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天下·速览

文章导航

  考古

  日前,海昏简牍研究团队从墓中出土简牍中释读出一封诏书——国除诏书。据整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介绍,诏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除国的历史,也是迄今发掘出土的首份西汉国除诏书实物。

  诏书木牍形制为汉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3厘米),书写格式为两(竖)行,书写文字为隶书,是标准的“罪免”诏书。有一枚木牍透露的信息十分关键:“愿下公卿博士议制曰下丞相博士中二=千=石=臣吉臣望之臣昌臣……”(注:“=”为重文号)其中,“制”代表皇帝,“制曰下某官”是皇帝批示的一种程式,而“丞相博士”即皇帝下发批示的对象。木牍的大致意思是,汉宣帝下诏书给丞相、博士等中二千石、二千石的高官,要求召开公卿会议讨论海昏侯国除国事宜。

  中二千石,汉官秩名,秦汉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从中二千石递减至百石为止,汉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中二千石”后面的吉、望之、昌是部分参会官员的名字。可见这次会议的规格颇高。汉宣帝时期有著名的“麒麟阁十一功臣”,研究人员认为“臣吉”“臣望之”可能对应这11人中的丙吉和萧望之。这些名卿重臣的政治态度也代表着汉宣帝对海昏侯国的态度。

  汉代郡国并行,诸侯国众多,其中不乏因各种原因被除国者。如,元鼎五年九月,汉武帝下诏将百余位诸侯直接除国,并不需要奏议。但海昏侯国的除国显然有很大不同,不仅经过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结合《汉书》中的记载,研究人员发现国除诏书与昭宣时期的两场公卿会议相关。会议讨论的内容分别是:刘贺的废立以及海昏侯国的除国。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被首次揭示,诏书提供了刘贺及其家族的史实,昌邑王国与海昏侯国的基本状况。刘贺“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国“合六县以为国”,海昏侯国“数水旱,多灾害”等均为史之未载,可补《汉书》记载之缺失。

  研究人员推断,刘贺去世时间为“九月乙巳”,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而在十月甲申日(十七日),国除诏书已下发到豫章郡,推算刘贺及其两个儿子刘充国、刘奉亲的去世,到海昏侯国被除国的时间间隔前后不到四十天。


永康日报 天下·速览 00007 2022-01-01 永康日报2022-01-0100036;永康日报2022-01-0100052 2 2022年01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