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铁血丹心今犹在 不负家国不负卿

一起来看孙振锄与妻子的“平凡”爱情

  铁血丹心今犹在 不负家国不负卿

  一起来看孙振锄与妻子的“平凡”爱情

  H

  “核蔼可氢”的爷爷孙振锄③

  86岁的“两弹一星”研究员孙振锄考取驾照,是为了方便带老伴李克出门看病。不少读者在关注孙振锄的同时,也对这位功勋老人“背后的女人”产生了好奇心。孙老和妻子真的如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分离数十年后才相见吗?作为涉密人员的家属,当时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今,二老又相处得如何呢?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着孙爷爷和李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也在他们杭州的家中,感受着他们这段平凡又不平凡的爱情。

  孙振锄夫妇一起看老照片

  孙振锄夫妇与采访组成员合影

  “我个人的请求

  可以先放一放”

  孙振锄的妻子李克是一名东北姑娘,两人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她是中科院长春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而他则是远赴新疆参加特殊任务的涉密人员。在同事的介绍下,孙振锄和李克见了第一面。

  “当时觉得距离太远,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通信设备,就想不了了之了。”李克回忆道,初识之后没接触多久,两人就断了联系。

  “尽管家里人一直都很着急,但我当时也没有很想成家。毕竟在轰轰烈烈的国防建设面前,我个人的请求可以先放一放。”那时的孙振锄正一心扑在核爆炸试验的任务中,顾不上太多的儿女情长,“我那时候35岁结婚确实算是‘晚婚’,但如果再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将所有的青春奉献给国家。”

  几年之后,又有同事给李克张罗起了介绍对象的事。没想到,这位同事给她介绍的对象又是孙振锄。

  “我们想,这可能就是缘分吧。”说到这里,两位老人都腼腆地笑了,后来,两人很快走进了婚姻殿堂。

  “那时也没啥特别的,就买了些酥糖分给亲友和同事,办手续领了证就算是结婚了。”李克笑着告诉记者,“我们那个年代结婚都是简简单单的。”

  与那个年代的不少年轻人一样,孙振锄和李克没有操办婚礼,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又是自然而然地携手走过了几十年;但又与那个年代的不少年轻人不同,工作的特殊性让两人的婚后生活过得并不平凡。

  “我们就是互相学习嘛”

  1972年年底,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李克申请调离了自己原本的单位,带着不到一岁的儿子从长春来到了新疆。在马兰基地的时光里,两人是并肩而行的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爱人。

  “咱们当时住的是这间吧,还是中间这间?”正聊着,孙振锄拿出一张老照片,指着其中的一个窗户对李克说,“对,是这间,只有20多平方米,很小的一间房。”

  夫妻俩正在看的是一张基地住宅区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前些年小儿子赴新疆旅游时拍下来送给他们的。

  据了解,由于马兰基地有较多军事遗迹,2011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红色旅游项目第二批经典名录。几十年前,孙振锄和李克带着两个儿子在那里生活了多年。

  “在新疆的日子里,我们夫妻俩工作都很忙,两个儿子基本上就是放养的状态。”孙振锄告诉记者,虽然在新疆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一家人都学会了苦中作乐,“两个儿子经常去戈壁滩骑毛驴、去雪山下的小溪里钓鱼,说起来都很开心。”

  “空闲时,我们还在附近种地,这样就可以吃到新鲜蔬菜了”“那时买不到衣服,我们都是自己裁剪布料制作”“我俩还相互教对方做菜,我教南方菜,她教东北菜”……提起在新疆的那段时光,二老的脸上洋溢着微笑。尽管在艰苦的环境中隐姓埋名工作多年,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将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国防建设事业中。

  “他很聪明,记忆力很好,学什么都很快。”提起这位携手走过50年的老伴,李克一开口便是赞许,“尽管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但他一点都不娇气,业务好,性格也好,什么样的生活环境都不计较,适应能力非常强。”

  “她图纸画得很好,我设计好的图,她就给我画,很复杂的技术图她也能画。”听到老伴的夸赞,孙老也连忙说道,“那时候,她是搞制图的,我们所很多人画的都比不上她,我们就是相互学习嘛。”

  奋斗不止

  精彩继续

  □记者手记

  从“个人的请求先放一放”到“现在我不能再等了”,中间间隔的是孙老献身国防的青春年华。前半生忠心报国,后半生回归家庭相濡以沫,孙老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不负家国不负卿”的真正含义。

  初到孙老家中,一个小细节令记者十分难忘:当大伙忙着向孙老打招呼时,孙老一边招呼大家,同时还不忘侧身叮咛老伴要坐在边上较高的那条椅子上。起初记者不明所以,后来才知道,李克因吹不得空调风所以要坐旁边,因行动不便所以坐高椅子更省力……二老相互关心、相互扶持的默契,在记者的采访中处处都有体现。

  此次采访共持续了6个小时,采访小组还与两位老人共进午餐。两位老人亲切朴实的态度,也让记者感到非常亲切。聊天中,记者似乎通过眼前的两位老人看到了那个泛黄照片中的遥远年代……或许,这就是我们远赴杭州对孙老面对面采访的意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与二老的相处让我们感到自己与伟大的时代产生了链接——这些时代看似很远,但依然有迹可循;有些人看起来很遥远,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采访小组的杭州之行圆满结束了,《“核蔼可氢”的爷爷孙振锄》系列报道也就此圆满收尾,但孙振锄的精彩人生还在继续,他的精神将一直鼓励我们为建设更好的家园而持续奋斗……

  融媒记者 胡锦 赵文河 田佳琪

  R

  融媒连连看

  扫一扫 看视频

  “现在我不能再等了”

  说到互相学习,两位老人脸上都露出了腼腆的微笑。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二老都是在不平凡的环境下,做着不平凡的工作,但在他们自己眼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那时候的工作都是组织分配的,分配了我们就要做好,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党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尽全力做好。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钻研什么……”从李克的话中,不难听出二老心底最朴实的愿望,“人一定要热爱祖国,要做一些对祖国和人民有意义的事情。只要祖国需要,即便现在,我们也是义不容辞的。”

  青春年少时,他们从事着最伟大、最不平凡的工作;退休离岗后,他们又以最朴素而简单的生活方式,诠释着“平凡”的爱情故事。

  “我喜欢钓鱼,她喜欢吃鱼,但最近太热了,都没有出去钓鱼。”对于近期的计划,孙老早已安排好,“这段时间,我准备好好学一学电动汽车的驾驶,下个月我要带老伴去体检,我要开车带她去疗养院。”

  说起开车带老伴去体检,孙老又补充道:“自从动了手术后,我老伴出行就不方便了,我就更加下决心要尽快考出驾照。我们不能麻烦组织,也不想太依赖孩子们,现在我的年纪不允许我再等了。我们已经这个岁数了,每一天都要更精彩地度过……”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铁血丹心今犹在 不负家国不负卿 2022-07-16 永康日报2022-07-1600008;永康日报2022-07-1600006;永康日报2022-07-1600007;永康日报2022-07-1600009;永康日报2022-07-1600011;永康日报2022-07-1600012;永康日报2022-07-1600010;永康日报2022-07-1600013;永康日报2022-07-1600014;永康日报2022-07-1600019;永康日报2022-07-1600015;永康日报2022-07-1600018;永康日报2022-07-1600017;永康日报2022-07-1600016;永康日报2022-07-1600020;永康日报2022-07-1600027;永康日报2022-07-1600023;永康日报2022-07-1600024;永康日报2022-07-1600025;永康日报2022-07-1600026;永康日报2022-07-1600021;永康日报2022-07-1600022 2 2022年07月16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