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尘 满腔情怀 千年胡公向我们款款走来
——各地读者热评胡联章历史文学新作《大宋胡公》
![]() |
![]() |
![]() |
![]() |
一路风尘 满腔情怀 千年胡公向我们款款走来
——各地读者热评胡联章历史文学新作《大宋胡公》
编者按
胡则31世从孙,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先生所著的历史文学新作《大宋胡公》,5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首版发行,受到各地读者的首肯与热评,现选辑四篇读者书评来稿,以共襄承扬胡公文化,助力时代伟业。
犹如津津有味的影视剧
——读《大宋胡公》有感
□四川 张吉祥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胡联章先生所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难掩我舞文弄墨的冲动,哪怕贻笑大方,总想用文字写点什么。
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永康第一位进士,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深受百姓敬仰,尊称他为“胡公大帝”。
实事求是地讲,我是孤陋寡闻的,以前是不知道胡公的,虽然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话,但不知道这是毛泽东主席对胡公的赞评。
这次有机会来永康挂职工作,拜了胡公庙,听了胡公的一些故事,慢慢地对胡公有所了解。
5月9日,我首次看到《大宋胡公》,不料一看就入迷了。《大宋胡公》语言朴实,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情节曲折,采用章回小说的手法将胡公忠诚、正直、善良、担当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很强的阅读性,更有自然的带入感和真实的画面感,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扮演着其中的角色,似胡公形影不离的随从、忠心耿耿的护卫、听从调遣的僚属……真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小说即是艺术,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大宋胡公》有历史的事实,也有民间传说,书中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正气凛然,荡气回肠。我个人认为,这与其说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还不如说是一部栩栩如生的连环画与影视剧。
天下百姓谁不爱好官?何谓好官,百姓有秤,称出了胡公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胡公一生忠于国事,心系百姓,惩恶扬善,助贫扶弱,是为官的典范,是公仆的标杆,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表率。
我对《大宋胡公》爱不释手,情不自禁逢人便津津乐道,感觉《大宋胡公》犹如狄仁杰、包青天、于成龙等优秀影视作品的新呈现。也由衷地期待能看到有关胡公的影视作品,让胡公家喻户晓,让胡公精神家喻户晓,让胡公故里大美永康家喻户晓。
(张吉祥,四川省平昌县佛头山文化产业园党委副书记,兼平昌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现挂职浙江省永康市经信局副局长)
三问点睛 五因成形
——初读《大宋胡公》序文与后记之浅思
□杭州 石东坡
初步拜读黄亚洲先生的《大宋胡公》序文,其中有三问。一问:老百姓为什么说胡公好?点明了本书的主旨即根本;二问: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说胡公好?强化了本书的主题和立基;最后又追问(从读者的视角发问):官怎么做?人怎么做?敲击着心灵,萦绕着余音,使人迫不及待展书一读。
初步拜读《大宋胡公》作者胡联章先生撰写的后记,笔者以为,或五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催生了《大宋胡公》这一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厚重力作:作者自幼质朴的被胡公文化浸润的心灵;作者长期从政的胡公文化秉持践行;作者身为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的胡公文化传播使命;多方共襄的胡公文化思想共鸣;文史交融的胡公文化演绎先声。这五个方面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包括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批示的有力推动,使得胡联章先生一步一步达到这一创作新高峰!
(石东坡,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文化与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暨文化法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法学评论》主编)
大美永康 赫灵方岩 胡华超 摄
千年胡公向我们款款走来
——写在历史文学新作《大宋胡公》正式出版之际
□永康 王燕燕
北宋名臣、政治家、著名清官胡则(胡公),是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官德文化的重要代表。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从胡则27岁“荣登金榜、太宗赐名”起笔,到胡则77岁“回归元殿、范公作铭”收笔,用一连串跌宕起伏、前后呼应、引人入胜的故事,将胡则五十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全息画卷,绘声绘色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大宋胡公》的创作,历时五载春秋,受到多方支持。期间,作者带队进行“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25次,风雨兼程,素材丰富;作者举办胡公故事讲座100多场,包括走进金华市委党校、浙江之声、“学习强国”,互动采获、提升感悟;《大宋胡公》先后作了18次校勘完善,力求打造成精品佳作。
《大宋胡公》有92回、46万多字,小16开,装帧方式为精装,封面采用烫金工艺。本书以胡则的史迹履历为经线,以除恶扬善、福民益邦为主旨,吸纳民间传说,采用历史演义手法,可读性与导向性兼优。
本书得到浙江省政府原党组副书记、副省长陈加元,浙江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应雄,杭州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翁卫军,永康市委主要领导,浙江人民出版社社长叶国斌,光明日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严红枫,空军政治部正军级军旅作家、《父老乡亲》歌词作者石顺义,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室原主任罗俞君和金华市委宣传部、金华市社科联、永康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中国作协原副主席、浙江省作协原主席黄亚洲为本书作序,浙江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徐吉军、浙江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胡浙平等为本书作评,认为“无论是思想导向、故事内容,还是文学特色,都堪称佳作。”有关媒体为本书作了推荐报道,如浙江新闻客户端、《文旅中国》、人民融媒体刊发了《深度展示胡公全息画卷 历史文学新作〈大宋胡公〉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传递身系家国、尽忠有责的精神》《为国为民的大诚大爱 做官做人的至真至善》等相关文章。
1959年,毛泽东同志在专列上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003年,习近平同志视察永康方岩,提出“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习近平同志先后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2020年10月10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对胡公文化作出重要批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党的宗旨所要求,是亿万百姓之期望。《大宋胡公》的出版发行,将为更好地“高举党的旗帜、弘扬胡公精神、助培时代新人、致力人民伟业”添砖加瓦。
(王燕燕,胡公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胡公故里 永康胡库 夏霆 摄
悦见忠言明言箴言 助益醒世警世喻世
——浅议《大宋胡公》的语言与寓意
□金华 鲍李俊
《大宋胡公》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秉正崇善的清新纯美大作。作者胡联章先生用朴实明快的语言、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胡公之伟岸、润泽读者之心田。通篇文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脉。全书主旨,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不愧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株清纯之花。
书中的主人公胡公(胡则),既是历史长河中的胡则,又是百姓心中的胡公;是一个汇儒释道于一身、集为官为人为神于一体的传奇人物。他爱国为民、勤廉为政、厚德重义、敢于担当,用自己的脚步书写了“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八个大字。
《大宋胡公》之能够引人入胜、令人感叹,其中一大要素是语言的魅力。是否可以说,《大宋胡公》“朴语忠言乃醒世、俗诗明言可警世、实话箴言亦喻世”,它是一部充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历史自信、前程自信的鸿篇大著。笔者拟就《大宋胡公》的语言与寓意作一浅议,以期雅俗共赏、抛砖引玉吧。
朴语忠言乃醒世
《大宋胡公》几乎没有什么华丽的语言,其行文流畅、用词朴实、寓意深刻,往往能从对话中体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善恶。例如:
第一回,章员外对胡则父亲胡承师道:“老太爷也许有所不知,朝廷有养士的好规制,凡有人中进士的门第,其名下的田地山林全是免捐免税的。”
胡承师道:“我家只剩下几亩地了,免也免不了多少啊。”
章员外道:“你知道为何今年库川村的捐税没人来收吗?凡进士亲属愿把田地挂在进士名下的,都可免税哩!”
胡承师道:“将别人的田地挂在自家的名下,那岂不是断了朝廷的税源?这怎么行?”
当胡承师忽然得知,可以把别人家的田地挂到进士家的名下,他想到的不是挂进来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而是立刻想到“那岂不是断了朝廷的税源”!
当胡则省亲期将满,准备回京候旨任官时,胡承师叮嘱道:“吾家本寒族,世以清白相承。则儿不要忘本,做一个清官、好官。”
医家出身、知书达理的夫人陈思兰眼噙泪花,轻声道:“奴家定会孝敬公婆,教育孩儿,相公尽可放心地去做大事。再说,相公做清官也要讲究方法,心中想着百姓就是,直着办不了的,转个弯再把事情办了;眼前办不了的,放些时间再办。不要图清廉之名,要多行清廉之实。只要不忘初衷,定会实现‘一心为民’之愿的。”
胡承师、陈思兰在《大宋胡公》中的占比虽然不多,但通过这样的对话,便生动地刻画出了善心慈父和慧心贤妻的丰满形象。这样的小百姓,他们的格局小吗?成千上万这样的老百姓,不正是顶起中华民族的脊梁吗?
再看第五十回:
“什么是孝顺?”
“当然是在父母跟前侍奉。”
“此言差矣!孝顺是当你母亲听到你金榜题名的时候;当你母亲听到百姓说自己儿子是个好官、清官的时候;当你媳妇在你母亲面前说你又救了多少百姓,圣上又褒扬你的时候;当你的儿女在祖父母跟前说要认真读书,将来争取与父亲一样成为造福一方的好官的时候……这才是你最大的孝顺。”
“是啊!当儿子为非作歹、当儿子浑浑噩噩、当儿子嫌弃老爹老妈的时候,才是为人子女者最大的不孝。”
百善孝为先,可这“孝”字,人们会有多样的理解。你读到了《大宋胡公》中的这段话,是不是对“孝”字有了更深一步的领会呢?
俗诗明言可警世
《大宋胡公》开篇见诗,而这诗乍一看是普通俗语,细一品可发觉:俗诗明言可警世,令人回味。在此列举三回小议。
第五十一回,开篇诗云:“莫夸今日执权强,蚂蚁能将大象伤。自作孽来还自受,金银满屋尽空忙。”
紧接着写道:“胡氏家训有言:积金银给子孙,不若积阴德遗子孙。何也?阴德乃善缘善业,自身与子孙皆用之不尽;金银就不一样,今天是我的,花了就少了,被偷了就没有了。一口气在千般好,若没气了,金银满屋又有何用?”
这话在理,既劝老百姓更劝当官人。而这章回的内容,正是胡则规劝婺州一县令要当官为民。胡则感慨道:“若县官一心为民,则合县子民皆是亲人;若县官一心盘剥,则合县百姓皆为仇人。贪婪之官,鲜有善终者。”
这是胡则当官的切身感悟、经验之谈。胡则一心为民,百姓拥戴,所以虽然宦海风云莫测、仕途坷坎不平,但由于“百姓皆是亲人”,所以胡则每每遇危难,往往都能有惊无险或转危为安。而被规劝的县令麻木不仁,照样我行我素、鱼肉百姓,结果被当街仇杀。县令在弥留之际,终于悟到了胡则的苦心:“他不但为百姓,也是为官员啊!”可惜醒之晚矣。
第五十三回,开篇诗云:“官德胜天百姓评,善行如海爱民情。石龟从此永朝圣,岩下焚香保太平。”用词遣句都很通俗,请接着看下文,“何为官德胜天?百姓有难时,能最快进行救助的是官府,但前提是有贤官主政。因此,官为善,则功德胜天;官为恶,则魔鬼逊色。”
是啊,官为善则“功德胜天”,官为恶则“魔鬼逊色”。这是胡则的人生感悟,正因为胡则有这种为官的自省,才能处处为百姓着想,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纵观古今,“官德如天”是为官为政的真谛。只有官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为民、勇于担当,才能真正地为百姓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官德胜天”,警世之言。
第五十八回,开篇诗云:“命里千金常定数,机关算尽富还贫。皆言福祸实相近,敲醒警钟官与民。”“都说心宜善,有些恩仇,放下也罢。抬手伸脚之间,皆有因果。或许,抬手一过,得以免祸;伸脚一踢,恶果来也!”这是讲述恶吏欺民受到惩处的故事。以事喻理,任何人做任何事,甚至任何起心动念间,皆要立心为善,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抬手半分皆积德”。
《大宋胡公》有92回、百余首诗,皆是俗语入句,多为明言警世、劝人行善。这是胡则为人处世哲学的文学映照,是否值得今人与后人的参悟呢?
实话箴言亦喻世
在《大宋胡公》中,胡则对爱情、女性、吏治等也有独特的见解与语言表达,可谓是“实话箴言亦喻世”。
如胡则在婚礼现场说道:“拜天地者,是指天地为证,夫妻永不相负。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承诺和誓愿。”(第十六回)
下面这段对话也颇耐人寻味。
自命不凡的秀才贾银贵道:“妇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贾刘氏夫已死,又无儿子,叔叔贾正贵作为家中男丁,一切原就归他所有。”
胡则道:“贾秀才是说,作为女子,生死都不由己了呗!”
贾银贵道:“这是胡大人说的。”
胡则问道:“秀才贵姓?”
贾银贵道:“学生姓贾。”
胡则问道:“姓字怎么写?”
贾银贵道:“姓字:女字旁,一个生。”
胡则道:“你还知道自己是女人生的啊!”
贾银贵道:“胡大人此话何意?”
胡则道:“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
贾银贵道:“胡大人靠着‘子曰’考的进士,反而要毁我圣人之教?”
胡则道:“本官考取进士,靠的是济民策略,不靠‘子曰’,‘子曰’也不是仅讲三从四德;‘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如秀才将来生下的全是女儿,会不会留一女招婿?”
贾银贵道:“我必须生儿子。”
胡则道:“那你母亲从何处来?你妻子又从何处来?”
贾银贵道:“胡大人如此说,就有违圣人之道了。”
胡则道:“难道圣人非母亲所生?”(第二十回)
以上对话的背景是:贾刘氏丈夫在前线殉国,婆婆与小叔将贾刘氏赶出家门,将她的两个女儿卖人,吞食她的家产。贾刘氏愤而向胡则告状,当地的假道学们借着宗族势力和三从四德的教条胡搅蛮缠。除恶扬善、扶困助弱,是胡则为官的一贯原则。他一生不知断过多少这种案子。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描写出了胡则的刚正与睿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读书人的不同心态与面相。
在吏治方面,书中对胡则的表述也鲜少豪言壮语,但却感人服人。譬如:猎人邹向北向胡大人道:“其实,县令以上的官员,高高在上,与普通百姓直接接触不多。横行乡里的,基本上是与县衙有些瓜葛的小吏。这些小吏,基本上又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与当地富户地主勾结,公权私用。百姓若不小心得罪了这些人,日子就不好过了。”
胡则道:“我也生在农村,也经历过被小吏欺负的事,很有感触。有公权的人若有了私心,就会给社会和百姓造成危害。所以清肃吏治,是主政者的要务……”(第十三回)
这些语言都很朴实,在朴实的话语中道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胡则的为官为人。胡则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一直坚守以民为本、以国为重,以身作则,清肃吏治,防止与消除有公权的人私心膨胀而祸国殃民。本书更多的是用这些质朴的语言与实在的行动,向读者传输着清官、好官胡则的形象。
总之,《大宋胡公》一书,情节曲折、故事清奇、语言质朴。在通俗、朴素、实在的用语中,让读者走近胡则、了解胡则、敬佩胡则。可以说,书中的每首诗、每个故事、每段对话,都包含着深刻的内涵,都彰显着“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脉。“善根”扎入心田,将会开出“善花”、结出“善果”。笔者以为,《大宋胡公》可读,可真读;可品,可细品;可存,可珍存。愿《大宋胡公》一书伴随着胡公精神,永久流传。
(鲍李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宋胡公》内封面 胡亦奇 创意
永康方岩胡公祠 王燕燕 摄
胡公文化 总第94、95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