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乘车上班了解孩子诉求 千里家访协调解决纠纷

马兰珍:12年用爱浇灌“民族花朵”

  乘车上班了解孩子诉求 千里家访协调解决纠纷

  马兰珍:12年用爱浇灌“民族花朵”

  L

  丽州同心汇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校长,她深耕教育行业,探索民族团结事业,12年如一日,将自己所在的小学打造成全国民族团结的先进单位、永康民族融合的金名片。她叫马兰珍,是堰头小学校长。9月14日,记者在堰头小学见到了这位为民族团结奉献自己的园丁。

  早起赶公交

  叩开孩子敏感心扉

  会议室很朴素,摆放得满满当当的各类民族教材是最多的装饰品。马兰珍亲切地和记者打招呼,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抖擞。“你看,这些都是我们老师编写的教材。”马兰珍拉开椅子坐下,与记者聊起了她与堰头小学“民族花朵”的故事。

  早上5时40分,天刚蒙蒙亮,马兰珍就起床了。过去的12年,她一直保持着早起习惯,就是为了坐最早的班车去学校。这样一来,她就可以与孩子们一起去学校,路上能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各种诉求。

  “孩子们对我特别信任,因为我也非常信任他们。这种信任就建立在每天早上上学路上的闲聊中。”马兰珍告诉记者,“有个叫薇薇(化名)的贵州土家族小女孩,直到七岁父母才将她从老家接到身边。陌生的环境让她不安,也让她与家人产生隔阂,她甚至不愿意叫母亲一声‘妈妈’。孩子非常可怜,我非常心疼。我问清她家的住址后,每天乘坐公交车都会提前两个站下车,这样就可以与走路上学的薇薇偶遇,在路上对她进行心理疏导。”

  刚开始,建立信任很困难,因为薇薇从小成长在一个缺少父爱、母爱的环境,对谁都不信任。随着话题的深入,薇薇慢慢开始信任马兰珍,也逐渐愿意向她吐露自己的烦恼。其实,少数民族学生很聪明,也很善解人意。由于父爱母爱的缺失,薇薇内心非常自卑,于是关闭了与外界交流的窗户。马兰珍就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

  正是马兰珍的关心,让薇薇从一个怯懦自卑的孩子成长为乐观开朗的大方少年,不但愿意叫自己的母亲“妈妈”,还成功竞选上了班干部,成为一朵绽放的“民族花朵”。“她愿意叫自己母亲为‘妈妈’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回想起当时的场景,马兰珍红了眼眶,“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被忽视的孩子。我的责任就是把民族团结的事业一直做下去,让每一位‘民族花朵’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12年来,马兰珍以心交心叩开了孩子们封闭敏感的心扉。

  帮助心理辅导

  点亮学子成长之路

  “第一次见到萍萍(化名)和她妈妈是在一个下雨天。”马兰珍眯起眼睛,时间仿佛回到那年9月。

  萍萍来自湘西凤凰古城,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她不会讲普通话,交流只能靠手势,生活压力巨大,家庭矛盾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她们家情况非常特殊,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孩子来永康务工,但是家里不同意,跟前夫也有矛盾,孩子的生活情况很糟糕,精神状态也不好。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邀请她们来校心理咨询室,给她们送上生活慰问品。同时,安排老师对萍萍进行家访,距离跨度在千里以上,争取能够协调解决好她们的家庭纠纷。”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萍萍的家庭纠纷得到了解决。在不断参与家长工作坊亲子互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萍萍不但学会了普通话,心结也逐渐打开了,成功地融入新永康人中。“我当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心理咨询室,怎么就可以让孩子产生这么大的转变。事实证明,孩子们需要心理辅导,‘民族花朵’只有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才能绽放。”马兰珍回想起孩子们的转变,幸福地笑着说。

  在过去的12年时间里,在马兰珍浇灌下茁壮成长的“民族花朵”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照亮了整片夜空。近年来,“民族花朵”们正越来越受到永康各中学的青睐。这种青睐的背后,是马兰珍长达12年的努力探索和辛勤实践。时过境迁,学生在变,教学内容也在变,而不变的是马兰珍那一颗倾情奉献、热衷民族团结的心。“我会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也希望更多人加入我这个行列。”马兰珍笑着说。

  融媒见习记者 陈宏宇

  马兰珍介绍堰头小学举办民族文化节情况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马兰珍:12年用爱浇灌“民族花朵” 2022-09-21 永康日报2022-09-2100006;永康日报2022-09-2100007;永康日报2022-09-2100010;永康日报2022-09-2100009;永康日报2022-09-2100008;永康日报2022-09-2100011 2 2022年09月21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