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成长

向村民租地建校园农场 将来还要实现跨校合作

劳动教育给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

  向村民租地建校园农场 将来还要实现跨校合作

  劳动教育给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

  农场变成课堂。从去年开始,劳动教育在我市蔚然成风。如今,我市不少学校凭借地理优势开展了种植果蔬等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采摘等过程,认知自然,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感知食物的来之不易。

  附小教育集团后吴小学学生在农场里表演节目

  美丽农场为

  校园生活增添乐趣

  把彩色轮胎堆叠成假山,在油菜花田载歌载舞……前些天,附小教育集团后吴小学的农场基地里充满欢声笑语。同学们放下课本,纷纷来到各自班级的责任田,热切期待“扮靓农场 摆出一个春天”最美农场评比活动的到来。

  农场里的每一块田园,都是孩子们的舞台。活动开始后,各班学生积极热情地向评委介绍自己班级的劳动成果。每个班都别出心裁:用瓦罐、轮胎、手工风车、照片墙等精心装扮,孩子们身穿各式服饰穿梭在田园中,横笛、古筝、葫芦丝等各种乐器轮番上阵。

  自学校下达装扮农场的通知以来,各班教师、家长与孩子们亲自设计、共同合作,全校11个班的责任地旧貌换新颜。大家在责任地里不仅种植了各式各样的瓜果蔬菜,还用石头、松果、竹子、木头等扮靓农场。

  “我和同学们在农场种下了多肉植物,还给轮胎涂上了漂亮的颜色。竹船上,挂着同学们画的自画像。我们在这里播种、施肥、浇水,细心打理,精心呵护,享受丰收带给我们的喜悦。”二(1)班学生李欣灵兴奋地说。

  不仅是学生,家长也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连声称赞。学生家长黄珍芳说:“为了评选出最美农场,我们家长与孩子们一起铺草坪、种蔬菜。在活动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也感受到了家长们的凝聚力。”

  “农场是一本无形的书。同学们在农场中种下的不仅是瓜果蔬菜,还有美好的梦想和希望。”该校副校长徐云波说。据了解,附小教育集团后吴小学结合地理优势,把近30亩的田园作为同学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并设置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激烈的角逐,活动最终评出了阳光农场、创意农场、魅力农场等一系列奖项。接下来,孩子们将在这里劳作、学习、收获、成长,期待着这美丽的农场装点孩子们的金色童年。

  劳动教育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城南小学坐落在江南街道麻车头村,校门口正对着一大片沃土良田,这正是当作“校园农场”的好地方。今年3月份,学校萌生念想,策划开展“双减赋能同耕种 家校齐心促成长”的家校携手耕种活动。有想法后立即行动,学校向村民租用了这片土地。

  “我们班要种黄瓜和毛豆!”“我们要种西瓜、玉米!”该校学生对种植瓜果蔬菜充满了兴趣。然而,怎么种、后期养护等问题难倒了一大批学生。在生活物质如此充裕的情况下,不少学生甚至连农作物的样子都不认识。

  家长们担任起“种植顾问”,对当季各种瓜果蔬菜的习性与种植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各班“种植顾问”的指导下,每班做了详尽的耕种计划。学生们认真地观察着手中的种子或者小苗,眼里充满了期盼与喜悦。

  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孕育出良好的果实。在播种之前,老师、家长和学生齐心协力。你一锄头,我一铲子,大家除草翻地,忙得不亦乐乎,田间地头呈现一派欢乐和谐的景象。挖坑、浇水,放入种子或小苗,将土坑填平,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学生们全神贯注,秩序井然,俨然一派“农场小主人”的模样。

  在各班“种植顾问”的帮助下,学生们在自己班的园地里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由于今年春天天气状况不太稳定,不少班级的农作物需要“特殊照顾”,家长们就准备了地膜、天膜,给种子盖上了“被子”,还搭起了“温室”。

  滴滴汗水,诠释劳动精髓;细心观察,记录当下美好。参加耕种的学生们分成了一个个小组,对耕种的每个环节都做好细致地记录:种子的观察、为种子做的事、自己的感受。当所有的体会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之后,所有的收获都牢牢印在了学生们的心间。

  无独有偶。同样位于城郊的人民小学教育集团烈桥校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垦出了孩子们心目中的种植园。从翻土到选种育苗,从移植小苗到浇水除草,从种植施肥到最后的收获,孩子们在亲手劳作的同时,劳动这颗种子也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城南小学学生们在除草翻地

  ■阅读延伸

  校园农场成为劳动教育的“好帮手”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早在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动力。

  从去年开始,劳动教育在我市各学校蔚然成风。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校园农场。此外,还有不少学校积极探索、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定期组织师生、家长共同开展互动性、实践性较强的劳动教育活动。比如,大司巷教育集团永祥学区组织学生挖春笋、制作笋干,城西小学开展摘辣椒活动等。

  “在农场基地里体验做农活,不仅可以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还可以让孩子养成勤劳的习惯。”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晓红说,这些都是用心浇灌劳动教育结出的硕果。

  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施晓红表示,校园农场成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好帮手”,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同时,形成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意识,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

  家校同耕是家校合力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的表现。接下来,市教育局将开展农场基地的跨校合作,让更多的学校和学生可以体验校园农场的乐趣。该局还将结合各学校实际,科学设置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该局还将明确成果考核机制,检验劳动教育的成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融媒记者 王佳涵


永康日报 社会·成长 00005 劳动教育给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 2022-04-23 永康日报2022-04-2300006;永康日报2022-04-2300008;永康日报2022-04-2300007;永康日报2022-04-2300009;永康日报2022-04-2300010;永康日报2022-04-2300013;永康日报2022-04-2300011;永康日报2022-04-2300012;永康日报2022-04-2300014;永康日报2022-04-2300015;永康日报2022-04-2300016;永康日报2022-04-2300017;永康日报2022-04-2300018 2 2022年04月23日 星期六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