此时的心境,无疑直通700多年前的陈亮。毛主席此次嚎啕大哭,可能最能窥见伟人忧民忧国的心境。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永康人,思想家,绍熙四年(1193)状元。辛弃疾赞叹:“同甫之志,平盖万夫!”陈亮《自赞》曰:“其服甚野,其貌亦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描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之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

  陈亮用“人中之龙”指过两个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朱熹。1182年1月,朱熹以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的身份来金华,陈亮拜访朱熹,辩论十天。自此,两人开始长达十多年的“陈朱之辩”,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美国田浩教授一生研究陈亮,写了《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一书:“朱熹将中国的人文传统综合为新儒学,使之成为直至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与官方的正统思想。陈亮则代表功利主义思想,被12世纪新儒学的伦理主义与形而上学所埋没,直到大多中国人赞同功利主义取向的20世纪,他才声名鹊起。同朱熹哲学相比,陈亮的思想比较接近现代中国的观念。”虽是西方学者一家之言,但不无道理。

  胡公家和状元家相距十余里,陈公比胡公晚生180年。胡公行过担,重实践,官员立功立德;陈公教过书,重思想,状元立言立功。胡公是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主张“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陈公是南宋经世济民“事功之学”的创立者,主张“农商一事、义利双行”“工贵其久、业贵其专”,一介布衣、上书中兴。两位先人既是永康行担精神的奠基者,又是永康侬的楷模。一位是官员行担的表率,一位是思想行担的典范。真是名副其实的“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一根扁担宽亦长,风风雨雨走四方。”昨天,永康侬用一副行担撑起一家生计。今天,永康侬用一副行担挑起中国五金。明天,永康侬将用一副行担挑起百万人民共同富裕。

  通讯员 中正兴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永康人肩挑“行担”走向实业致富 2022-12-13 永康日报2022-12-1300018;永康日报2022-12-1300020;永康日报2022-12-1300019;永康日报2022-12-1300015 2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