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养螺 每亩多收了3000元
五类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
□融媒记者 秦艳华
本报讯 近日,在石柱镇峰箬村耀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稻田里,一株株稻穗压弯了腰,底下是一只只忙着产仔的田螺……“等晚稻收割后,田螺就可以大批上市了。”这让负责人胡红英对今年首次开展的稻+螺综合种养模式充满了期待。
2019年,耀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垦造耕地种植水稻,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高效化利用。因为该区块三面环山,适合种养出绿色无公害的有机鱼、田螺、稻米等农产品。今年,胡红英在专家指导下,探索稻田养田螺的综合种养新模式,并于4月、6月投入田螺种苗,力争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螺共赢”。同时,她按照《永康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技术手册》进行规范化管理,眼下晚稻、田螺长势良好。
“该模式在金华市首个尝试,套种的田螺生长快、周期短、病害少、管理方便。” 胡红英说,稻螺种养能减少肥药和农药使用量50%以上,每亩仅田螺就有5000多元的收入,除去母螺、饲料等费用,利润近3000元。
近日,古山镇群丰村鑫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迎来了秋收,在基地100多亩的稻田里,种养的泥鳅、乌鱼、小龙虾、黄鳝等大量上市,其中泥鳅远销日本、韩国等地。前仓润石家庭农场将抛荒多年的土地改造成可灌溉、可大型农机耕作的良田,套养泥鳅、马口鱼、稻花鱼等水产品,实现稻渔共生种养。在鱼米香家庭农场,通过在稻田里套养鳖、虾、泥鳅等水产品,实现了效益翻番……
近年来,我市在传统稻田养鱼、养泥鳅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新技术的示范应用,于去年启动了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创建工作,还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作为农业绿色发展创建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列入今年市委全会报告重点工作之一。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30亩(含)以上的,给予每亩奖励1000元。规模以上的养殖主体还可以进行项目申报,全面提高种养积极性。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动稻渔重点区域连片产业化,并结合“肥药两制”数字化改革重点,依托“农安永康”和“浙样施”App等,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引导稻渔种养向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稻渔产品品牌。
经过前期不懈努力,我市已构建了以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田螺为主的五类模式体系,并编制了《永康市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技术手册》,让种养殖主体有了可学、可看、可参照的田间管理模板。我市还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了稻渔共作或轮作系统,实现了肥料和农药亩均减少投入40%、稻米和水产品收益亩均增收3200元以上。目前,我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共10548亩,已成功创建2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下一步,我市将以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为契机,持续推动渔业绿色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水产养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数字化水平,加快永康渔业产业转型发展。同时,我市将聚焦稻渔产业“强”、稻渔环境“美”、稻渔产品“优”、稻渔主体“富”等稻渔综合种养特色与优势,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探索出一条具有永康特色的发展之路,讲好共同富裕路上的稻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