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个世界地球日共倡“珍爱地球”
让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插上“数智”翅膀
![]() |
第53个世界地球日共倡“珍爱地球”
让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插上“数智”翅膀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伤及自身。一直以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优化自然资源空间布局,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耕地保护工作,同时不断迭代升级,融入数字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元素,为乡村振兴助力,为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永康样板提供更强支撑。
芝英一村项目
迭代升级 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整治
4月20日,在芝英镇芝英一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现场,记者看到通过旱改水、建设用地复垦和垦造耕地作业后的土地划分清晰、环境整洁清爽,一派生机勃勃的模样。“这个项目于2018年年底申报,去年完成建设种上水稻,项目实施合理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同时,也解决了原有存在的耕地非农非粮化问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中心负责人说,今年,该局通过高起点全域规划、高标准整体设计、高效率综合治理,全面迭代升级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版项目,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构建高效集约、生态宜居、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据悉,近年来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1.0版以土地整治为主,作用较为单一,而2.0版按照做优空间、做美景观、做精农田、做特产业的工作思路,以“3+X”即农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修复和根据区域特点实施特色整治项目的模式,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空间优化布局、资源集约利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今后几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以实施农田整治为抓手,提高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面积,保障粮食安全,打造美丽田园;以盘活乡村低效建设用地资源、农房改造、村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品质,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村庄;以优化乡村生态安全格局、改善生态环境为抓手,提升农田生态环境和农村居住环境。同时,紧密结合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提升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水平。
据介绍,今年3月中旬开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启动潜力资源调查,以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以行政村为基本调查单位,全面调查可垦造耕地、旱地改水田、永久基本农田连片建设、建设用地复垦、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耕地质量提升、绿化造林等资源潜力面积和分布情况。同时,该局深入调查各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群众意愿和需求情况,预计4月底建立全市项目储备库。
“今年准备谋划10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2.0版项目,力争2个项目列入省级工程。届时,我们会从储备库里选取成熟度高、有实施意向的项目,指导相关镇(街道、区)工程计划实施方案和村级规划的编制。”该负责人介绍,列入省级全域工程,项目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可调整优化,更有利于整村规划发展。工程整体验收后被评为省级精品工程可获得3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精品工程奖励资金,希望符合条件的村积极申报。
精准智控 筑牢地质灾害“生命防线”
近年来,在应对超长超强汛期和台风正面影响中,我市不断强化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隐患排查,在风险识别、研判和防控上靠前指挥,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除险防控水平,保护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据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每年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汛前大排查,组织专业技术单位、各镇(街道、区)及群测群防员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防范区、治理工程项目及切坡建房等易发区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受拉尼娜事件和全球变暖影响,我市汛前气象灾害偏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台风影响较常年偏多,气候年景中等偏差,需高度重视受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影响可能易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面对如此情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借助完成迭代升级的省“地灾智防”App,进一步织密地质灾害防线。“该应用是我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由省级部门发布的集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巡查排查、灾险情速报于一体的掌上平台,为我市有效应对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矿科负责人介绍。结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装的专业监测仪,该平台能提前下发专业监测预警消息(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各镇(街道、区)和基层管理人员、群测群防员均能第一时间接收信息,根据各项指令,做好巡查、值班值守及人员转移等任务,实现了我市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精准预警、地质灾害巡查及现场指挥调度。
此外,群众可通过“地灾智防”查看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等成果产品,第一时间获取所在区域的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提醒,同时了解相关工作动态、政策法规、防灾百科。通过这一平台,群众还可以将各类突发情况,以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上报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者提供好的防治意见建议。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将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广“地灾智防”App应用,提高群众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参与度,实现上下群策群力,开启全民“掌上防灾”新时代。
人技结合
开启耕地保护
数字时代
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的的耕地安全,已成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关键,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上级工作要求,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推行“田长制”、推广“耕地智保”场景应用,以“人防+技防”的硬核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
“田长制”是由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负主体责任,通过层层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军令状”,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扎实推动最严格耕地保护工作的制度。目前,该局正在草拟“田长制”实施细则,准备发函向各相关单位征求意见。
“我们将‘耕地智保’场景应用作为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数字化改革重要举措,经摸排后已确认需安装的190个高空探头位置,目前,已安装110个,等全部建设完成接入系统后,可以覆盖80%以上的耕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科工作人员说,“耕地智保”应用场景建设由省自然资源厅统一部署,通过将“铁塔视联”智慧感知嵌入“耕地智保”,充分发挥高位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识别算法等独特核心资源优势,实现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监管视角的延伸,同时结合“田长制”实行定点巡查上报,运用“人防+技防”的工作机制,拓宽了问题发现渠道,实现耕地违法“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闭环管理。
与此同时,我市“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也在稳步推进。2021年,我市实施3片千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整治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前完成验收。今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高标准农田、全域土地整治等项目,初步选定6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整治项目。下一步,该局将根据省厅会审意见,与各相关镇(街道、区)进行方案详细情况对接,有序推进“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工作,打破碎片化限制实现规模化种植,让“小田”变“大田”。
融媒记者 何悦
通讯员 罗静 朱艳 吕娉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