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社会·人物

创作200多件作品 巡演超300场

78岁奶奶和她的花样舞台生涯

  创作200多件作品 巡演超300场

  78岁奶奶和她的花样舞台生涯

  一身墨绿色连衣裙,梳着发髻,戴着耳环……日前,记者来到古山镇古山三村,乍一见到朱仙南,都不敢相信她已经78岁高龄。从19年前半路出家,到如今功成身退,朱仙南始终带着她的作品活跃在农村,为我市文艺事业增添了一抹亮色。小品、快板、相声、歌谣、舞蹈……细细挖掘,你会发现,这位老顽童的“文艺范”丝毫不输年轻人。

  朱仙南创作的垃圾分类小品进村演出

  佩蕾艺术团参加红糖文化旅游节

  朱仙南(中)、胡燕华(右)和艺术团团员合影

  半路出家组建团队

  不计报酬只因热爱

  “学生时代的我,就有着文艺梦。每每学校有文艺汇演,我总是积极参与,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走进基层。退休后,我也总想着能发挥特长,用小品、快板等形式表演百姓身边事,宣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在这个念头驱使下,19年前,朱仙南与其他9名村民半路出家,组建了古山三村文宣队。

  朱仙南记得,文宣队的第一副家当,是她自掏腰包花了50元钱买的10副快板;文宣队的第一个节目,是一个“三句半”的说唱节目。由于台词搞笑,观看的村民笑得前俯后仰,文宣队因此一炮走红。

  队员们参演热情倍增,隔三岔五排练新节目,常在村里举办小规模文艺晚会。碰上有集市的时候,队员们还会赶过去助兴。朱仙南说:“团队里都是不计较报酬、单纯热爱文艺的人,只要是志同道合的人,都欢迎加入。因此,我们的队伍很快就扩充到40余人,节目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后来,朱仙南被选派到省群众艺术馆编导班进修。经过学习,她的创作意识越来越强,作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2008年,北京举行万众瞩目的奥运会。提前两三年,朱仙南就开始编排舞蹈《宣传奥运,吆喝奥运》。该舞蹈由《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而来,曲调朗朗上口,舞蹈活力四射。“我们宣传了两年多,演了七八十场。在大园东村西坑自然村表演的时候,邻村的村民们都跑来看我们表演。”提起“当年勇”,朱仙南依然倍感骄傲与自豪。

  紧跟时事社会热点 创作灵感源源不断

  翻开朱仙南的笔记本,只见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创作的作品。“我每天都会看报纸,尤其是前面几版的时政新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带着这样的感情去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朱仙南说。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朱仙南和队员们商量着要编排几个节目,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宣传十八大快板》《向前向前向前》《红旗飘飘》……朱仙南的灵感一个接着一个,新节目也层出不穷。当时,古山镇共安排了35场演出,其中有31场是朱仙南等人宣传党的十八大的专场演出。这些演出还穿插知识问答、诗歌朗诵等环节,很受村民欢迎。

  2013年,全省上下掀起了“五水共治”的热潮。“有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海水受到污染,海鱼因生存环境变差纷纷找海龙王告状。海龙王与人类约定,不能随意丢垃圾入海,要保护好海洋环境。”这个故事马上激发了朱仙南的灵感。她将污水拟人化,创作了相声《污水“细语”》。作品中,污水美容师听着污水的细语,讨论要如何进行“五水共治”。

  很快,朱仙南团队又开始四处巡回演出。“我还记得,2014年五一假期人特别多,为了更好地宣传‘五水共治’,我们决定早中晚滚动演出。当时每场活动的补贴是10元,没有人是冲着报酬去的,队员们来回的车费都不止10元,但没有一个人抱怨、没有一个人喊累。只要大家喜欢我们的演出,我们就感到非常快乐。”说起这些,朱仙南脸上飞扬着灿烂的笑容。

  身边故事搬上舞台 出新出彩更接地气

  除了时事、社会热点,朱仙南还经常把生活中的故事搬上舞台,用接地气的作品赢得大家的掌声。

  小品《有钱就是妈》中,两个亲家母一起来看望孩子。势利眼的儿媳妇把婆婆晾在一边,只招待妈妈,因为妈妈给了孩子1000元红包。婆婆拿出1万元的红包后,儿媳妇立马嘘寒问暖,甚至把招待妈妈的水果都抢过来给婆婆,令人大跌眼镜;小品《我的婆婆》中,婆婆因为生病脑子有些糊涂,记不住儿媳妇的好,时不时刁难儿媳妇令人厌恶,“说来好笑,有一次演出时,台下的一名老奶奶很生气地冲到台上,问饰演婆婆的演员怎么可以对儿媳妇这么坏?!原来,这是因为演员的演技精湛,老奶奶把表演当了真。”说起自己的这些作品,朱仙南如数家珍,说到兴头上,还会即兴来一段。

  不过,最令朱仙南记忆深刻的,当属小品《还恩记》,因为这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故事。朱仙南说:“我父亲曾客居德清县杨坟村,受到当地村民的诸多照顾。有了他们,父亲才得以吃饱饭,省下米粮带回家。后来我也跟随父亲到杨坟村学手艺,与当地村民一起砍柴、挖番薯、担石矿、收稻谷、拾谷穗。一季水稻收割完毕,我能有50公斤米,那对我家来说真是救命米,我们要知恩图报。”后来,朱仙南创作了《还恩记》,在她70岁那年到杨坟村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文艺晚会,还为当地60岁以上老年人送上电热壶。

  功成身退依然活跃 坚持创作发挥余热

  从自娱自乐到义务巡演,从独乐乐到众乐乐,19年来,朱仙南的身影活跃在我市各镇(街道、区),为群众带去欢乐。遇到有村社希望她指导时,她也总是义不容辞。

  “有一年,石柱镇姚塘村邀请我上门指导。我与村委会主任商量,决定创新地来一段男子芭蕾舞。”在朱仙南的倾情指导下,村干部带着12名男青年学了几天,没想到还真学成功了。朱仙南把表演视频发到她创建的“新时代文艺共享联盟”群,群里都是各村分管文艺工作的村干部。西溪镇柏岩村的村干部看到后,马上联系了朱仙南,又联系了姚塘村村干部,邀请该节目到柏岩“村晚”参演。演出后,该节目毫不意外地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村晚’举行时天气寒冷,但现场气氛热烈。看到大家这么捧场,我更有信心创作了。”朱仙南乐呵呵地说。

  这些年来,朱仙南共创作了200多件作品,巡演超300场。虽然年纪已大,但她依然坚持创作:“前不久,我与队员们一起创作了《中华大国有担当》《中国龙腾飞》等作品,希望能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上祝福。”

  前几年,为了紧跟时代,古山三村文宣队更名为佩蕾艺术团。这几年,朱仙南不仅坚持创作,更致力于培养下一任接班人——胡燕华。“我和燕华在一起演出十几年了,她有着自愿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也在认真学习如何管理团队。希望她能挑起艺术团的重担,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给队员们和观众带去更多欢乐和精神食粮。”朱仙南说。

  永康达人秀

  Y

  融媒记者 李梦楚 实习生 胡雅芹


永康日报 社会·人物 00007 78岁奶奶和她的花样舞台生涯 2022-07-28 永康日报2022-07-2800006;永康日报2022-07-2800007;永康日报2022-07-2800008;永康日报2022-07-2800012;永康日报2022-07-2800011;永康日报2022-07-2800013;永康日报2022-07-2800009;永康日报2022-07-2800010;永康日报2022-07-2800014;永康日报2022-07-2800017;永康日报2022-07-2800015;永康日报2022-07-2800016;永康日报2022-07-2800018;永康日报2022-07-2800019;永康日报2022-07-2800020;永康日报2022-07-2800021;永康日报2022-07-2800023;永康日报2022-07-2800022;永康日报2022-07-2800024 2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