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睦邻怀远传千古 朱崖馈问正青天
——“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之二十五:海南行记
2021年11月下旬的第三天,久阴初晴,天蓝云淡。在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的带领下,胡公文化团队终于登上了从杭州飞往海口的航班,这是“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探源行动的第二十五站。
伟人赞评振人心
在胡公书院的文档中,有2份旧报纸非常珍贵:2003年6月18日的《永康日报》与2006年6月16日的《今日磐安》,这两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分别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当年视察永康方岩和磐安玉山,高度赞评北宋名臣、浙江先贤胡公的报道。
胡公,名胡则,字子正(963—1039年),出生于浙江永康库川,永康第一位进士,开宋代两浙八婺大地科第先河,太宗赐名,官至北宋权三司使(计相),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
胡公一生77岁,为官四十七载,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扶相印、历践要途,深受百姓敬仰,尊称他为“胡公大帝”。范仲淹为胡公作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胡公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十多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永康县委书记,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
习总书记在永康与磐安的两次视察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胡公在海南睦邻怀远、胡公与妈祖的功德。
那么,一千多年前,胡公是怎样在海南睦邻怀远的呢?在海南还有胡公的踪迹吗?
胡公文化团队很期待前往海南寻访,但毕竟是“天涯海角”、路途遥远,加之胡公文化探源任务也多,后来又有疫情影响,一直未有成行。
睦邻怀远传千古
到达海南的第二天,胡公文化团队与先期来海南的空军正军级军旅作家、《胡公故事》歌词主创人石顺义老师等一起,首先参观在博鳌的南海博物馆和博鳌亚洲国际论坛会址。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热情接待,讲解员小孙作了深度讲解。
海南省东濒南海与台湾对望,东南部和南部在南海与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为邻,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总枢纽、大通道。南海博物馆陈列的宋代沉船和我们后来在海口海南博物馆所看到的古文物,都充分展示了当时琼州通航通商之境况。明太祖朱元璋曾命名其为“南溟奇甸”。
在森林文旅集团董事长冯清雄的热情帮助下,我们在海口有幸拜会了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海南历史学会原会长梁振球先生和海口(东南亚)冼夫人研究传播基地副主任冯所海先生。我们向梁、冯两位老师了解海南历史、寻询胡公遗迹并互赠书籍文本。梁振球先生还特地为我们找出了由日本重刊的《明代琼州府记》,《明代琼州府记》清楚记载了胡公在琼州睦邻怀远的史实。
在海南博物馆讲解员姜杰为我们展示的宋代版图中,赫然标明:宋代的琼州,与现今的广西大部、广东南部同隶属于广南西路。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公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前来琼州按察。有一艘外国商船遇风搁浅,向胡公求救。胡公当即命琼州府贷钱三百万给外商,有不少吏员劝阻,认为这样做风险太大,他们与外国人语言不通,不知他们信用如何,而船又没有根,只怕有借没还,无处寻找。胡公说:人有难,要相帮。外商向大宋求救,如果置之不理,这不是大宋应有的风度!更何况,外商所贸之瓷器、丝绸、茶叶诸物,外国甚销,现在大宋陆境有边患,陆上贸易之路受阻,如能开拓海路,利华益邦。他以身作保,救援外商。借期快到了,这些外商却一点消息也没有。当时琼州遇旱,百姓疾苦。胡公写信给浙江永康老家:把田地、家产卖了买成粮食运来琼州。侍卫含泪刚要出门送信,有人来报,有外国人求见。只见一批外国人扛着几只箱子来拜见胡公,原来他们就是胡公救助过的外商。外商跪拜高呼:“感谢大宋!感谢胡大人!”返还借贷十倍、三千万!宋真宗获悉大悦,下旨表彰胡公:胸襟阔广、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争光!范仲淹在《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中记载:在广南西路,有大舶困风于远海,食匮资竭,久不能进,遣人告穷于公。公命琼州出公帑钱三百万以贷之。吏曰:“彼本无信,又海舶乘风无所不之。”公曰:“远人之来,不恤其穷,岂国家之意耶?”后彼国卒至,输上之货十倍其贷,朝廷省奏而嘉焉。
回想到2003年6月12日,习近平同志视察浙江永康,他在方岩胡公祠指出,“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并提出号召,把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精神作为座右铭!胡公寻访团队人员无限感慨:在胡公故里永康,在浙江,索有“义利并举,以义为先”的良操美德,胡公在一千多年前,就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联想到当下,尤其是在疫情的困扰之下,我们国家充分彰显了大国的担当和情怀,对有关国家,我国都第一时间倾力支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是一脉相承的,胡公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的一颗明珠。在新时代,我们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与实践,更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友善美德与博大胸怀。
朱崖馈问正青天
胡公以民为本、以国为重、秉正崇善、敢于担当的史实,在有关史书古籍中都有记载,不乏赞许之词;然而也有“则无廉名”之说。这和范仲淹笔下的“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的胡公大相径庭。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出发海南前,我们做了一些功课,查阅了一些史料,也记得有关历史学家曾说过,胡则的这句“则无廉名”,实际上和丁谓有关,和胡公的“朱崖馈问”有关。因此,我们的这次海南之行,也正是带着这个疑问、这个课题而来的。
史书记载,胡则是29岁时结识丁谓的。当时,他是河南许田的一名县尉,这是他入仕之后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在仕途上,丁谓帮过胡则,也连累过胡则,源头就是胡则、丁谓的这一次许田之遇。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胡则和丁谓相识的故事。
当时,苏州贫寒才子丁谓尚未出道,客居许田,攻读备考,胡则粮米相济,丁谓常以诗文回赠。丁谓要进京赴考了,胡则为他饯行。丁谓在宴席上一看:以前招待我的餐具都是很精致的,这次的餐具怎么都这么粗陋呢,是不是胡则嫌弃我了?
过一会儿,胡则拿出一个布包递给丁谓说:“我没有什么余钱,我已经把那套最值钱的餐具卖了,换了这点盘缠,你带着用,好好考试,好好努力。”
丁谓非常感动:“原来,胡则一直对我这么好,这么讲义气!我还在怀疑他呢。”
许田别过,丁谓中举。后来,他官居相位,成了朝廷要员。胡、丁两人有交往,但品性为人却不一样。胡则刚直秉正、为民担当,丁谓后来野心不小、为官不端。因许田之缘,丁谓每每被弹劾,往往连累胡则。胡则屡屡蒙累,但其仗义、爱民的品性从未改变。
胡公文化团队这次海南寻访,其中重要一站是三亚市。三亚古称崖州,亦称“天涯海角”。
宋天圣二年(1022年),丁谓从参知政事贬为崖州司户参军。原先与他交好的宾客、门生,都避之不及,“门庭冷落鞍马稀”。因“丁党之累”,已由吏部郎中贬为信州知州的胡则(时年62岁),也处境困难,但他还是同往常一样,多次派人,不远万里前往崖州看望丁谓。《宋史·胡则传》记载:丁谓贬崖州,则馈问如平生。范仲淹在《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中写道:又济阳丁公为举子时,与孙汉公客许田,公待之甚厚。及其执政,而雅故之情不绝,若休戚士人而未尝预。暨丁有朱崖之行,昔之宾客无敢顾其家。公实被议出玉山郡,尚屡遣介夫,不远万里而往遗焉。此又人之所难矣!清代程夔初在《胡公丁党辨》中指出:若及胡公之于晋公,原以贫贱相交也,“党”者所不为也;朱崖之遗,又自以患难相恤也,“党”者所不能也。以贫贱遇其人,初不以富贵望报;如使以富贵望报,必不能以患难相恤。以患难相恤者,是不避嫌疑,不弃故旧,其与遇贫贱之心无以异也。盖其视贫贱、富贵、患难如一辙,故其心光明俊伟,而其志初终不移,是惟公平无私者能之矣。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天地间自有明镜在。胡公正是范仲淹所赞评的那样“人或讥之,公也无悔焉”。
受“丁党之累”,胡公曾被频繁改派,南迁北移、东来西往。尽管人事变动多,每处任职时间不长,但每到一地,他为官为人的信念并没有因此动摇。胡公为官47载,足迹遍及浙江、河南、湖北、山西、河北、广西、安徽、江苏、上海、广东、海南、江西、福建、陕西等地,整个大宋几乎跑遍。他心系百姓、勤廉有为,政绩非常卓著。所以,各地百姓非常感念胡公。范仲淹为胡公作墓志铭,有2100多字,预言胡公“百年之为兮千载后”。百姓皆称胡公为青天,他去世后更是尊称为“胡公大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年胡公理政过的琼州府衙早已荡然无存,但天空还是那个天空,依然蔚蓝无垠;大海还是那个大海,依然浩瀚无际。如今的海南,是中国的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博鳌亚洲国际论坛牵动全球。令人欣喜的是,海南百姓并没有忘记一千多年前的胡公,在距离胡公家乡这么遥远的地方,也有胡公塑像,香火长续。那是我们到达海南的第三天,天气特别好,阳光和煦,蓝天白云,碧海微波。我们在乡贤胡泽鸣的陪同下,慕名前往琼海市博鳌海神庙(孟蘭妈祖庙),在顶立师父的导引下,敬拜了在海神庙中端坐的胡公大帝。胡公大帝的塑像不算大,但丰庭饱满、气宇轩昂,在海南与观音、妈祖同享香火。我们终于在万里之遥的“天涯海角”幸会与膜拜了先祖圣贤胡则公了!
“文物古迹中人变成神都是有功的,如永康的胡公、福建的妈祖”“要保护好,要研究、开发、弘扬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2006年6月13日视察金华磐安时的讲话,仿佛又在我们耳边回响……
古 立
胡公与观音、妈祖在海南同享香火
胡公文化团队参观南海博物馆
胡公文化团队在海南探源寻访
胡公文化 总第85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