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文章导航

30岁中进士,宋史高度肯定其生平和政绩

林大中:惠民守正风节担当

  30岁中进士,宋史高度肯定其生平和政绩

  林大中:惠民守正风节担当

  □林毅

  林大中,永康古丽坊人,出生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30岁中进士,历宦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宋史有林大中传,对其生平和政绩给予高度肯定。《正德永康县志》将其单列名臣,这说明在明代林大中的名声在永康独树一帜。或许是33卷《林大中文集》失佚之故,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很少有人去涉猎,更少有人去研究,导致当下的永康知胡公、陈亮的多,而知晓林大中的少。在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的当下,弘扬挖掘林大中文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那么,何为林大中文化?本人认为林大中文化精髓就是惠民守正风节担当。

  惠民

  嘉定元年(1208年)六月,林大中故在位上。朝廷谥“正惠”,其含义就是仁慈爱民有惠于百姓。那么,林大中在仕途中为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呢?

  淳熙三年(1176年),林大中在江西金溪首任知县。次年遇水灾,稼穑受损百姓生活困难,但是抚州太守不顾百姓疾苦急迫催促收缴税赋。林大中多次向太守报告要求宽延数月。而太守充耳不闻,林大中毅然上交委任状要求请辞,太守无奈首肯。结果善良的百姓担忧知县被问罪,秋后超额纳税。林大中铭恩在心,在御史台任职期间奏减金溪的月桩钱一半。

  淳熙七年(1180年),林大中知长兴。当时长兴号称难治之地,百姓强悍,水患无常。林大中在任期间,首开先河征收学租用来兴建官校。多年以后,长兴读书之风盛起,中科第者绵绵不绝。嘉定辛巳年(1221年),长兴乡贤饮水思源作诗歌称颂:“箬之涯,其山峨峨,其美材且多,舒翘扬芬如斯萼;箬之凑,其水浏浏,其材清以厚,怀文抱质如芝斯茂。”绍定壬辰年(1232年),乡贤将林大中供奉于三贤祠,为之歌曰:“三尹鼎崇,振起儒宫……”

  绍熙三年(1192年)七月,林大中任赣州太守,一到任就是组织抗灾。当时水患严重民房坍圮,农田冲毁,林大中立即向朝廷报告灾情,奏请开仓放粮,同时奏免早年所欠税赋。灾后,根据赣州民情奏请便民五事,减冗官,增加兵员,对县增加拨款等。这些都是当时急务,朝廷准奏后施行,赣州社会逐渐安宁。

  庆元元年(1195年)八月,林大中贬出朝廷到庆元(现宁波)任太守。当时,庆元盗窃危害严重,盗贼如鬼神来无影去无踪。林大中认定其必是狡盗,设法诱捕。从此,盗窃屏息社会安宁。得知城南江浦坻堤残损,海水涨潮时道路受淹百姓难行。检查府库,余财寥寥可数,账上却躺有巨额欠赋。林大中千方百计催收欠赋,节约开支,开源节流,筹集资金二万缗。然后,设立江浦修缮董事会,用此资金采购条石,砌成25里堤岸。完工之日,堤岸上人山人海,民众满脸欢笑。

  守正

  陈亮在《与林和叔侍郎》一文中赞誉:“侍郎为四海端人正士之宗,国家赖以扶颠持危,有自通于天而非世人所能尽知者。”陈亮之美言,虽带有谢恩之嫌,但是林大中端人正士之宗却是实至名归。

  绍兴三十年(1160年)林大中在乌程(现湖州)任主簿生活拮据,太守有意馈赠粮食,但是林大中谢绝好意甘愿清贫。在赣州任太守,一到任就与下属知县约法三章,停奉新太守的火耗钱。在近30年的仕途中,林大中守正廉洁。

  绍熙五年(1194年)九月,林大中任中书舍人。次年任给事中兼侍讲。此时,林大中手中握有审读内外出纳文书,驳正政令,日录奏章敬呈皇上的权力。林大中身居重地,受权臣所嫉。一夜,宁宗姻亲韩侂胄来访,意为营结私党,林大中拒绝。韩侂胄不甘心再派亲信来探,林大中仰天长叹:“天意啊!”林大中一身正气却与韩侂胄结了梁子,仕途屡受权臣的排斥。

  庆元二年(1196年)十一月,林大中解职归田。随后多年在家乡车头龟潭山建设庄园。庄园建成后,林大中悠闲赋诗过上隐居生活。亲朋好友有事相托,凡是涉及官府,林大中守口如瓶一概回绝。朋友来访,钓溪鱼以酌酒,采野菊以泡茶,虽污受庆元党禁之列,可是处世淡然。嘉泰二年(1202年),党禁逐解。权臣韩相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想方设法拉拢一批被无辜打压的党禁人士,包括林大中。因此托人带话:“何不以书入修门,纵不求福,亦欲免祸。”林大中毅然反问:“福岂可求而得,祸岂可惧而免?”林大中就是一身正气在逆境中不被高官所诱,不被厚禄所虏,正立于天地之间。

  风节

  绍熙三年(1192年)十月,朱熹赐书吏部尚书楼钥:“林大中在御史台首尾四年,最为称职。去国一节风谊凛然,当于古人中求之。”

  朱熹出此美言,有其道理。绍熙三年,林大中弹劾宗正少卿宋之瑞回邪不靖,不能公正审理案件,奏请罢职。接着又弹劾户部尚书马大同督迫州郡太甚。光宗曰:“易一部如何?”林大中奏请不可。此后,光宗再无下文。林大中认为自己的言路已塞,奏请去职。朝廷任林大中为史部侍郎,林大中未受。光宗改变主意任林大中为赣州太守,理由是赣州受灾急需大臣安抚。楼钥与给事中尤袤仍合奏留任,但是林大中为民所急,任命程序未完成已是动身。此举说明林大中为官有高度的修养,正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誉之风节恰如其分。

  庆元元年(1195年),权臣逼人太甚。林大中心里感觉到在宫唯留内耗,不如放外做地方父母官。因此向宁宗奏请去朝廷之职愿到边远地方任职,结果降职到庆元任太守。林大中一接诏书立马动身。林大中不以降职为屈,在庆元为民力办好事。林大中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庆元百姓感恩戴德,打算为他立碑。林大中得知后曰:“劳民伤财,立碑何用!”乡贤感叹:“守有三林,后林尤冠!”意思是庆元先后有三个林姓太守(林栗、林枅、林大中),当得最好的是林大中。

  庆元二年(1196年)十一月,林大中任职已满。他多次奏请退休,宁宗准可。但是,未等林大中起身,中书舍人许及之就弹劾他:“今帅四明,上下之情不通,民无所诉。”一派胡言宁宗竟信,罢林大中一切职务。乡贤为之愤慨,而林大中泰然处之。归隐庆元的楼钥作诗送行:“公心信如水,古井波不皱。”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境界。

  林大中退职之后,归隐龟潭庄园。当时,庄园取有九景,第一景取名“安坻”,意思是平安的彼岸。此一景,不仅寄语于小舟平安达岸,更是寓意其身在野而心系社稷。林大中何不想仕途通达,何不想社稷安宁啊。闲居中,林大中相交的都是些不与权臣为伍的淳儒忠臣,如应孟明、徐子材、叶适、吕皓、姜特立、徐邦宪等。他们在庄园吟诗作赋,同时反击权臣。开禧元年(1205年),林大中得知边衅已开而忧心如焚。叹曰:“恢复之名则不可议,权臣之心则不可知。今欲宗社再安,非息兵不可。欲息兵,非去权臣不可。”这就是林大中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风节品格。

  担当

  绍熙二年(1991年)十二月,吏部尚书楼钥赞言林大中:“伸谏省之气,诵宰相之贤,他人不敢为也。”他人不敢为,往往存有私心;而林大中敢为,是因为心中只有百姓和朝廷。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林大中敢于亮剑敢于担当。

  林大中在金溪敢以官帽做担保,为金溪百姓争得缓交赋税的时间,减少了百姓雪上加霜的痛苦,这是弃小我而惠民生的大情怀、大担当。

  绍熙元年(1190年)三月,光宗札书言官林大中:“台纲正则朝廷理,委寄匪轻。言事觉察,各有旧制。兹示朕意,宜务遵守。”林大中言:“言所当言,当以抗直敢言为称职。”四年后,当林大中去职时朱熹赞言:“首尾四年,最为称职。”这一最为称职,最好阐释了林大中任言官的担当和勇气。

  在选人上直言担当。绍熙元年十二月,潭州太守赵善俊得旨回朝廷述职。林大中曰:“善俊何能何德,而可特召?欲用宗室当择其贤。福州太守赵汝愚对。”光宗准奏,诏赵汝愚到朝廷任职。赵汝愚在朝廷履职中表现得干练忠勇,在光宗禅位过程中发挥智慧和核心作用,皇权得以顺利过渡。

  在正气上直言担当。绍熙元年,光宗身体欠豫,数月不能上朝。丞相留正主持朝务。有不怀好心者起了流言蜚语,林大中及时上疏:“严禁匿名诗嘲丞相,一旦发现从狱根勘,重作施行。”同时,林大中向光宗呈报了丞相行状,为丞相行为端正证明。光宗准奏,从而丞相安心朝廷安宁,由此得到了楼钥美赞。

  在民生上直言担当。绍熙三年(1192)四月,林大中发现江、浙两省即实行和买又收折帛,双重税赋使原本比较富庶的江南百姓苦不堪言。林大中奏请调减两省税赋,以解民生之忧。光宗准奏,减两省和买、折帛税三年,从而大大减轻了两省负担,百姓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休养生息。

  庆元元年(1195年),朝廷围绕帝师朱熹去留问题开展博弈。韩侂胄自认在宁宗上位时有功,要求封赏给予兵权。朱熹首先发现端倪,而丞相赵汝愚不允,认为姻亲扶持朝廷理所当然。由此双方生隙,韩最痛恨的是眼神犀利的朱熹,以理学祸国无用致其罢职。原太子伴读彭龟年不肯,奏请宁宗收回成命,誓言在朝廷有韩没我,有我没韩。宁宗最后还是重用姻亲,将彭龟年放到地方任职。给事中林大中与中书舍人楼钥合奏请宁宗收回成命,最终失败。林大中敢于“犯上”之举,招致后来受打击报复被降职甚至罢职。历史不能有假设,如果宁宗听取林大中的奏请,南宋历史或将改写。

  庆元二年,林大中在庆元为义庄办了件大好事。钱氏因绝户而有200多亩田产被充公。充公归官是法理,但是面对当地丧不能举,孤女不能嫁的情况,是否借此发挥作用?林大中想到了义庄,将此田产交给义庄经营难道不是良策?但这是个破天荒之举,未有先例。有担当的林大中毅然将200多亩田产拨给四明义庄,由此义庄扩面增收为当地贫民解决了生存问题。林大中大胆贤行,被庆元百姓称为贤太守。

  嘉定元年三月,金兵压境,要求“匣首”议和。宁宗诏大臣集议,限一日上报。是屈辱求和,还是拒辱求战,林大中心如明镜。民意认为“匣首”过于辱国,反复拜读晚辈吕殊呈送的坚决反对“匣首”文章,怎么办?两劣取其轻,辱国是轻,生灵和社稷是重。在七大臣集议中,林大中敢于背受骂名,显示了担当。从国力上看,林大中心中纵有千万不甘,但唯有忍辱负重。不久,林大中大病一场不幸故在位上。

  林大中的一生,后任参知政事的楼钥给予了盖棺定论。其墓志铭曰:“喜怒未发,公名斯德。发而中节,以表公德。学以致身,政能及民。遇事敢言,独立不惧……”

  林大中画像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林大中:惠民守正风节担当 2022-07-18 永康日报2022-07-1800006;永康日报2022-07-1800007;永康日报2022-07-1800008;永康日报2022-07-1800009;永康日报2022-07-1800010 2 2022年07月18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