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文化·西津

陈亮对胡公跨越时空的告白

——读陈亮《佑顺侯祈雨文》《讯神文》

  陈亮对胡公跨越时空的告白

  ——读陈亮《佑顺侯祈雨文》《讯神文》

  □杨铁金

  两宋“双贤”是永康骄傲,也是历史馈赠后世的一份大礼。则在千秋,亮在苍穹。

  公元1143年,陈亮降生,此时胡则已离世104年。《佑顺侯祈雨文》与《讯神文》皆是陈亮为祈雨而对佑顺侯的祝告。“佑顺侯”是宋徽宗在宣和四年(1122年)给胡公神的封号。

  水是生命之源。缺少水,禾苗枯槁,人畜也会焦渴而亡。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农民常常靠天吃饭。祈雨是对抗旱魃的一种重要仪式,人们往往借助于巫等媒介,将自己的愿望上达天庭,进而获得雨水润泽。仪式上用于祷告的文字就是祈雨文,《龙川文集》留存四篇。其中《石井祈雨文》,仅80余字,它祝告石井潭中的龙要担负责任,及时布雨,以解“十里之间嗷嗷”。还有一篇是《广惠王祈雨文》,祈请的对象“广惠王”也是一位地方神。陈亮认为昔日农人顺乎节气,勤于农作,敬神有时。池塘湖泊有足够的储水,神灵守责,雨水调和,百姓不必对未来有所担忧。现在的百姓却懒惰,春日闲时不去加固池塘,兴修水利,将风调雨顺之事寄托于天。到了夏初,浅耕浅种,青草与禾苗一同生长,却巴望着秋天的丰收。一旦十日没有下雨,只能惊慌失措地向神呼告。“神怜其愚而降之泽”。这样的情形,成为一种常态,年复一年,民始终“不改其惰”“顽不自省”。在祈雨场景中,陈亮宣告此文,或也希望农民们有所反思、有所行动吧。

  《佑顺侯祈雨文》中,陈亮认为民众虽然愚鲁,对胡公神却是虔诚的,只要能为胡公神做点什么,对自己的“发肤”之类是毫不在惜的。正因如此,胡公神也庇护着民众,甚至会有灵验的事情发生。作为读书人阶层,陈亮把胡公神当作“圣贤”来看,这有别于一般民众的迷信。他说自己平时不去祭祀胡公,遇到困境会求助于神,但他并不相信会有灵异事件发生。他认为,胡公神就是过去的圣贤之士,以恻隐之情行仁义之事,保佑人民,赐予利益,还不以此要求民众回报。这次,陈亮率领众弟子到胡公庙里恭敬参拜,告知心愿。自己的功力不足以通神,只能随其自然。到了“危窘”之境,不知胡公神如何怜惜自己。他表示,期望胡公神行正大之事的想法始终没有改变,但无法得知神的态度。“岂惟望于世者狭,而望于神者亦狭矣。”这种落寞的心情,又谁知之?

  《讯神文》写于公元1183年11月8日,他以同乡人的身份问讯兵部侍郎佑顺侯胡公之神,其年陈亮41岁。“亮生之晚,不及侯时,顾亦托侯里,得瞻余光而景前躅也”“侯尝位于朝而从法驾矣,有正直称,没为神明,以自福斯里”。这是陈亮对胡公神的赞美。其时,乡人立庙祭祀胡公已有百年之久。陈亮却以为百姓搞那种盛大的祈祷仪式,并不完全是因为虔诚,更像是招待大宾,“使人仆仆然费资靡力于一饮一食而谓之勤也”。乡人对胡公神寄予很高的期望并尊敬他,实在是一种外见。陈亮将那种“遇岁或歉若丰,争与出力,拔贫为是,村妆社服,殊名异类,千百为群,前呵后拥,头强目瞪,手振足掉,顾影自喜”的祭祀仪式描述为“俚容鄙态”,不仅是将胡公神当作外人,还当作病人,使胡公神不得安宁。

  陈亮觉得胡公从天帝那里接受职位,如同官吏从皇帝那里接受官职一样。如果官吏将自己所辖区内的百姓是否事奉自己作为爱憎,视金钱为通向威福的砝码,皇帝如果知道这些,会怎么做?天帝如果知道百姓如此对待胡公神,会怎么想?

  陈亮相信作为官员或是神灵,都有自律和他律约束。他相信胡公成为神灵之后,依然是关心百姓,救治人间疾苦的忠臣、能人。

  最后,陈亮表达了自己写作这篇问讯的缘由,是家乡从夏天直到秋天都没有下过雨。百姓惶惶不得安宁,而安于迎胡公神,陈亮则不安宁,就亲自持文到胡公祠里焚香讯问。

  陈亮在两篇对胡公的祈雨文告中,所表达的是作为士人的信仰。无论在地上,还是天上,官吏都要恪守职责,怀揣社会理想。

  陈亮面对胡公神像所作的祝告,或能给予时代一些启示。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6 陈亮对胡公跨越时空的告白 2022-07-11 永康日报2022-07-1100006;永康日报2022-07-1100009 2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