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五峰

太平盛世话养老

  太平盛世话养老

  □柯高军

  国庆期间,在坊间听到一则关于老人供养的故事:米寿之年的陈老太,育有三儿二女。老太原有自己的住处,拆迁后,地基出让变钱分给了儿女。已丧偶多年的老太只好轮流居住在儿子家。近年来,风烛残年的老太手脚不便,眼花耳聋,需要服侍。于是,儿女们打算将老母亲送到敬老院赡养。老太闻之愤然:“自己有这么多子女,为何要住敬老院?”儿女们哑然,然而背后却说老太太固执,拖累了他们。

  太平盛世,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医疗事业快速发展,中国老人已越来越长寿。据最近央视报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已从74岁提高到78岁,发达地区已达82岁,百岁老人也不断增多。不禁让人们想起了养儿防老这个古老又沉重的话题。

  人老了,最大的愿望是儿孙绕膝。为此,不少老人到了老态龙钟甚至是卧床难起之时,还喜欢与儿孙们住在一起,享受自己认为的天伦之乐。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有些儿孙仍坚守着这千载传承的孝道,守着父母,不离不弃。报载:一位在外地工作几十年的大学教授,退休后离妻别子,一人回到故乡父亲身边,与九旬老父床对床睡在一屋,直到父亲溘然辞世。故事凄美,令人动容。

  然而,现在真正在父母身边尽孝的能有几人,他们除了尽孝之外还有许多事要做,因而雇保姆照料老人的教授已屡见不鲜。

  有人说,这是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有人说,这是孝道的衰退。进步也罢,衰退也罢,不管谁都在现实中生活,不得不面对现实。眼下,社会处处充满竞争,充满诱惑,多少人背负着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失业、就业、市场竞争、职位升迁、磨合公关、置业奋斗、男婚女嫁、生儿育女……哪件事轻松,哪件事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有几人能心安气静地守在父母身边尽孝道?

  养儿防老,正面临着形式和内涵的变革。

  前不久,我去绿康丽州家园看望年逾九旬的姑丈和姑姑,他们有不少养老金,生活安定。因在身边的儿子、儿媳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年迈的父母,于是征得父母意愿,将父母送到养老院生活,而两老在那里也习惯了,心情也不错。

  当前,有些人宁可多出钱,也要将年迈的父母送到福利院或养老院生活,其初衷并非不孝,而是社会发展快,代沟太深,两代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作息时间差距太大,很难调和,一起居住常会发生龃龉,影响和睦。对此,有自知之明的父母也会顺从子女的安排而住入福利院或养老院,条件是儿女和孙辈要常去看看老人。可有些老人就不同了,他们固守的是封建陈旧的那套养儿防老模式,因而要缠住儿女,让家庭平添了许多烦恼。当然,雇保姆照顾老人的也不少,所以保姆很有市场。自己有积蓄有、有养老金的就自己出资雇保姆,老人经济不足的,就由子女出资请保姆。总之,要由老人的意愿。

  其实,养儿防老是一种私力救济,是将儿女当成私有财产,更是一种一厢情愿式的感情投资,它有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只是靠道德伦理苦苦支撑。因为养儿防老完全受制于儿女辈的智商情商、能力地位、经济条件和思想品德。试想,一个身有残疾或生活贫困,连自身都难保的人,又有何能力赡养父母?纵然是一个很有钱,却缺乏道德,只顾自己挥金如土的儿子,又拿什么去孝敬父母呢?所以,养儿防老不仅是一厢情愿,且风险很大。长期以来,许多老人之所以祈祷自己“活着讨个健,死时讨个便”,其原因就是免得拖累子女,讨人嫌。

  近年来,坊间流行着“四老”的时尚语,即:老底(钱),老窝(房),老伴,老友。有这“四老”,老人才有物质和精神的基本保障。这种观念淡化了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是现代生活思想渗透的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制度的先后实施,各地的福利院、养老院、宾馆式养老院也在逐年增多,并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是对古老传统的私力救济式的养儿防老形式的替代。同时,它正以上符合政策,下深得民心而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惠及老人。

  当然,靠自己的积累和社会积累安度晚年,并不是不要儿女们尽孝道,而是那种私力救济式的风险很大的养儿防老,将随着社会的转型而逐渐被淡化,那种与现代文明吻合的社会化、公益化、自助化养老形式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养老形式的主流。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6 太平盛世话养老 2022-10-10 永康日报2022-10-1000007;永康日报2022-10-1000010 2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