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胡公文化

文章导航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百姓称神 历朝封赏

  ——《胡公简史》选辑

  □王亦 辑

  引 子

  星分金婺,南邑丽州。浙中永康,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域,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有100多万的人口,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永康什么最出名?永康有史以来,哪一个人受到历代皇帝的十五次封赏,受到人民领袖的多次赞评呢?

  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浙江视察来到金华,在专列上召集金华地县负责人座谈。

  毛主席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生:“你说,你们永康什么最出名?”

  马蕴生脱口说道:“五指岩生姜很有名。”

  毛主席轻轻摇了摇头,说:“不是什么五指岩生姜。你们那里不是有块方岩山吗?方岩山上有个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最是出名的了!”

  毛主席接着说:“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

  随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重要啊!”

  (《毛泽东与浙江》,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毛主席博览群书,对很多历史人物都有点评。很显然,他对胡公的评价是肯定的、赞赏的,也是最权威的!

  从伟人的评价中可以引出六个论题:

  其一、胡公是人

  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

  其二、胡公是官

  胡公是当官的人,不是普通的人。

  其三、胡公是清官

  他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清官。

  其四、胡公是好官

  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

  其五、胡公是神

  “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是百姓心中的神。

  人要成为神,可不容易。历史上有那么多的皇帝,个个都想长生不老,都想成仙,哪一个成为仙了?古代有那么多的清官、好官,哪几个成为神了?不多。关公,红脸的,成为了神;包公,黑脸的,成为了神;胡公,胡公大帝,成为了神。

  “凡人成神”,这是百姓的投票、历史的选择!

  其六、胡公精神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出自伟人对胡公的评价,是胡公精神的写照;这八个字传播了六十多年,传遍全中国,影响全世界!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怀!

  胡公是人

  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初名厕。

  胡则生活于北宋,父亲胡承师、祖父胡彦濲、曾祖父胡彭,夫人陈思兰,四子:楷、湘、桂、淮,二女。

  他一生77岁(963年-1039年)。

  他出身农家,小时候没条件上学,跟人行担学手艺。16岁那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宋恢复科举,他弃艺就学。家乡库川、五峰与方岩等,都有他求学的足迹。

  胡则是永康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也是开宋代两浙八婺大地承续儒风先河之士。

  太宗赐名

  宋代,钦定新科进士要隆重举行“临轩唱名”仪式。当年,新晋进士名册中的一个字,让宋太宗不由眉头一皱:厕?

  原来,胡则出身贫民,其母因劳累过度,腹痛产子于茅厕,爷爷就为他取名厕。当时永康属吴越国,没有科举,有文化的人很少,取名字也随意。他爷爷认为,茅厕乃五谷轮回之地、庄稼助长之物,也是种田人的好地方。

  胡厕福至心灵,他跪在朝堂顿悟圣思,立马恳请道:“皇上,请予赐名!”

  太宗御笔一挥,去“厂”留“则”,“你以后就叫‘胡则’。”胡则无比激动:“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也寄托与预示着——为人有则,当官有则,则在千秋!

  胡则考上了进士,皇帝还给他赐名,他是多高兴、多自豪啊!他兴奋地写了一首诗:

  及  第

  金榜名传四海知, 太平时合称男儿。

  五言似剑裁麟角, 七字如刀斫桂枝。

  御苑得题朝帝日, 家乡佩印拜亲时。

  小花桥畔人人庆, 一带清风雨露随。

  诗中的“小花桥”,就是现代永康城里的和平桥一带,当年永康县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贺活动。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胡则金榜题名的春风得意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憧憬。诗的最后一句“一带清风雨露随”,表达了胡则不忘初心、不忘百姓,清廉为政、福泽众民的志向与情怀。

  胡则是哪里人

  胡则是婺州永康人。可是“名人之好,历代存之”。在金华、在浙江,有好几个地方都有胡则是他们那里人的说法与宗谱记载。

  一个人的出生地只能一个。在永康市胡则史迹馆,有一件文物——胡公墓的古墓碑,进一步佐证了胡则的地籍。古墓碑的碑文是:

  清光绪三年 岁次丁丑三月殳旦

  宋知杭州府加兵部侍郎永康库川

  胡公之墓

  前江苏按察使同邑应 重修

  墓碑载明:墓的主人是宋代的杭州知州、兵部侍郎:永康县库川村的胡公。

  这个墓碑立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三月。

  立碑人是清代江苏原按察使(曾任上海道台),永康芝英人应宝时。

  当年,应宝时在杭州,他召集婺州、永康的多位同乡去祭拜胡公墓。胡则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是在杭州知州的任上退休,定居杭州。胡则去世后,朝廷颁旨,在杭州西湖龙井源挑选51亩地建胡公墓。可是,应宝时他们去祭拜的时候,胡公墓已没有了。因为从胡则去世到应宝时的祭拜,历史已经过了838年。原先硕大的胡公墓慢慢湮没,后来修回去又湮没,反反复复。应宝时这批社会贤达,通过查找资料、多方寻访、仔细考证,确认了原墓址。他们筹资重修胡公墓、重立胡公墓碑、重建胡公庙,还写了祭奠诗文。

  迁墓故里

  光阴似箭。1992年,永康库川胡氏后人到杭州祭拜胡公,可胡公墓又没有了。原来,从应宝时重修胡公墓到那时,历史又过去了115年。库川胡公后人很惶恐,老祖宗的墓都保护不住。后来,经艰苦寻访,终于找回已经被当作洗衣埠头的胡公墓碑,找到胡公墓原址。库川人下决心把胡公墓迁回家乡,以便世代保护、缅怀。但迁墓是复杂的,在永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1992年5月,胡公墓迁回了永康胡库(库川)。

  2002年,杭州有关方面计划将龙井源的胡公墓修复,打算将古墓碑运回杭州。胡库胡公后人说:这里是胡公故里,叶落归根是自然,杭州方面表示理解。后来杭州重建了胡公墓和胡公馆,建设单位的署名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永康市人民政府。

  这尊胡公古墓碑,就珍存在胡公故里古山镇胡库下村——胡则史迹馆,是镇馆之宝。

  关于胡则是哪里人,胡公的墓志铭、宋史均有明确记载。

  范仲淹撰写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则,字子正,婺之永康人也。”

  《宋史·胡则传》记载:“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

  胡公是官

  胡公一生77岁,当官47年,可用四句话归纳其仕途:

  逮事三朝。经历了三位皇帝(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是三朝元老。

  十握州符。在十个州当过知州:浔州(广西桂平)、睦州(在浙江)、温州、信州(江西上饶)、福州、杭州、池州(在安徽)、永兴军(陕西西安一带)、陈州(在河南)、杭州。其中两次出任杭州知州。

  六持使节。路,是宋代的最高行政区划,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国设为15路。胡则在6个路担任转运使或发运使:江淮路、京西路、广南西路、江淮路、陕西路、河北路。其中两次出任江淮路发运使。

  历践清要。朝廷六个部,胡则都有履职。户部、礼部、吏部均为郎中;工部、刑部、兵部均为侍郎。还先后履职许田尉、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提举两浙榷茶事、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三司副使、给事中、权三司使等。

  胡公的最高官位

  墓碑上刻的是“宋知杭州府加兵部侍郎”,有的古书上也写着“官至兵部侍郎”。事实上,胡则担任的最高官职比兵部侍郎要大,他当过“三司副使”“权三司使”。

  “三司”是什么机构?这得简要了解下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治国理政方略。

  宋以前,是“五代十国”,国家四分五裂,是赵匡胤把它统一起来了。赵匡胤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一是军权、二是相权,这两权如失控,超越皇权,国家就会崩裂。大将军手握军权,如果不忠,就会拥兵自重、独霸一方。所以,他采用“杯酒释兵权”方略,以杜绝“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重演。

  再说相权。宰相,往往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若宰相是好人、良相,如汉朝的萧何,忠心耿耿,皇帝就省心;若宰相是小人、奸相,如秦朝的赵高,就很糟糕:指鹿为马、独霸朝纲、祸国殃民。

  于是,赵匡胤将相权作分解与制约:行政秘书,设中书省;财政经济,设计省;军政国防,设枢密院。计省,又称三司,负责全国的盐铁、度支、户口等财经大计,三司使又称计相。

  胡则曾任三司度支副使,即副计相(计相之贰);后又以给事中、权三司使,即代理计相。

  胡则是永康有史以来(三国吴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建县以来)当官最大的古人。

  任职履历

  宋端拱二年(989年)三月,27岁的胡则中进士。29岁首任许州许田尉(今河南许昌县)。“丁谓客许田,公厚遇之。”第二任,34岁,调山西宪州录事参军。督随军粮,入奏称旨。第三任,37岁,改秘书省著作佐郎、签署河北贝州节度观察判官。遣返役夫十万。第四任,45岁,升为秘书省丞、知浔州(今广西桂平市)。从贝州到浔州,远隔千山万水。胡则忠于职守,智除虎患,一心为民。第五任,同在45岁那年,升太常博士、提举两浙榷茶事、知睦州(今浙江杭州市的建德、桐庐、淳安一带)。整肃吏治、治理江堤、发展农茶。后丁母忧,有草木之祥。第六任,48岁朝奉郎行太常博士、知温州(今浙江温州市)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剿匪除霸、重农扶渔。这时,大宋闹钱荒,朝廷要选一个清正能干的官员去处置,胡则临危受命,因此第七任,49岁的胡则迁屯田员外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恩威并施,清正善为,整治钱荒。第八任,52岁,以户部郎中出任江淮制置发运使。真宗帝深爱其才,面加奖劳,同年即升胡则为三司度支副使(计相之贰)、赐金紫,这是第九任。后来胡则受到“丁党之累”,54岁时迁礼部郎中、出为京西转运使,这是第十任。又继续受到排斥,故第十一任,57岁,移广南西路转运使。胡则不忘初心、任劳任怨,重辟平反、睦邻怀远,为国担当。第十二任,59岁,以户部郎中,复任江淮制置发运使,这是胡则第二次出任江淮路。

  第十三任,60岁,回京,改太常少卿、转吏部郎中。后丁父忧。再次受“丁党之累”,62岁降知信州(今江西上饶市),这是第十四任。第十五任,63岁移知福州(今福建福州市)。义赎昌期、力保庄田。第十六任,64岁,拜右谏议大夫、知杭州(今浙江杭州市)。治理钱塘、鼓励农桑、兴办文教。第十七任,66岁,以右谏议大夫、入权吏部流内铨。同年四月,任陕西都转运使,这是第十八任。第十九任,67岁,复以谏议大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一带)。第二十任,宋天圣八年(1030年),68岁,任河北都转运使。同年九月,以给事中、权三司使(计相),这是第二十一任。胡则抓住这个机会,为国为民办大事,推行“通商五利之法”,改革盐政,惠民益邦。高处不胜寒,盐法改革触犯利益集团,不久,胡则受到了“断崖式处置”,从计相贬为陈州知州(今河南淮阳区一带)。范仲淹时任陈州通判,胡则以国士遇之,两人为“忘年之交”,这是第二十二任。第二十三任,70岁,回京,授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胡则虽年已古稀,仍直言极谏,为民请命,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胡则申请退休,朝廷商议,胡则年纪是大了点,但身体好、魄力强、口碑正,再留一任。在胡则71岁那年,任命他为刑部侍郎、再知杭州;同时任命其长子胡楷为杭州通州。父子同握州符,史上罕见,这是圣上照顾胡则、充分信任胡则父子。这是胡则的第二十四任、也是最后一任。胡则老当益壮,再理水政、培茶惠民、促商兴学、扬利除弊,做了很多实事,杭州百姓在上龙井为他建生祠。

  宋景祐元年(1034年)四月,胡则72岁,朝廷为他赐加兵部侍郎,光荣致仕,退居杭州西子湖畔。

  胡则为官47年,任职地至少24个。其中,在朝内5次、6年,在地方至少19次、40多年。逮事三朝、四起四落、南征北战、东来西往,整个大宋几乎跑遍。尽管仕途坎坷,但他不忘初心、不忘本色,每到一地,都以国为重、以民为本,勤廉从政、敢于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目 录

  引子

  胡公是人

  胡公是官

  胡公是清官

  胡公是好官

  胡公是神

  胡公精神

  附录

  胡公简介

  胡则年谱

  历代皇朝封赏胡则列表

  胡公三字经

  附文

  黄亚洲序《大宋胡公》

  《大宋胡公》梗概

  附图

  胡公文化   总第79、80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4 2021-10-09 永康日报2021-10-0900008;永康日报2021-10-0900009;永康日报2021-10-0900010;永康日报2021-10-0900014;永康日报2021-10-0900011;永康日报2021-10-0900018;永康日报2021-10-0900015;永康日报2021-10-0900012;永康日报2021-10-0900019;永康日报2021-10-0900016;永康日报2021-10-0900013;永康日报2021-10-0900017;永康日报2021-10-0900007;永康日报2021-10-0900023;永康日报2021-10-0900022;永康日报2021-10-0900021;永康日报2021-10-0900020;永康日报2021-10-0900025 2 2021年10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