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时政·专版

从军人到助人自助的“心灵卫士”

我市首批退役军人社会心理指导师上岗

  从军人到助人自助的“心灵卫士”

  我市首批退役军人社会心理指导师上岗

  领到证书的社会心理指导师

  社会心理指导师讲堂

  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栏

  9月4日晚,唐先镇石湖坑村举办了一场心理学讲座。社会心理指导师们为该村干部带来了一堂分享课,讲述了心理服务在调和夫妻、婆媳、邻里关系上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我市7名退役军人报名参加了社会心理指导师职业初级能力证书考试,并全部顺利通过,目前正在申请设立社会心理服务组织。下一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依托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基层平台,让更多退役军人、军属加入社会心理服务队伍,成为“心灵卫士”,带着专业心理知识走进社会,守护群众的幸福生活。

  从“心”出发 工作实际催生专业需求

  社会心理指导师是指有一定心理学知识和社会经验、从事社会心理工作指导的专业人员,在其工作中应用社会工作的视角和理念,使用心理专业技术和工作方法,助人自助,积极干预和调适社会群体与个人的心理发展需要,以塑造社会良好心态和个人心理健康为价值取向,建立和健全社会心理工作体系。

  由于长时间在部队生活,军人退役后需要在工作、生活方面重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其中难免要面对身份转变带来的种种问题,需要专业人员引导他们消除思想分歧,打开心结、敞亮心胸,多些情怀、少些情绪,提高成就感和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直以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高度重视退役军人的心理健康,在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疏导室,邀请专业心理医生提供服务;推出“伍+1”关爱独居退役老兵公益项目,提供心理疏导、陪伴慰问关爱等暖心志愿服务,打开老兵的心扉,温暖他们的生活;联合专业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邀请心理医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服务项目,缓解退役军人、军属的焦虑心理。

  今年,社会心理指导师队伍的成立则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关心关爱退役军人、军属心理健康的又一有力举措。

  67岁的退役军人朱长春是我市首批社会心理指导师中的一员,他以“五老”的身份成为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同时也是老兵调解员、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老班长调解团”常驻值班员,服役时曾是“全国英模报告团”成员。

  “之前上了很多公益课,开展了许多调解工作,做得越多,越觉得没底气,为什么?因为我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和那些专业出身的人对比,产生了本领恐慌。”对于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和工作实际的需求,朱长春越来越觉得专业心理知识对于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开始自学相关知识。“在对老兵的调解工作中,我深切地感觉到,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需要敞开心扉接受社会、拥抱社会。”他说。

  在不断学习中,朱长春了解到了北京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接触了社会心理指导师这个新兴职业。今年5月,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重视和倡导下,我市7名退役军人、军属报名参加了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指导师初级考试的学习、培训,并全部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了职业能力证书。“一本社会心理指导师职业能力证书给予了我更多做工作的底气,一套社会心理指导师基础理论更是我做思想工作、调解矛盾的‘武器’。”朱长春说。

  到“实”闪耀 丰富活动撑起暖心大伞

  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干预群体与个体心理,疏导社会情绪,塑造社会良好心态,是每个社会心理指导师的奋斗目标。目前,我市首批社会心理指导师一边继续学好基础理论,一边在实践中不断学以致用,为健康中国、和谐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9月4日晚,石湖坑村举办的讲座,讲述了心理服务在调和夫妻、婆媳、邻里关系上的重要性。

  石湖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王直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他非常深刻地理解到加强心理服务消除不健康心态的重要性,因此十分支持开展此项工作。实际上,在此之前,石湖坑村村民就已经接受过心理疏导服务。2020年,台风“黑格比”给该村带来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全村房屋土地受灾严重。社会心理指导师成补仓是石湖坑村人,当初了解到村民因受灾心情十分消极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帮助村民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就我们7个人的力量是很薄弱的,所以我们要发动更多军人、军属加入这支队伍。”朱长春表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一大批有理论基础有实操技术的人才来支撑,他们选择从村里的“兵书记”入手,培养出更多社会心理指导师,并借着他们的影响力继续壮大这支队伍。

  如今,已经获得社会心理指导师专业资格的退役军人、军属正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退役不褪色,成为助人自助的“心灵卫士”,为退役军人、军属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服务,答疑解惑、疏导情绪,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据悉,曾经有一名求助者,在社会心理指导师的帮助下告别专科医院,回归社会。他曾经是一名侦察兵,叱咤战场、侦察敌情、活逮敌特工……也正是工作的特殊性,他执行一次任务短则三五天,长则月余,昼伏夜出是基本行动规律,长此以往生物钟倒置形成了习惯。

  离开战场几十年后,他仍然如此,一到晚上脑子特别活跃,根本无法入眠,白天则反之。这种“战争后遗症”严重影响到他的正常生活,退休后还常往返于专科医院就医。深入沟通交流后,社会心理指导师运用心理技术,以改善心理环境为抓手,先是“压力管理”,后是“绘画分析”,动静结合、讨论分享,用大量的实例证明他的事迹对当下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百名老兵讲百个故事赞百年党史”等活动,让他的事迹向社会宣传,以鼓励求助者心理“向前迈进”,增加他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起到了良好效果。

  社会心理指导师施美珍是一名军嫂。参加相关学习后,她的第一个服务对象,就是她的丈夫。“我丈夫之前当兵时没有学过专业技术,退役后只能做些体力活,他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国家,同时秉承退役不褪色的军人本色,先后担任过村班子成员、消防队长、联防队长等职务,年纪大了就成为一名保安,我一直为他感到自豪。”施美珍介绍,前几年,因为疫情,丈夫开始没日没夜地加班,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学习了社会心理指导师的相关知识后,施美珍就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改善他的心理环境,成功帮他恢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现在正在一家酒店工作的退役军人刘顺才也将专业知识融入了工作实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所在的酒店长期被征用作为隔离点。“枯燥乏味又艰苦的防疫工作持续了三年,不少同事产生了情绪,我从中发现了心理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刘顺才说,通过开展心理疏导,他帮助同事们减少了负面情绪,让他们更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

  最近的3个多月里,社会心理指导师们开展讲座8次(线上4次,线下4次),用“助人自助”理论服务于退役军人调解工作,共接待退役军人、军属179人次,解决诉求9起。

  下一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还将依托退伍军人服务站、服务中心等阵地发展壮大这支队伍,将服务范围从退役军人、军属逐渐延伸至全社会,营造拥军优属的良好氛围,着力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融媒记者 何悦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5 我市首批退役军人社会心理指导师上岗 2022-09-07 永康日报2022-09-0700006;永康日报2022-09-0700007;永康日报2022-09-0700012;永康日报2022-09-0700008;永康日报2022-09-0700009;永康日报2022-09-0700010;永康日报2022-09-0700011;永康日报2022-09-0700015;永康日报2022-09-0700013;永康日报2022-09-0700014;永康日报2022-09-0700016;永康日报2022-09-0700017;永康日报2022-09-0700018 2 2022年09月07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