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她,病似好了七分
从医31年,她与患者亲如家人
![]() |
看到她,病似好了七分
从医31年,她与患者亲如家人
在东城街道大园童村朱明自然村有幢约5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这是市一医医共体东城分院朱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所在地。偌大的建筑里只有一间全科诊室和唯一的驻村医生——王爱丽。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近王爱丽,详细了解她的感人故事。
王爱丽问诊
被患者信任是最大的幸福
自1991年从南京海军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王爱丽先后在唐先镇中山乡卫生院(现为唐先镇中山村卫生服务站)、东城街道卫生院、园丁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工作。2017年8月14日,王爱丽被派到朱明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为那里的驻村医生。从医31年来,她和患者的关系一直很和谐。“病人经常说,看到我病似好了七分,再开一点药,病也就痊愈了。”王爱丽腼腆地说,但她知道,这些都是出于患者对她的信任。
西竹园村村民吕月香因为患有高血压,每个月都要来朱明社区卫生服务站开药。每次看到门口没有挂着“今天出村”或“上午核酸检测,下午上班”的硬纸板,吕月香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
“王医生,太好了。我还怕今天要跑空,你在我就安心了。”吕月香笑着说。由于吕月香定期就会来一次卫生服务站,王爱丽对她的身体情况了如指掌,不一会儿,便为她开好了药,并仔仔细细地叮嘱她一些注意事项。
王爱丽在园丁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全科医生时,曾遇到过一位高血压患者。当时,无论家人怎么苦口婆心劝说,这位患者始终不肯服药。无奈之下,患者的老伴想到了王爱丽,于是立即拨通了她的电话。在王爱丽的劝说下,患者的心结被逐渐解开,不再抗拒服药。
当记者问及王爱丽是用什么方法解决时,她言简意赅地说:“其实就是将心比心。”在王爱丽看来,患者之所以不愿意服药,是因为过分高估了长期服药会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低估了高血压对身体的危害。道理大家都懂,但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虑,不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王爱丽来说,被患者信任是她最大的幸福。
与不少村民成为好朋友
今年52岁的王爱丽与不少村民成为好朋友。她不像电视剧《医者仁心》里,在手术台上挥汗如雨的心外科大夫,也从来没有遇到过什么医患纠纷,更多时候,她所做的是医疗系统里最基础的工作:负责大园童村(大园童、三溪、朱明、新竹)、西竹园村2771位村民的基础医疗、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档案管理。
在王爱丽的记忆里,只有患了重病,才会去大医院,小毛病去乡村诊室就行。在医疗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身边的人都很尊敬医生,医生除了为病人看病外,还会帮成绩差的孩子补习、调解家庭矛盾等。作为酬谢,每逢过年过节,村民还会把自家种的水果、蔬菜拿给王医生尝尝。因此,以前诊室里总是坐着很多人。
“那时,有人生病去世,家属大都坦然接受,不会觉得是医生的问题,而会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王爱丽说,“相比于自己的小时候,现在的医患关系远比过去疏远。”王爱丽时常会关注一些与医患纠纷相关的新闻,她认为除了部分医生不尽职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下的患者对健康的期待值更高了。
今年4月份,有位村民发觉身体无力来找王爱丽看病,“消瘦、口渴,‘三多一少’的表现明显,初步判断为糖尿病。”王爱丽说。当时经过血糖测定,这位患者的情况不容乐观,王爱丽立即帮忙联系了市一医,为其转诊。
在当医生的31年里,王爱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人们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以前患者多是来看急性病,现在的社区医生更多需要帮助慢性病病人管理健康状况。“医疗资源不同的地区患者,对健康的期待值也不同。”王爱丽现在接触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对自己能活到多少岁并不抱有很大的期待,而是觉得要顺其自然。”
空闲时就入村上门随访
与往常一样,王爱丽在空闲时便会入村上门随访,看看几位让她放心不下的老朋友,顺便也为附近的村民无偿测血压。这天,王爱丽驱车来到三溪自然村。刚到村口,迎面走来的村民都纷纷向她打起了招呼,他们之间像是相熟多年的老友。
每次王爱丽一来,村民都会自发地从家里拿来桌子和板凳,为她腾出测血压的场地。连日来,我市动辄40℃的天气让人不愿出门,但知道王爱丽要来,村民们便都不约而同地坐在巷子两边交谈着家长里短,向她咨询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
“看你还没体检过,有空和胡松林一起去做个体检”“135,血压很好”……王爱丽不仅能清楚地叫出村民们的姓名,还清楚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在测血压的过程中,有人担心王爱丽热,便拿出了电风扇;有人担心王爱丽口渴,便拿来了自家种的香瓜,此时的气氛温馨、融洽。
吕月香的降压药快吃完了,她想着又该找王爱丽问诊了,她准备带上自家地里的蔬菜,以一位朋友的身份,感谢这一年来默默守护大家健康的驻村医生王爱丽。
融媒记者 李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