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透过镜头把家乡事物美美拍出来
这位八旬乡土摄影师为家乡百工留影立传
![]() |
我要透过镜头
把家乡事物美美拍出来
这位八旬乡土摄影师为家乡百工留影立传
6月12日下午,永康市第七届摄影艺术展开幕式如期而至,明珠摄影艺术馆内人头攒动,高悬于墙的100余幅摄影作品引人驻足。鲜活生动的影像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科技改变生活、现代工业等主题,呈现着城市发展变化、人民精神风貌。
颁奖典礼上,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握手中的“老骥伏枥”奖杯,振臂欢呼。其中一位是退休干部、原二轻工业局副局长程同文。他与摄影意外结缘,此后便一直以乡土摄影师自居。自2002年起,他坚定地踏上了保护、抢救、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他耗费20年的心血,用手中的镜头和笔头,为永康传统手工艺著书立说,硕果累累。
程同文在台上发言
丰富履历拓视野 意外结缘摄影拾趣
说起来,程同文今年已是84岁高龄,可依旧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他出生于1938年9月,是方岩镇象陌堂村葩陌自然村人。那时,正逢浙江省政府迁驻方岩,不少省府机关都设在岩上、岩下等地。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村民,就到岩下街做生意,程同文的父亲也在岩下街开了间专卖方岩货的店。
在热闹非凡的岩下街长大,亲历一次次方岩庙会,程同文增长了不少见识,并对家乡的优美风光和手工技艺情有独钟。由于家境清贫,程同文18岁时进入方岩派溪供销社工作,后因踏实肯干被提拔。1958年8月,党组织保送他到当时的金华地区工业学校带资读书2年。毕业后,程同文回到永康县农机厂任技术员,在试制插秧机的同时,还热心参与插秧机手培训班教学。不久后,组织又将他调到永康科学研究所,分管农机具改革工作。
大兴农村文化,1963年,他任寮胡乡团委书记,创办农村剧团;大力振兴工业,自1969年起,他先后参与筹办永康溶剂厂、永康自来水厂、永康汽车电机厂、永康小氨水厂等4家工厂;热心科协事业,著就科普论文若干,1983年,他被选为参加全国科普经验交流会代表,进京受党中央领导接见……工作中,程同文用平凡创造辉煌,用奉献诠释忠诚,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丰富的工作履历开阔了程同文的视野,更惊喜的是,因工作所需配备的一架黑白照相机,则为他的摄影梦想插上了翅膀,让他迎来了生命中第二个春天。
为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程同文拿出工作上的刻苦劲儿,见缝插针地钻研摄影技术。掌握了构图、拍摄、冲印等技能后,他更加坐不住了,一有空就往外跑。他踌躇满志,自称乡土摄影师,立志要透过镜头实现“把家乡事物美美拍出来”的心愿。
由于长期在原市科委、科协、二轻工业局等部门工作,程同文对工业发展冲击改变传统手工艺业态可谓是深有体会。为此,他给自己的后半生赋予了一份“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挖掘、记录、传承传统手工艺中。
退休后,程同文并不热衷娱乐和旅游,相机才是与他形影不离的挚友。白天,他独自背着沉重的相机四处采风;晚上,他就坐在电脑前制图写作,常常忙到深夜。程同文的足迹遍及永康城乡,曾到访过120多个村庄、30多家企业,采访过300多名匠人,拍摄了近万幅图片。
浓浓乡情映初心 对准百工笔耕不辍
不曾想,乡土摄影师的身份,就这样跟随了程同文大半辈子。初心未改,他坚定不移地将镜头对准永康工匠、传统手工艺及家乡的风土人情。退休后的20多年里,他马不停蹄地探访方岩镇、唐先镇、舟山镇等地,相继完成《百工流韵》《永康百工图》《丽州古韵》《匠人新秀风采》《永康匠人》《故乡寻梦同文摄影》等6本书籍和画册,共计20多万字,采用图片1500多幅,其中3本已正式出版。
程同文的书几乎囊括了流传至今的永康传统手工艺。因其图文并茂,可读性、参考性强,他的书或列为第15届、17届、19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用书,或编入金华市婺文化丛书,或成为永康技师协会用书。同时,他自费制作百工五金图板,深入机关、学校、乡村等地举办巡回展30多场,近距离传承发扬百工文化。不仅如此,程同文又为石柱镇塘里村塘里自然村、方岩镇独松村、经济开发区长恬村等村的文化礼堂设计“百工长廊”,让非遗文化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形式得以在各个美丽乡村扎根。
程同文告诉记者,第15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上的一幕令他久久不能忘怀。“那届博览会上,来自22个国家的外商都拿到了我的书。展会上有个名叫保罗的英国外商翻阅后,对永康老手工艺很感兴趣,于是在翻译人员的陪同下特意到我家做客,向我进一步了解情况。”说起这位外商的这一举动,老人笑逐颜开,振奋于永康的百工文化经由他的笔触走出了国门。
将此生心血献礼建党100周年,是程同文心中多年的期盼。去年,他如愿以偿——市档案馆接收并永久保存其图书画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程同文还慷慨地将近千本《永康匠人》分赠给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摄影爱好者、永康工匠等。他说,耗费心血整理出的这些文化瑰宝,本就是为了让大家共享,在非遗的传承路上,哪怕多一个人了解、参与也好。
随着年事渐高,身边亲朋常劝他“歇一歇,别跑了”,他嘴里应着,腿脚却歇不下来。只见程同文坐在电脑桌前,一边眯着眼慢悠悠敲击键盘,一边摇摇头叹气:“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很多老手艺渐行渐远,我得赶在被湮没前抓紧时间呢!”面对永康手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精湛技艺濒临失传的困境,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为留住“非遗”而惜时如金,奋力奔跑。电脑屏幕上,新著《永康百工老手艺》已编校完毕,不日便将出版发行。这将是永康百工文化传承的又一硕果,也是老人在逐梦路上又一闪亮足迹。
融媒记者 马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