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胡公情怀 访范公故土
——“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之二十六(苏州行)
![]() |
![]() |
![]() |
携胡公情怀 访范公故土
——“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之二十六(苏州行)
□黄素霞 古立
胡联章与范敬中合影
胡公文化团队寻访苏州
范仲淹纪念馆中的范仲淹坐像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有云:“性至孝,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同为北宋名臣,胡则与范仲淹皆是心怀天下,忧乐同民的清正之臣。胡则离世的消息传来,范仲淹洒泪撰写祭文:“惟公出处三朝,始终一德,或雍容于近侍,或偃息于外邦。动惟至诚,言有名理,卓茂以礼乐率下,黄宪以度量过人。靡尚威刑,积有阴德。”可见其悲痛之情。
胡则与范仲淹犹如春秋时期的伯牙子期,两人虽然相差26岁,却互为知音。胡则27岁高中进士那年,范仲淹刚出生。27年后,范仲淹也于27岁得中进士。两人先后都曾出知过睦州、陈州、杭州等地。相同的抱负,相似的经历,相通的情怀,让两个拥有同样志愿的人互为知己,成就北宋一段佳话。
承蒙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支持,2022年6月21日至23日,市胡公文化团队一行在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市文联主席王洪伟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路向北,开启“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之二十六站——敬访范仲淹故乡苏州。
清风又振东南美 好梦多亲咫尺颜
杭州的梅雨尚未褪去,苏州的艳阳却已朗照。
在范仲淹三十世孙、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所长、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国强教授的指点下,胡公文化团队首先来到位于苏州天平山脚的范仲淹纪念馆。只见苍穹碧洗,白云如絮,红枫尚未经霜染色,青翠宛如濯水,交织成片,一路夹道欢迎我们直至馆内。此情此景,让人联想起当年范仲淹在陈州任上迎接胡则时的情形。只是不晓得当日的阳光是否如此时这般晴朗明亮。
此时回首,却已经近千年。那是天圣年号的最后一年,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69岁的胡则因改革盐政从权三司使(代理计相)被贬为陈州知州。彼时,范仲淹正是陈州通判。当得知胡则跋山涉水前来陈州就职,他早早就率领陈州衙属于城外迎接,更是派了衙差一路迎出十数里。当时,范通判心中不仅有迎接上司的恭敬,更多的是故人重逢的喜悦、激动,以及为胡则被贬的不平和愤懑。
两年后,是为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此时,胡则已经年过古稀,从陈州知州到工部侍郎,而后任刑部侍郎、再知杭州。范仲淹此时在东京出任右司谏,接到胡则书信(已佚),遂步韵唱和:
都督再临横海镇,集仙遥辍内朝班。
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
坐啸楼台凌皓月,行春鼓吹入青山。
太平天子尊耆旧,八十王祥未赐闲。
字里行间以魏晋时期名臣王祥来隐喻胡则,赞扬年已古稀的胡则仍是朝廷“倚以隆政道者”,对胡则敬褒有加。饶是相隔千里,两公凭借着鸿雁传书保持密切往来,情谊不减反增。胡则更是请范仲淹为自己拟写《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以及“退休申请书”《致仕谢表》。
千年风采逢明主 一寸襟灵慕昔贤
“千年风采逢明主,一寸襟灵慕昔贤。待看朝廷兴礼让,天衢何敢斗先鞭。” 据说,195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专列进入金华,与永康县委书记论及胡则前,念诵了这首诗。而这首诗乃是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得知范仲淹出知睦州,已经以兵部侍郎致仕的胡则有诗寄范仲淹(已佚),范仲淹再度依韵酬答的诗句。
若说两公缔结深厚情谊之地在陈州,那么论起来两公的相识却可追溯到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范仲淹尚未入仕之时。彼时,胡则任江淮制置发运使,其长子胡楷在应天府求学,与范仲淹乃是同窗。胡则从儿子处听闻范仲淹家境贫寒却品学兼优。更难得的是,他年纪轻轻便有了心怀天下的大志向。胡则不由得对这个小自己26岁的年轻人产生惜才之情,特邀至家中相见。时隔多年,陈州重逢,同衙为官,两个心怀天下的人朝夕相处,惺惺相惜,自然而然成为了莫逆之交。
范公与胡公之间的情谊源自一颗同样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范仲淹纪念馆内,有记载“忠烈”二字,这是宋徽宗为范仲淹祠赐题庙额所书,而胡则的庙额则是宋高宗钦赐的“赫灵”二字。粗思之,二者似无关联;细思量,却发现“忠烈”与“赫灵”之间乃是同根本源。“忠烈”一词形容范公一生为官忠君爱国、直谏公正、先忧后乐、鞠躬尽瘁,是为刚烈忠臣。而“赫灵”二字貌似指胡公身后神迹显灵,护佑一方百姓,深究之下却可见是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不散,亦是胡公在世为官清正廉明,忧乐同民,把百姓装在心中,从而赢得民心,才有了后来“赫灵”的胡公大帝。故而可见,无论是“忠烈”,还是“赫灵”,其底色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逾越千年再聚首
两公精神共弘扬
天平山上绿树长青,纪念馆内传承不歇。胡公和范公的文化、精神在天平山下再次碰撞与融合,亦如当年两人秉烛促膝畅谈一般,快哉!
“胡公与范公当年都是为官正直被贬陈州,当时胡公是知州,范公是通判,为了国家和人民,两个人都做了许多事。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公评价都非常高。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没想到,我们范家和胡家后辈今天在这里千年相会,荣幸啊。”中国范仲淹研究会高级顾问、苏州市范仲淹研究会名誉会长、范仲淹廿八世孙范敬中紧紧握住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则三十一代孙胡联章的手,激动不已。胡联章表示:“我们要认真学习、传承范公、胡公‘天下为公、国家为重、人民为本、勤廉为政’的精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是我们共产党人自信的来源。”范敬中对胡公精神表达了高度赞扬,并表示以后双方要加强联系,一起来弘扬胡公精神、范公精神。
6月22日,在苏州市文广旅局的安排下,胡公文化团队一行参观了苏州文庙府学与苏州中学。
苏州文庙府学乃是一处遗产宝地。当年,范仲淹捐出南园宅地兴建文庙府学,其庙学合一之制为世所效仿,后经多次增修扩建,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因此有“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吴学之兴始于文正范公”之说。文庙占地面积近200亩,有江南学府之冠的赞誉。现有面积仅为当时的六分之一,保留下来的重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七星池、明伦堂等,另有数十棵古银杏及廉石、文天祥石刻等文物点缀其间。馆内的“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碑,简称为“天、地、人、城”四大宋碑,均为南宋刻石。
透过平江图,我们依稀可见当年的平江城(苏州城)大小河道纵横交错,河道与街道相伴而行,恰如唐诗描绘“绿波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水桥多”的水乡风貌。
历经更迭,现如今,当年的府学大部分已经成为苏州中学,并源源不断往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优秀学子。“这正是范公‘为官一任,兴学一方’的体现。”胡联章对范仲淹的功德与精神赞叹不已。
不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还是“为官一任,兴学一方”,无不是源于一颗为国为民谋幸福、图未来的赤子之心。正是胡范两公笃定不移的信念、大公无私的奉献,造就了两公思想与精神,在历史传承中日渐璀璨。
“神州大地有黄河长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胡联章表示,胡公文化团队要多向范仲淹研究团队学习,携手并肩,深入挖掘两公文化、大力弘扬两公精神,为助培时代新人,致力人民伟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一路前行。
胡公文化 总第98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