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 |
![]() |
![]() |
![]() |
![]() |
市民政局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社会救助工作是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共同富裕兜底保障的关键点。近年来,市民政局以为民办实事为宗旨,紧盯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保障上更有力度,在服务上更有温度,在协作上更有效率,持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稳固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底线。
①
②
③
①社会救助工作培训会 ②向困难群众讲解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新政策 ③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融媒记者 马忆玲
“救得广”——
社会救助加大力度 困难群众一个不落
“没想到这次又发了困难补贴,我们的生活真是越来越有保障、越来越有盼头了。”日前,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市民王大伯家中,向他讲解了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保障新政策,当听到保障标准持续提升时,王大伯开心得直咧嘴。
据了解,市民政局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在原有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按每人500元的补助标准,向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发放补助资金192.2万元,惠及对象约3800余人。这笔意外的生活补贴,为广大困难家庭捎去了生活的希望,也在这些困难群众的心中埋下了更深更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实,民政部门为困难群众所谋的新福利远不止此。救助保障标准全面提高的同时,特困供养救助力度也在提档。自2022年1月起,特困供养、孤困儿童标准较原来提高了9%。根据特困人员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市民政局实施分级提高照料护理标准。目前,我市共拨付特困供养资金约300万元。
此外,市民政局还将目光投向了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重病、重残、精神三级和智力三级对象,以单人户方式将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人”。
“救得快”——
全面摸排主动发现 救助帮扶不断提速
“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但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寻求救助。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组织了‘主动发现救助服务队’,把救助关口全面前移。”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保障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吕利英说。
市民政局发挥网格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社会工作者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主动排查,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实现了由“群众找我办”到“我为群众主动办”的根本转变。
“对这类符合相关政策规定、条件的困难群众,我们会优化审批程序,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吕利英说,为进一步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民政部门特别设立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在紧急情况下,救助金额在2000元以内的,由镇(街道)直接审批、拨付。截至7月,共拨付临时救助资金(含备用金)92万元。
今年1月以来,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由市残联移交至市民政局。为助推该项工作大幅提速,市民政局在各镇(街道)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统一受理接办、转办涉及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等各类社会救助事项。
“我们逐步推行社会救助及残疾人两项补贴一站式办理,就是为了行动不便的群众简化办事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现在办结时间较原先大大缩短,受到群众称赞。
“救得准”——
定期复核动态监管 确保救助不留盲区
为精准保障低保对象,防止“错保”情况发生,市民政局在省民政厅支持下,与银行、税务、人力社保、市场监管、教育、证券、车管所等部门实现了数据共享,多角度对申请人实施“逢进必核”,实现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动态监管。另一方面,实时预警保障对象的殡葬死亡信息,以便及时注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人员。
线上信息畅通,线下步履不停。市民政局还积极组织各镇(街道)加强摸排,对全市在册低保低边对象进行入户复核,定期走访在册困难群众家庭,做到边核查边落实。
在系统核对、实地核对等“组合拳”及市、镇(街道)、村三级的共同发力下,救助对象认定的“筛孔”越发科学精准。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市共完成3076户次的核对核查,基本确保救助对象“应救尽救”,清退对象“应退尽退”,补贴资金“应发尽发”。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着力瞄准老年人、残疾人和因病、因意外事件致贫的特殊困难群体,进一步加大探访关爱力度,全力开展“幸福清单”送达、入户调查等工作。
“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生活上有没有额外新增的支出呢?”……日前,西城街道民政服务人员带着“幸福清单”,敲响了困难户陈大伯的家门。随着上门次数增多,民政服务人员与帮扶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幸福清单”上所记录的救助需求也越发充实。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能精准了解各类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面对面收集救助需求,跟进实施救助帮扶。”吕利英说,这项暖心举措已连续开展两年,“幸福清单”顺利送达9752户困难群众家庭。截至目前,我市共进行困难群众探访关爱16818户次,新申请入户调查率实现100%,切实兜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救得好”——
强化业务严抓作风
提高综合救助含金量
“社会救助工作有哪些?具体应该怎么干?”日前,市民政局组织了一堂含金量十足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培训课程。
这场培训让入职没多久的舟山镇民政助理员吴超捷心里有了底:“刚接触低保申请确认工作时,感觉压力很大。经过培训后,我对如何精准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工作也就更加得心应手。”
据了解,为强化基层民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救助业务水平,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加大培训力度,在各镇(街道)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学习交流会,让基层民政工作人员既能熟练掌握网上救助申请方法,又能简要讲解最新服务政策。对于工作能力较弱的民政人员,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进行“传帮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帮助解决在入户过程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既然要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不仅要确保社会救助兜住底、兜准底,更要兜好底。只有通过在干中学、在学中用,才能迅速补齐基层民政干部经办能力短板弱项,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秋旭表示,针对我市救助领域难点堵点问题,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管理服务,促进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地落实。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持续开展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等暖民心实践活动,把政府的关怀和温情送达每家每户,确保共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让困难群众都能拥有“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