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希望有一天可以开车回永康”

86岁“两弹一星”研究员孙振锄喜提驾照

  “希望有一天可以开车回永康”

  86岁“两弹一星”研究员孙振锄喜提驾照

  “拿到驾照后,我终于可以带上爱人出门啦!”7月4日,聊到近期的生活现状,86岁的孙振锄开心地向记者分享自己学开车的经历。从去年没有驾校愿意接收他这个高龄学员到漫漫学车路上的一页页笔记,现居杭州的孙振锄终于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本驾照,而且随后便喜提爱车。

  孙振锄是我市古山人,15岁被保送至杭州商业学校。1964年,因成绩优异被选中参与我国首次核试验工作,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曾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孙振锄,1936年出生,是“两弹一星”研究员。

  1955年,孙振锄从杭州商业学校毕业,次年进入海军航空兵预备学校。

  1958年,孙振锄获保送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1964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测试专业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被选中,参加了我国首次核试验工作。

  孙振锄扎根大漠戈壁32年,以核爆地面和空中光冲量项目组长的身份,连续参加了导弹核武器、氢弹、地面爆炸核弹及大气层核试验等。曾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和部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等多项。1990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荣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回忆起研究经历时,孙振锄说:“严谨对我们这行来说是要求很高的,要事先想好程序,实验步骤、操作规则也都要想得很清楚,否则前功尽弃,国家白花钱,损失也很大。”

  孙振锄在学习驾驶汽车

  金牌教练眼里的“老宝贝”

  “他拿驾照那天,我们喝了一晚上旺仔庆祝。”邓飞从来没想过,自己的驾驶教练生涯会碰上这样一位特殊学员。今年3月12日,孙振锄在邓飞的精心指导下,拿到了人生中第一本C2驾照。

  孙振锄的孩子都在外工作,平常难得回家。去年3月,他的老伴因为手术,行走起坐变得困难。为了方便带老伴出门,孙振锄才下定了学车的决心。当时,驾驶证的申请条件也已经放宽,年龄在70周岁以上能够通过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能力测试的,可以申请部分机动车驾驶证。尽管孙振锄报考时的身体状况良好,但指导85岁的高龄学员学车,对于任何一所驾校和教练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被多所驾校拒绝后,有一所驾校给孙振锄开出条件:只要他能通过科目一测试就接收他。4月,孙振锄顺利通过了科目一的测试,最终在驾校里见到了他的金牌教练邓飞。

  初次见到孙振锄,邓飞也想不到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验。一直以来,孙振锄在大家的印象里,是多次参与研究核试验,投身国防科技建设的专家。

  在邓飞看来,孙振锄虽然年纪大,但为人非常有礼貌,学车的态度也很好。为了提升学校的口碑,邓飞接受了这个挑战。

  刚开始教孙振锄开车时,邓飞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变道超车教了7天,曲线行驶教了20天。”邓飞说,刚学车的孙振锄,也有忘记拉手刹、踩错油门的失误,但相处久了,两人已有了感情,“我一直把他看成一个‘老宝贝’,像教小孩一样来教他。”

  在孙振锄眼中,邓飞讲解仔细认真,对他也非常关心。孙振锄的记性没有年轻人好,在练习科目二时,他特地准备了一本笔记本,细细记下教练讲的要点。孙振锄的双手比较僵硬,只要是练车的日子,他都会提前到练习场地,花上40分钟练习打转方向盘。孙振锄的认真,邓飞看在眼里,总是提醒他注意休息。

  受到老伴身体的影响,孙振锄的学车之旅开始拉长,邓飞也结合他的时间慢慢安排指导课程。今年3月,孙振锄联系邓飞,告诉他自己要备战科目三。“当时经常下雨,但他考驾照的态度很坚决,我也很支持他。”邓飞说。

  凭着一股子拼劲,孙振锄一举拿下了科目三的考试。“参加考试时,我还看到一位92岁高龄的学员呢。我觉得,老年人有能力就应该多尝试,多学点东西,这总不会错。” 孙振锄说。

  开车与学车都需要严谨态度

  几天后,拿到驾照的孙振锄自己开车来到了一家新能源车销售网点,喜提了一辆新能源车。“我是搞技术的,喜欢研究新事物。我觉得新能源车很有前途,值得研究。”孙振锄说。

  从开始要学车起,孙振锄就一直在关注新能源车,很早就拿到新能源车的使用手册,研究新能源车的硬件。孙振锄认为,虽然以前新能源车出过一些问题,但现在已经解决了。由于新能源车和汽油车在操作上相差较大,孙振锄把车开回家后,打算先研究后上手。“这辆车子的中控很复杂,换挡和灯光也不一样,有些地方还需要熟悉,熟练了才能长期使用。”孙振锄说。

  “退休后,家用电器坏了都是我自己修理的。”孙振锄是电子技术的行家,退休后,除了应对忙碌的讲座外,他的日常就是研究高科技领域的产品。尽管目前生活在杭州,但多年来,他也一直关注着家乡的五金产业发展,常为家乡的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他认为,永康五金产业发达,应该学习德国人严谨创新的工匠精神,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研发出更多高科技产品。尤其现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来临,永康五金企业更应注重科技创新,研发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现在,我还处在实习期,不能上高速。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试试从杭州开车回永康。”孙振锄说。

  融媒见习记者 徐婷婷

  □相关链接

  “两弹一星”研究员

  扎根大漠戈壁32年

  孙振锄在浙江工商大学演讲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希望有一天可以开车回永康” 2022-07-06 永康日报2022-07-0600006;永康日报2022-07-0600007;6426606;永康日报2022-07-0600008;永康日报2022-07-0600010;永康日报2022-07-0600012;永康日报2022-07-0600015;永康日报2022-07-0600016;永康日报2022-07-0600009;永康日报2022-07-0600011;永康日报2022-07-0600013;永康日报2022-07-0600014 2 2022年07月06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