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社会·专版

“寻访永康古道红色印记”活动第二站走进董岭古道

“红色老屋”依然在 修复开发尤可期

  “寻访永康古道红色印记”活动第二站走进董岭古道

  “红色老屋”依然在 修复开发尤可期

  西溪镇董岭古道横卧在柏岩村董坑自然村至上马村上蒋自然村的山水之间,是古时候盐商往来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曾是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地。2017年,董岭古道入选我市“十大最美森林古道”。

  4月14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委党史研究室、市融媒体中心联合西溪镇党委、政府走进董岭古道,挖掘古道革命历史印记,共同探讨古道保护与修复。这也是“寻访永康古道红色印记”活动的第二站。

  鲜为人知的

  地下联络点

  当天上午10时,寻访组一行在董坑自然村集合。在红色讲解员黄兴然的带领下,寻访组首先来到该村的一幢老屋前。“这不仅曾是村民董金银的家,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下联络点。”黄兴然指着老屋介绍说,永康革命先辈应飞就曾在这里养伤。

  如今,董金银80多岁的儿子董洪恩依然居住在这里。看到寻访组一行,他放下手中的农活,缓缓地讲述起当年的红色历史。

  1947年9月,应飞带领的抗暴自救队活跃在这一带。当时,我军同敌人几番较量均处于劣势。应飞带领队伍靠董岭古道附近村庄群众的掩护,活动于各村之间。

  某日夜晚,应飞的队伍从上蒋翻过董岭,悄悄来到董坑联络点董金银家。敲开门后,董金银发现应飞由两位战士搀扶着坐在椅子上,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呻吟不止。战士告诉董金银:“队伍今晚要到铜山驻营,先把应飞同志安置在你们家休养。等他痊愈后,再到新楼集合。”当晚,应飞就在董金银家住下。

  第二天早晨,董金银夫妇去探望应飞时,发现他体温很高,且昏迷不醒,过一会又忽然全身发冷。董金银知道,这是遇到“半日鬼”(即“疟疾”)了。当时,不允许找医生,他只好自己上山采草药。夫妻俩每天为应飞煎药,餐餐为他送饭。

  到了第七天,董金银探得东岭吴公所隔日就要来抓应飞。他决定星夜将应飞转移。到夜深人静之际,两人沿东溪而下,走到三保桥,应飞已不会走,董金银马上背起他上路。两人走走停停,沿当时的孔村过黄川桥,上黄仙岭。

  当董金银背应飞到达洪塘村任岩高家时,东方已发白。自此,应飞留在任岩高家养伤。应飞对董金银说:“希望你回去后,注意邻近各村的进步青年,介绍他们参加革命队伍,以发展壮大人民军队力量。”

  疗养了二十余日,应飞的身体慢慢得到恢复。他到新楼与战友会合,并在俞溪头等地与敌人斗争中,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听完董洪恩的讲述,寻访组才知晓,眼前这幢其貌不扬的老屋,竟然是一幢“红色老屋”。如今,老屋依旧在,董金银却已于十余年前去世。在那白色恐怖、腥风血雨的日子里,以董金银为代表的广大山区人民不畏艰险,参与地下革命工作,及时送上情报,令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在寻访组穿过董坑自然村时,有人拿出一箱矿泉水,分发给寻访组队员。陪同寻访的村民笑着说道:“或许是继承了先辈的热忱,如今游客前来古道游玩遇到困难,村里人会热情帮忙。”该村村民的热心可见一斑。

  古树林中烈士墓诉说革命壮烈

  沿着山路,寻访组穿过一片田地,一条悠长而斑驳的青石板路映入眼帘,道路两边的田地被各种绿色包裹在山间,格外和谐。路旁的指路牌指明,这就是董岭古道入口。

  “这是红军路,那是红军桥。在这个岩洞口,‘红三团’曾经有一场伏击战……”一路上,黄兴然不断介绍着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经过1小时的路程,寻访组来到了革命老区上蒋自然村。

  走进上蒋自然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流露着革命留存的气息:村口的古树林中,坐落着一座革命烈士墓,安葬着两位烈士;后山脚、早田头等地的土屋,是应飞部队的据点,因为这些地方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可防可攻……

  该村红色讲解员蒋世火介绍,上蒋村民投身革命的时间比较早,在20世纪30年代,村里就有几位青年考入锦堂师范和湘湖师范就读。他们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其中,蒋士骥、蒋银昌为革命事业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解放战争时期,“六支队”等革命队伍常来往于此进行革命活动。1945年至1949年,该村跟随应飞等部队参加革命的村民就有30余人。

  在上蒋自然村文化礼堂内,寻访组看到蒋章秋、蒋国森和蒋修威口述的材料。材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一支20余人的国民党残部到下赵一带扰民,当时身为村武装委员的他们,在人少武器差的情况下,利用董岭古道两个山岗相隔距离近、回音大等特点,带领三个民兵手持老套筒上山岗,上演一出空城计。敌人以为已被解放军包围,遂缴械投降。

  在该村文化礼堂的红色走廊上,还有诸多村民口述的其他革命斗争史,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将古道的红色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成立董岭古道修复保护红色志愿小组

  作为我市十大最美森林古道,董岭古道正吸引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这里的一草一木安详地在深山里寂静生长,植被茂盛,引得无数登山爱好者前来探访。

  寻访组在探访古道过程中发现,因年久失修、自然侵蚀等原因,古道贯通性、历史性、景观性有所缺失,廊桥、三仙殿、拱桥、凉亭等都有损坏,亟待修复。

  当天下午,一场关于“董岭古道修复及开发”的座谈会在上蒋自然村文化礼堂召开。此次座谈会,正式成立了董岭古道修复保护红色志愿小组,希望团结组织古道志愿者,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开展古道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为西溪镇山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和提高董岭古道知名度、美誉度作出积极贡献。

  座谈会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是《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办法》规定,将古道保护纳入林长制管理责任体系,对古道进行分级保护,对破坏古道及其附属设施和资源的行为设定罚则,对未按照古道保护要求履行职责以及保护不力导致古道保护等级被撤销的责任人员给予处分要求,促进古道保护全面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

  “如今走古道的人,从挑夫变成了徒步爱好者,但人气和热度不变。重修古道,根本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复兴古老线路,带动乡村振兴、山区百姓共同富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加强古道保护和利用,计划完成多条古道的修复,董岭古道或将成为第一条修复的古道。

  融媒记者 吕鹏 通讯员 程基进

  扫码进群访红色古道

  寻访组行走在董岭古道

  董洪恩居住的“红色老屋”

  “董岭古道修复及开发”座谈会

  寻访组在董坑自然村探访


永康日报 社会·专版 00004 “红色老屋”依然在 修复开发尤可期 2022-04-21 永康日报2022-04-2100006;永康日报2022-04-2100007;永康日报2022-04-2100009;永康日报2022-04-2100010;永康日报2022-04-2100018;永康日报2022-04-2100019;永康日报2022-04-2100020;永康日报2022-04-2100021;永康日报2022-04-2100022;5960937;永康日报2022-04-2100023;永康日报2022-04-2100008;永康日报2022-04-2100011;永康日报2022-04-2100012;永康日报2022-04-2100015;永康日报2022-04-2100013;永康日报2022-04-2100016;永康日报2022-04-2100014;永康日报2022-04-2100017 2 2022年04月21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