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天吃饭—靠水库灌溉—电灌站抽水灌溉
“雅庄畈”见证我市农田水利变迁
靠天吃饭—靠水库灌溉—电灌站抽水灌溉
“雅庄畈”见证我市农田水利变迁
本报讯(融媒记者 何福安 李智耿) 7月8日,连续7天晴热高温天气后,芝英镇雅庄村1500亩水稻田水位偏低,有的田块甚至见底发白,处于抽穗期的早稻“喊渴”。在这节骨眼上,该村种粮大户李楼根电话通知同村人李健康上闸抽水后,就气定神闲顾自忙农活去了。
李楼根年过花甲,今年种了200亩单季稻。面对旱情苗头,他从容淡定的底气来自该村电灌站。
李健康是雅庄村村干部、村电灌站负责人。接到村里8位种粮大户中任何一位的抽水电话通知,他都会开车到酥溪边的村电灌站上闸抽水。
“村里近期将投资10万元,改造升级电灌站,确保正常运转,让种粮大户的种粮信心更足。”站在村电灌站旁,李健康说。
尽管村周边企业聚集、村里商贸繁荣,但雅庄村还是个传统农业大村。村里农田位于丘陵地带,原是太平水库西渠的灌溉区,水稻亩产曾连创高产纪录,人称“雅庄畈”。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雅庄畈”曾是全市连片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之一,最多的年份达到了400亩。
“雅庄畈”有过辉煌,也有过苦难。20世纪60年代末之前,位于黄土丘陵中心地带的雅庄村长期受缺水之苦。当时村里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黄金泥水洗衣裳,十年就有九年旱,有囡莫许雅庄郎。”不过,随着太平水库西渠通水,长期喊渴的“雅庄畈”在清澈库水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产粮基地。
进入21世纪,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太平水库的功能从单一保障农业灌溉,转变为灌溉用水与生活用水兼具。太平水库西渠的水已无法满足沿渠各村农田灌溉的需求。灌溉用水捉襟见肘,“雅庄畈”又陷入了常常无水灌溉的困境,农业生产再度面临缺水的历史轮回。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雅庄畈’不能没落,一定要将稻浪翻滚的景象延续下去。”李健康说。
2005年,雅庄村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筹集资金20万元,在酥溪边修建了这座37千瓦的电灌站。溪水经过深埋的1200米水泥管道,流进太平水库西渠雅庄段。此地刚好是“雅庄畈”的制高点,这样一来,溪水就可自流到“雅庄畈”的任何角落。自此,“雅庄畈”再次解除缺水灌溉之虞,再续粮食生产荣耀也有了水利保障。
“从靠天吃饭,到依靠水库水灌溉,再到现在的电灌站抽水灌溉,‘雅庄畈’见证了我市农田水利的变迁。”老农民李楼根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