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即奔跑 上岗就冲刺
新社工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 |
![]() |
![]() |
![]() |
![]() |
![]() |
起步即奔跑 上岗就冲刺
新社工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日前,首批168名专职社区工作者陆续到岗履职。这是市民政局积极推进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专职社区工作者公开招聘计划的结果。他们中大多为“90后”,甚至有不少“00后”,学历基本在本科以上。这支有文化、有方向、有激情、有干劲的年轻专职社工队伍,迅速激活了社区治理“一池春水”,不仅解决了社区力量不足、信息化服务人才缺失等问题,提升了社区服务精细化水平,同时给社区治理带来了新方法。作为民政工作的窗口,社区工作维系着民生与民心。这群专职社区工作者身兼数职,尽心当好宣传员、调解员、网格员、安全员、联络员,努力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无缝衔接”奔赴防疫点
合力筑就平安社区
义乌突发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三天三轮全员核酸检测的令旗一挥,全市928个核酸采样点迅速铺开。23个城市社区的全体专职社区工作者,也在第一时间投身到这场争分夺秒的疫情大考中,分配点位、清点物资、清扫场地、拉警戒线、对接志愿者……
西城街道西门社区的新社工施佩蕾身材娇小,搬运物资却从不落人后。同时,她还得协助样本转运工作,每隔半小时就要封包送检并统计数据。上午的核酸采样工作一结束,施佩蕾匆匆扒完饭,又深入到社区重点场所开展“一扫三查”工作。
“多亏师傅们平时细心传授,我才能迅速进入角色。”施佩蕾随身携带着一本工作笔记簿,上面清楚备注着各项工作要点、待办事项及日程安排。对此,西门社区的老社工纷纷竖起大拇指:“年轻人好学爱问勤思考,很快就上手了。他们的加入,确实为我们分忧不少。”
眼前,疫情防控任务多、责任重,无论是协助核实返永人员信息、动员居民核酸采样,还是信息登记及数据统计,每一项都马虎不得。这群新社工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争着学、抢着干。
“你好,这里是西城街道飞凤社区,需要向您核实一下疫情防控流调数据……”仅上岗一周,22岁的新社工施博珍进步显著,每天她都要拨出数十个流调电话。她说,这场疫情大考让刚踏出校园的自己快速成长,也更明白了社区工作者的坚守与不易。
“义乌发生疫情以来,我们社区的“95后”“00后”新社工连续作战,勇挑重担。”谈到这批新来的年轻人,江南街道金胜社区工作人员潘丽珅同样赞不绝口。在第四轮全员核酸检测期间,留下了一幕幕动人画面:姚钧嘉加班数日后体力不支,服药后又继续坚守岗位;王轶欧、章鑫磊放弃休息时间,在狂风中赶往采样点抢收帐篷;三名刚结束消防安全巡查的年轻人“无缝衔接”防疫战场,连夜落实外地转运回永人员居家隔离。
疫情的严峻形势下,体现出岗前“充电”的重要性。民政部门对新社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岗前系统培训,帮助大家尽快适应角色。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利用新社工的专业优势,及时链接社会资源,协助做好核酸采样、防疫宣传、区域消杀、运送物资等工作,为市民筑起疫情防控安全防线。
①
②
③
④
①拨打疫情防控流调电话 ②通知社区居民做核酸检测 ③参与调解居民矛盾纠纷 ④排查消防安全隐患
“步履不停”构架连心桥 助力建设和谐社区
新社工的工作热情也感染了老社工。“现在我们社区人才可多啦,应泽奇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干事效率高;安琪喜欢拍照,主动包揽了社区活动的摄影工作;周昱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完美解决了和外国友人的沟通难题……”说起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东城街道高镇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凌凌喜不自禁,连连表示社区创新发展如虎添翼。
高镇社区是我市典型的商圈社区,1.6平方公里范围内遍布大大小小餐饮店600余家、宾馆40余家,社区治理工作难度很大。然而记者发现,以往停车难、污水偷排、占道经营等现象销声匿迹,商户居民和谐相处,大街小巷井然有序。和谐氛围的背后,离不开社工不分昼夜地辛勤奔走。
深夜的巴黎商街车水马龙。新社工王一帆跟着一支小分队走进一家家商铺,宣传燃气、用电相关安全知识。据了解,上岗的第一个月,他就扫过街、值过班、打过流调电话、守过服务点……琐碎的工作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王一帆说,认真做好每一份基层工作,才能助力建好和谐社区。
“群众无小事。作为一名社工,要擅长唠家常、跑得勤,和居民打成一片。”在经济开发区金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胡小青眼里,社工的工作是个颇有人情味的活儿,工作内容不光是掌握每户居民人口底数、排查安全隐患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主动参与社区的矛盾调处,和居民之间架起“连心桥”,零距离帮助他们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考虑到大多数居民白天上班,入户摸排的时间都安排在晚上。正因如此,“白加黑”成了这群年轻社工的常态。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打交道的能力。可金山社区的新社工朱宇昂却用好口碑证明:调解矛盾纠纷,我们也能行。居民都夸这小伙子有耐心、讲道理。朱宇昂也更加坚定了“当好社区一根针,为服务群众穿针引线”的信念与信心。
“刚开始,我还担心居民会有抵触心理。可通过几次上门走访,我发现大多数居民都很热情友善,也愿意跟我聊一些家长里短。服务群众,不分大事小事,每一件都要认真对待。”在朱宇昂看来,处理好鸡毛蒜皮的小事,关乎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协助核酸检测样本转运
“一员多能”满足多需求
全力打造幸福社区
走进金胜社区服务大厅,右手边就是市民政局试点建设的“居民会客厅”。记者看到,这里面积虽然不大,却打造得很温馨,有圆桌、茶座、绿植、书吧等。金胜社区党支部书记姚勇表示,营造家的感觉,可以增加亲切感。
社区硬件设施逐步升级的同时,社区工作者的服务内容也在推陈出新。
为了解决暑期内一些家庭小孩无人看管问题,东城街道平安社区设立了“平安助苗”公益暑托班,免费提供托管服务,并委托一批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课。有时候人手不足,新社工便义务成了代课老师。
新社工周彧刚入职,就体验了一把老师的工作。“最近《孤勇者》这首歌很火,我就在音乐课上带着小朋友们大合唱,没想到很受欢迎。”周彧说,于是他开始尝试着把一些新兴元素带到课堂上,小朋友们果然很捧场。
近年来,各社区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这些针对不同群体所开展的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社区居民有机会聚在一起。而社工们也因此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辗转于各社区活动现场。他们的点滴付出,不知不觉间拓宽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
“为了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我们实行了一站式服务,由社区工作者跑腿实现服务入户上门。大家用忙碌换来了居民生活上的便捷。”望春社区党支部书记姜月娥表示,将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如今,一个个硬件完备、和谐有序的品质社区相继涌现。为满足群众多方位需求,市民政局创新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为支撑的“五社联动”机制,着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新增镇(街道)社会站7家,实现了全覆盖。这一个个小站点,构建起民生服务大平台,推动社工与志愿者协调配合,为居民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专业服务。
“现代社区建设对社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秋旭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继续抓好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通过强化培训、导师传帮带、实战演练等方式,提升新社工的战斗力,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不断走深走实。
开展暑期关爱儿童活动
融媒记者 马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