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 匠心写在制造一线
支崇铮:从技术“小白”到智造专家
![]() |
择一事终一生 匠心写在制造一线
支崇铮:从技术“小白”到智造专家
人物名片
支崇铮,41岁,永康人,现任王力安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获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行业优秀专家”称号,牵头组建“支崇铮科技研发工匠创作室”;带领技术团队攻克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引领世界门锁业潮流。
K
开发区工匠风采录
在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王力公司”),提起支崇铮可以说是无人不知。20年前,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的支崇铮被王力公司创新理念所吸引,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20年来,他带领技术团队组建了多个研发中心,完成多项重大新产品研发任务。2016年,“支崇铮科技研发工匠创作室”被评为我市首届十家“工匠创作室”。
研发“三防分立”智能锁
打造锁具安防标杆
“王力公司有五大研发基地、六大研发中心,每个研发中心负责人都是行业‘大拿’,支总主要负责总全球测试中心。而且,他带领技术团队研发的锁具,现在也是无人能开启。”王力公司员工谈起支崇铮自豪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王力门锁“挑战开锁王”活动,2003年4月1日发起,挑战金额从1万元到10万元,到现在保险柜内放100万元现金,19年来无人能打开;2018年又发起“智能锁挑战开锁王”,至今也没有人能打开。
2015年,支崇铮已完成王力公司各技术岗的历练。在与团队成员市场调研时,他发现虽然当时市面上已有智能锁,但智能控制系统在前门面板,一旦被暴力破坏,其安全性甚至比机械锁更差,这明显与王力公司的“无安全不智能”理念相违背。他们从安全性入手,在当时智能锁的基础上思索如何升级。最终经过多方讨论和实践,首创“三防分立”技术,也就是将采集系统、识别系统、控制系统三者分离。这样即使前门面板被暴力破坏也丝毫不影响锁的安全性。这项技术的推出,在行业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将智能锁的安全性向前推进了好几步。
扎根智能门窗锁研究领域多年,支崇铮带领团队完成了自动覆膜生产线、多套全新概念的智能锁、自动开关门系统及多款自动锁锁体的研发工作。2010年以来,支崇铮主导开发了门缝自动调节器、智能锁“真假弹子”、王力新一代智能锁、自动开关门系统、自动开窗机系统等多款智能化新产品及多款自动锁锁体。2019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AIANG智能锁荣获德国红点至尊奖和IF设计奖。红点设计大奖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顶级奖项之一,红点至尊奖历年的获奖比例不会超过1.5%。AIGANG智能锁独特之处在于只需替换锁芯便可实现机械锁向智能锁的转换。
在研发过程中,支崇铮不止悉心钻研技术,带领团队成长,还致力于推动相关产品设计的规范性、平台化,在提升研发效率和品质工作中作出了较大贡献。多年来,他拥有《一种安全门锁装置》《一种自动防盗门锁》等20余项智能门锁发明专利。也正是因为他过硬的技术,先后担任GB/T 20909-2017《钢门窗》、T/SZS 4005-2019 《智能锁通用技术条件》评审组组长。
规范团队研发流程
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进入行业内20年,支崇铮始终坚持学习,深耕机械行业,靠技术创新攻克了不少国内外行业专家都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2018年,支崇铮的研发团队接到研发机器人安全门的紧急任务。这一产品市面上还未曾有过。在研发过程中,他通过多方协调,优化算法,增强了摄像头采集能力和各系统间的数据判断能力,带领团队攻克了一道道工艺技术上的难关。经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机器人安全门终于研发成功。这是王力研发团队在智能门行业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也是领先行业的一项重大发明。该款产品在2019年的世界互联网顶级云栖大会上被专家誉为“未来之门”。
在新技术革命如火如荼的当下,支崇铮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更多的人才,去突破核心技术难题。既是技术“大拿”,也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他,既要不断突破技术创新,还要做好研发规范性流程的管理,形成有效合力。
何为研发规范性流程管理?支崇铮介绍,最初的研发工作因为人员较少,常常想到一个点便进行研发尝试,在不断试错中打磨一个成品,耗时耗力。现在研发团队已有600余人,为更规范管理,支崇铮将研发流程进行细分,产品需求定义、寻找技术方案、评审得出最优方案、由最年轻的工程师落实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使年轻工程师得到快速成长,也能减少资源和精力的浪费。此外,支崇铮还在研发团队中推出了“老带新”的“传帮带”成长模式,也为企业带出一支技术性强、创新力高的人才队伍。
走近支崇铮,深刻感受到“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我将继续用工匠精神激励带动更多人争做高技能人才,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说。
融媒记者 潘燕佳 通讯员 黄田
支崇铮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