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山野的处温古道
![]() |
![]() |
隐入山野的处温古道
□陈星光
开栏语
古道是古代交通的遗迹,承载灿烂文明。保护古道就是保护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守护红色根脉的历史记忆,建设文润永康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要求。今年3月1日,《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施行。连月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作家协会本着保护古道、传承文明的宗旨,联合举办永康古道采风活动,组织作家们深入全市各镇(街道)探幽寻秘,去体验那一条条掩藏在群山之间的古道魅力。今起,本报推出“永康古道行”栏目,对优秀作品进行选登。
探幽寻秘团队
古道风光 兮若 摄
刚刚知道,小时候经常走的那条从老家马关南去胪膛、西往枫林的山道叫处温古道。10月4日一早,约了好友俊峰、志广、兮若,重走早已隐入山野的古道,记忆如蜂拥而至。
时令已是仲秋,气温仍高达38℃。8时30分抵达老家马关,先我一步从武义赶回来陪我们的堂弟陈王东早已在村口等待。在村口廊亭做了三日一检的核酸检测后,我们一行即往胪膛的山道走去。同行的还有86岁仍身子骨硬朗、面色红润的原老支书陈宝多。
在离村不远的上介坑,王东指着一处说,那株要两人才能合抱的松树王前两年枯死,再也见不到它一松独秀的卓越风姿了。它曾站立的地方,如今已是一丛青秀的竹子。
陈宝多指着道路中间凸起的一溜儿光滑的小石块群说,这就是古道遗迹。它们就像时光漫漶中的古道的舍利子。在接下来的行走中,断断续续见到它们,像一条巨龙消失了身体后留下的一节节椎骨。
约行200米,我指着右手边的山坳说,这是我父亲的竹林。父亲离去已十年,它种下的板栗树、杮树、杉树、杨梅树已被茂密的灌木重重包围。唯稍高些的地方,竹林坚强地守住了自己的领地。继续前行,两口池塘像一大一小、一上一下的两只眼睛,镶嵌在群山的褶皱里,小的叫腰塘,大的叫横路塘。多少个少年的白天,我手持一根竹钓竿,鱼线伸入水中,一次次钓起一个个小小的期盼。
横路塘边曾经栖息着几百上千只白鹭,叽叽喳喳地鸣叫,像一片片飞翔的白云栖落在浓厚的绿荫上。那是因为那时村里有人承包了横路塘养鱼,白鹭有了充足的鱼作食物,周边生态环境又极好,遂群聚而来。记得有一天,我来看它们,见一莽汉装了满满一袋白鹭扬长而去,树上喧哗着幸存者们惊惧的悲鸣……
过横路塘已是上山的山径。散发着青草灌木气息的山径,是宝多和另两位村里年近八旬的老人,前几天刚刚除去蔓延的荒草杂木才重见天日的,要不然它早已像一条蛇潜入了山野丛林。依稀有古道残留的石块昭示曾经热闹的过往。山径陡峭,目测有60度角的抬升,蓊郁的树木遮蔽了天空。
未几就到了上居岭头。凉亭早已倾覆,唯余一堵堵残垣和一块块横七竖八的青条砖石,上面爬满了青苔和落寞的灰。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后面推我在前面拉着手推车到胪膛售卖西瓜,爬上岭头,总要在凉亭喘口气。亭里往往坐着三三两两的行人,相熟的陌生的脸孔彼此问候寒暄,间有鸟鸣加入他们的热情。今天,我没有见到一只鸟,当然更见不到我们一行六人之外的任何人,但这里曾经是非常热闹的一个所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树市。附近的山坡上摆满了一根根赤裸了身子的松树、杉树,仙居、缙云的树贩子把它们搬运到这里,永康各地的树贩子纷纷到此选购。我爷爷是其中一位贩树的能手,总能在不断地买进卖出中赚取一点可怜又弥足珍贵的差价。前几天,我回家与母亲聊起树市。她说,不仅仅是上居岭树市,就连村里也因为这个自发形成的木材市场的存在,而增添了不少人气和财气。
过了上居岭就是缙云胪膛的地界。古道已被茂密灌木紧紧拥入怀中,像一条冬眠的大蛇。我们一行止于当止之处,怅望历史变迁如烟雾一缕,时光也像芦花飞过我人到中年的头顶。遥望绿野大地,群山连绵如骏马,天空湛蓝如碧,一枝高高的芦苇兀自昂着头颈,在寂静的山野,像一面孤独的旗帜。而我们现在所伫立的古道,其实是在高高的山巅。
回程走的一段路是因为木材市场修筑的,因为原先那段山中古道实在太险陡了,手推车艰于推行。它斜斜地划过大山的肚皮。路上不断有横着的一截截倒下的枯木,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翻越而过。20年前,仍有“突突突”的摩托车声零星打破这里的寂静,那是从山的那一边到山的这一边早晚打工往返的农民。
处温古道是永康南部古代交通主要通道之一。从马关经家堂山、清源,从溪塘村山沿到枫林村的大岭古道是处温古道的重要一段。这也是我童年、少年时每年必走的路。盖因我姑姑嫁到前仓,经济条件比我们家好得多。每年暑假和春节,我们姐弟三人,还有五个堂弟妹,在大人的率领下,步行穿过大岭古道去姑姑家,是童年巨大的期盼和欢乐。印象里从村里出发,沿着随舟山溪而蜿蜒的田埂路,只十来分钟就到溪塘山沿接入大岭古道。现在已因农田改造改道不复存在,我们村到舟山、清源早已是宽达十来米的水泥路。我曾一次次在此凝望田成方、路成行的一片绿野,极力想从中辨出旧时小道而不得。
从上居岭回村,参观了我的老家——一幢建于民国的曾经住过四五十人的大四合院和崭新的村容村貌后,我们即驱车前往溪塘。10时左右,在溪塘村村委卢龙贤的陪同下,穿过一段几乎被茂盛荒草掩藏的田间小路,继续我们的大岭古道考察行旅。一块块鹅卵石时断时续地镶嵌在宽仅尺余的田埂路上。前行数十米,见明山庙的标志牌,上有简介:明山庙建于明朝,占地面积有1000平方米,据传寺庙与“尚和寺”同一方丈主持。庙旁有“明山泉”“上庙塘”和“下庙塘”。明山泉是和尚的饮用水源,上庙塘是生活用水,下庙塘为放生潭。如今满目尽是杂树虬枝荒草,就连一块残垣断壁也不见。
终于见到了保留完整的大岭古道。路面由石块铺就,长约2公里,宽约2米,一直通过岭尖最高处(海拔312米)。该古道始建于明代晚期,是当时官方为了方便永康南部和仙居两地人的往来而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在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大岭古道曾兴盛一时,古道两旁店铺林立,仅铁铺就有18间,还有各种杂货店、染布坊、茶楼、客栈等配套商铺,是当时永康、缙云、仙居等地的重要商品集散地。18间铁店在这里齐齐摆开,那场面是何等气派,影响力简直可以媲美现在的五金城。后来,历史变迁、道路改建,这里的生意逐渐衰退,最后人去店空,只留下一条石砌古道似一条长龙,静卧在两山之间。
阳光透过绿荫洒下斑驳的黄金。气温虽高,这里却是凉意袭人,让人倍觉清爽。我们纷纷掏出手机试图拍下古道苍桑俊逸的容颜。龙贤指着一处水泥墩头说,下面就是台金铁路的隧道,这是勘探测量留下的印记。想来也是,古道下面是高速铁路,旁边是高速公路,时代前进的车轮不断提着速度,我们都只是活在一段短暂时间和空间的过客,又有什么功名利禄不能放下呢。活在当下,体验命运让你经历的,尽量留下自己的一份善和真,担起责任,月明风清,如是足矣,又当何如?
沿着古道一直往上走,不久又遇一小池塘,名曰金钗塘。水中长满了浮萍类的植物,一汪水却十分清澈,可以清晰地看见池边小树的倒影,简直是莫奈笔下的一幅画。
古道最高处有个“藏金洞”。过了岭头下行约200米,一级级的石阶直抵大岭凉亭,它也不可避免地重复了上居岭凉亭倾颓的命运。过了凉亭,古道积满了厚厚的落叶,渐渐行走艰难,我们遂回返。俊锋颇有感慨道,这是永康难得保留如此完整的一段古道,完全可以旅游开发,打造一处寻古探幽的网红胜地,让古道在新时代书写另一段崭新的篇章!
永康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杨方说,大地上的古道,其实就是古人遗落下来的诗,他们的踪迹都消失了,只有走过的古道没有消失……
10月29日,应邀参加某越野俱乐部的爬山活动,从斗潭开始翻山越岭抵东风村清源自然村,问一老妪可曾记得到马关、胪膛的旧时道路,她却说多年未走,早已湮没。又一次走了大岭古道,从大岭凉亭到枫林的古道也已清理,露出古朴悠远的模样。古道尽头是一丛竹,一口小池塘上尚有荷叶田田。白莲塘水库如一面硕大的明镜,枫叶已红黄参差,正是秋日绚烂之美。得一诗《从斗潭翻山越岭经清源过大岭古道到枫林》,就此收尾这篇小文。
把自己抛掷于山野。
像一只硕大的蚂蚁,
在一段自己的时间中缓慢前进。
放弃思考和尘世羁绊,
顿觉一身轻松。
羡慕林间清亮的鸟鸣和花开花谢。
向连绵青山鞠个躬吧,
向沉甸甸的稻穗致以由衷的赞美!
哪怕是遍地枯黄的落叶,
它们也完成了并不虚度的一生。
大岭古道曾经走过一代代艰辛的人们,
我们也只是过客。
不去想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这壮丽秀美的秋色,
此刻在我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