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历代名人事迹震撼人心》后续三
这些历史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永康历代名人事迹震撼人心》后续三
这些历史名人故事你知道多少
永康古称丽州,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永康不仅有风景秀丽、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方岩,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史迹。永康历史悠久,历朝历代诞生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前期,本报连续刊发了24位永康历代名人事迹,引起读者广泛关注。有些读者表示,阅读这些鲜为人知的永康历史名人故事,有助于了解永康历史文化和传承先贤的优秀品质。为此,本报继续刊出6位永康历代名人故事,以飨读者。
【
】
□王云楠
胡凤丹:疏财仗义,杜门著述
诗:家富官高有去时,金华文脉赖书知。集刊善本万千册,底蕴因其力可支。
联:为官虽小但疏财仗义,藏册已丰仍笃志刊书。
胡凤丹(1828年~1889年):字枫江,号月樵,永康溪岸人,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出身书香殷富之家,幼力学,通经史,负气节。因屡试不中,后奉母命至京,捐纳援例入光禄寺署正眼法。在京仗义疏财,深得士人珍重,荐为兵部员外郎。调湖北任盐运使,受邀创办崇文书局。累官光禄寺署正。致仕归里,筑十万卷楼,杜门著述。采集金华府县古今散佚遗书,精心校订,撰《金华文萃书目提要》8卷,按经、史、子、集分类共67种,历21年完成,线装成340册,分229函布装,名《金华丛书》。刻印精审,世称善本。有《退补斋诗文存》传世。子胡宗懋,光绪二十八年中举,少承父教,博访秘抄古刻59种,版刻为120册,名《续金华丛书》。
应祖锡:勤政为民,有史可稽
诗:精通外语使欧洲,荣获勋章史笔留。转任江苏多建树,首开女校数清流。
联:探求清末外交新路径,改革民初内政旧根基。
应祖锡(1855年~1927年):字璧如,号韩卿,永康芝英人。中举后,旋入上海广方言馆(外语学校),攻读外文,精通英文、西班牙语。后出任二等参赞于西班牙,在当时清朝闭关锁国背景下,他不卑不亢维护国家尊严,努力增进中西两国友谊,为此还获得西班牙国王宝星勋章。
回国后,应祖锡历任江苏省南通、邳州、高邮知州,勤政为民,有史可稽,特别在赈济救灾、植树造林上为当地人所称颂。其在邳州创建官办森林,于洪福山(城山)植树十余万株,名曰“万松岭”。民国建立后,他连任句容县知事,清正廉洁,政绩颇著。退休回芝英后,创办毓秀女校于本宅,借以提倡女学。著有《增广尚友录统编》《洋务经济通考》《西班牙日记》。
沈荣卿:行医救人,赈济灾民
诗:省内会盟经百轮,领头举事几捐身。许官愤弃视如芥,宁做行医积善人。
联:反清失败逃亡藏佛寺,革命成功归隐枕流居。
沈荣卿(1871年~1943年):字英,乳名荣姑,永康县城人。浙江辛亥革命时期会党“龙华会”会主。少习武,性豪爽,喜结交。目睹清廷腐败,萌发反清革命思想。在永康组织百子会,后率众加入终南会。后又开龙华会,并任会主,总部设金华,府属八县均设有分部,会员2万余人。之后,联络浙江各地会党,并应邀加入光复会,数次去杭州南屏山、白云庵等地,与徐锡麟、秋瑾会晤,策划反清举事。起义失败后,他多次躲过清军追捕。杭州光复后,他应邀到浙江军政府任职,但因政见相左愤而辞职。回乡后,他蛰居下园朱“枕流居”。他行医救人、赈济灾民,并出资修缮西津桥。一次施粥,有人笑他与衣衫褴褛者莫别。他仰天大笑说:“天下贫苦多,我何独乐为!”
应均:自学成才,老有所成
诗:诗书画印悉精通,落寞小城谁认同?老荐南京参大展,一鸣天下九州红。
联:山涧幽兰馥郁终无赏,书坛孤客渺茫幸有知。
应均(1874年~1941年):永康城郊应店人,又名万春,字敷华、仲华,号晓村、松石山民。未满十六岁,兄长父亲即早逝,家道中落,遂与嫂子一起经营酒店糊口。从小酷爱书画,工兰梅,精书法,好诗文篆刻。一生落寞,几无荣显,诗文书画修养全凭自学所得。早年书法学吴廷康,中年转学汉隶魏碑,并以魏碑入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书法结构优美,不拘绳墨,富有金石之气。擅画墨兰,苍劲疏朗,自然天成。
1927年,应同乡推荐,应均参加南京书画展,一鸣惊人。于右任观后说:“其深厚的功力,超然的艺术风格,我不如也。”慕名求其墨宝者络绎不绝,甚至求他为家具、农具记号,他都有求必应,且分文不取。存世手稿有《书画求知历史》《篆刻印存》等。
吕公望:弃文从戎,以少胜多
诗:约盟举事白云庵,血战金陵一力担。首任督军兼省长,赈民抗战浙西南。
联:经半生戎马建功决胜,奉一片丹心救国图存。
吕公望(1879年~1954年):原名占鳌,字戴之,号叔尚,永康八字墙横溪人,清廪生。外出杭城求学,结识秋瑾、徐锡麟,参加光复会。弃文从戎,进入巡抚卫队当兵,后考入保定军校学习。武昌起义后,参与光复杭州,并任浙军攻宁支队参谋长,亲临一线指挥,以少胜多,智取幕府山,血战孝陵卫,夜袭天堡城,一举攻克南京,为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建立不朽功勋。之后历任浙军第十一协协统、第六师师长、嘉湖戒严司令。1916年5月任浙江督军兼省长,半年后因北洋政府插手,遂辞职。应邀任护法军政府参谋长等职。后弃戎从商。抗战后,创办省赈济会难民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擅书画,工诗文,首倡重建华溪诗社、重山书画社。
胡济邦:烽火玫瑰,为国外交
诗:红色特工年正华,硝烟二战一娇娃。皇亲元首任回斡,为国外交功复加。
联:娇躯争寸步何来低首,孤胆斗群魔谁敢比肩。
胡济邦(1911年~1995年):原名胡彩仙,永康古山人。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先后掌握英、法、俄等语言,加入反帝大同盟。1933年夏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由此打入国民党内部,成为一名红色特工。次年,23岁的胡济邦秘密加入共产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胡济邦出使苏联并兼任《中苏文化》杂志驻苏记者,及时报道苏联卫国战争实况,是当时仅有的中国战地记者,被赞为“中国前往苏联首位杰出女性”。她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等一大批世界政坛风云人物。新中国成立后,她参加外交部筹建工作,后任人民日报社驻匈牙利记者,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1979年,她随丈夫毕季龙(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赴纽约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