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日爬山 90后小伙出现失温症状
市民参与户外运动时,要注意天气变化
近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比赛突遇极端天气,造成21名参赛人员遇难。这场事故让不少人第一次听说了“失温”这个词。
失温可以致命且易被人忽视,急需引起市民的重视。那么,什么是失温?为何夏季人体会出现失温症状?遇到失温该怎样自救或施救?
□融媒记者 吕鹏
泰山之行出现失温症状
“看了新闻才知道,原来我之前遇到的是失温症状。”昨日,90后小伙程飞(化名)回忆起2018年的泰山之行,仍心有余悸。
2018年7月,刚刚高中毕业的程飞和朋友一起相约登顶泰山,观看日出。“我们提前做了攻略,想要看日出的话,需要从晚上开始登山。”程飞告诉记者,夏季的日出时间大概是5时,登顶泰山一般要耗时4个小时,他们选择午夜12时出发,刚好能赶上日出。
正值夏日,一行人选择轻装上阵,只穿了短袖短裤,没有带任何多余的物品。即便这样,回忆起登山的过程,程飞坦言,一路上又累又热,出了一身的汗,全身仿佛被雨淋了一遭。
然而,当到达天街后,温度却出现了冰火两重反转。“一下子从夏天跨越到了冬天,热汗逐渐变成了冷汗。”面对山顶的大风时,程飞起初并没有在意,可没一会儿,就觉得全身冷得发抖,出现头痛、四肢僵硬的症状。“幸好,山顶有租借大衣服务,穿上后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
失温与温度没有绝对关系
“失温在临床上是低温综合征的一种。人的正常体温是37℃,但是如果人体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没有保暖措施,核心体温就会下降到35℃以下。”市一医急诊科主任柳化源介绍,在冬季,大家常说的“打寒战”,就是一种轻微的失温。
据了解,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人体核心温度变化及相应症状为:37℃,正常;35℃,有失温征兆,发抖;33℃,接近体表温度,持续发抖;31℃,大脑无意识,只对刺激有反应(如针扎等);30℃,失去意识、昏迷;28℃,就会导致死亡。
之所以失温会对人体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是因为低温降低了整个酶活性,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以及对需氧代谢的影响,因此失温事实上影响到身体的每个系统。
困在低温的野外、长时间淋雨、落水……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人体出现失温。另外,失温不独属于冬季,夏季也会发生。这是因为它跟温度没有绝对关系,一旦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就会出现失温的状况。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热原体,随时随地和外界进行热传递作用,其中温度、湿度和风力影响是导致失温的最常见因素。”柳化源提醒,即便在夏季,市民外出露营或是爬山时,也要注意天气变化。除非每天都达到30℃,否则户外运动时一定要记得多带件衣服。
相关链接》》》
户外失温如何应对
第一步:安全转移
在众多失温遇难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引发失温。此时,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将患者转移至避风处,躲在岩石等遮挡物后方。
第二步:冷面隔离
患者被安全转移到避风处后,冰冷的地面仍然会继续蚕食宝贵的热量。此时,要迅速使用睡垫将患者与地面隔绝,防止患者的核心体温继续流失。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导到低温物体,睡垫的作用便是阻隔地面,减缓热量传导过程。
第三步:干燥处理
患者出现失温症状时,如果内层衣物已经变潮湿。救助者要尽快帮助患者更换衣物,用织物擦干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干燥,用睡袋或厚衣物将患者全身包裹。
第四步:核心区域加温
当患者失温严重时,会意识模糊,肌肉也不再颤抖,这说明患者身体已经失去为身体供热的能力。此时将其放入再厚的保暖物中也无济于事,只能针对核心部位进行外部加温,如使用热水袋、发热贴,对患者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但是,对四肢进行加温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