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农村工业 为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
永康一封信 盘活全国乡镇经济
![]() |
积极发展农村工业 为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
永康一封信 盘活全国乡镇经济
社队企业是在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由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生产队办起来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开放后更名为乡镇企业。上世纪70年代,永康县人民银行有位叫周长庚的干部,敏锐地感觉到社队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他斗胆给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写信,提出我国农民不仅要搞农业,还应该搞工业,党和政府应进一步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人行干部斗胆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写信
上世纪70年代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大力发展小钢铁厂、小煤矿、小农机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等“五小工业”,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动下,浙江全省社队企业逐渐增多。
周长庚根据自身亲历亲见,深切感到农民要想彻底摆脱贫困,仅靠“面朝黄土背朝天”搞种植业是不行的,尤其像永康这种地少人多的资源贫乏县。永康是传统的“百工之乡”,农村多种经营历来较为发达,家庭手工业较为普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发展农村副业政策的指引下,永康社队企业得到发展,但后来社队企业被当作“资本主义”批判,徘徊不前甚至跌入低谷。
1975年9月5日,周长庚斗胆给当时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写信,提出我国农民不仅要搞农业,还应该搞工业,党和政府应进一步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周长庚在信中写道:目前,我省广大农村的社(队)办企业,如烂漫的山花,冲破种种阻力,到处开放;但由于中央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主管社(队)企业,致使省内一些党政领导同志对这一新生事物态度暧昧,不敢大胆支持和领导,社队企业处境困难。我们建议改变社队一般不办企业的规定,积极发展农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恳请党中央对有关问题作出新指示,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学习、推广一些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
周长庚的信落款为:浙江省部分财政银行干部;执笔人: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他在信中指明,所述为集体意见,由个人执笔。随信还附上了《华国锋同志给湖南省委的一封信》和调查报告《河南省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等材料。
周长庚的信从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事关中国农民命运的大问题。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周长庚的信十分重视,先后作出批示:印发在京中央同志;并于9月23日将随信附着的两份材料,作为中共中央9月23日至10月21日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会议文件印发,引起了全党全国对社队工业的重视。
社队企业逐步摆脱困境走出低谷
周长庚的建言得到党中央支持后,浙江省各级党委加大了对社队企业的扶持力度,社队企业开始逐步摆脱困境、走出低谷。经济政治环境的有益变化,也大大鼓舞了永康各级领导发展乡镇工业的信心,激发了农村广大群众兴办和扩大社队企业的积极性,永康社队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1976年4月,永康召开社队企业工作会议,交流发展社队企业的经验。当年,永康明确社队企业归属县农机社企局管理。
1978年,省里下发《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规定》,成立浙江省社队企业管理局,社队企业自此有了明确的管理部门,管理进入正常化、规范化,处境大为改善。浙江的社队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到1978年底,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达到21.7亿元,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省工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此后,社队企业快速崛起的态势持续保持,它的长期强劲发展顺应了永康人多地少、生存压力较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不仅增加了农民就业岗位、提高了农民收入,让农民成为直接的受益者,还为改革开放后永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农业由集体的生产责任制演变为家庭土地承包制,原来的公社集体经济体制被废除,社队企业也随之变成了乡镇企业。而乡镇企业在继续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十几年后,终于也在上世纪90年代改制的大潮后退出历史舞台。
大浪奔涌、层层冲刷,在历史舞台留下的是一座金光闪闪的世界“五金之都”。
融媒记者 吕晓婷 通讯员 卢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