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胡公文化

文章导航

  古代为官者的楷模 当今从政者的榜样

  胡公的故事

  惊梦怀子

  太宗赐名

  一 库川云瑞

  浙中永康,在方岩溪与乌江溪之域有一片绿源沃野,东起华釜,西水归津,南望公婆岩,北倚卧龙岗,钟灵毓秀,如财入库,名曰“库川”(胡库)。

  宋乾德元年(963年)八月十三,库川善人胡承师正在田间劳作。忽然,一老农叫道:“你们看,这一团五色祥云笼罩着我们库川村,看来我们村要出大人物了。承师,你的娘子是否要生了?”承师说:“我家娘子还得过几天才足月。”话音刚落,突然远处赶来邻人,喊道:“承师,快回去!你家娘子生了。”

  原来,承师娘子应氏昨晩梦神送子,今时如厕产子,他就是胡则(胡厕)。

  二 太宗赐名

  《宋史·胡则传》载:“胡则,字子正,婺州永康人。”胡则,初名厕,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因家境贫寒,少年时只得行担出门,边学手艺边看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恢复科举,他弃艺就学,“购经史、属文辞”,五峰潜读,方岩深修,勤学苦练,品学兼优。端拱二年(989年),27岁荣登进士榜,是永康第一位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先河。

  殿上取士时,宋太宗御笔润泽、削厂留则、堂上赐名。胡则欣喜作《及第》诗:“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小花桥畔人人庆,一带清风雨露随。”他立志爱民报国。

  至道二年(996年),胡则(34岁)任山西宪州录事参军。时西寇梗边,朝廷十万大军征讨。胡则受命筹运大军30天所需的粮草。胡则提出:“为百日计犹或不支,30天怎么够呢?”上司大惊:“乃遣公入奏。”

  太宗召见胡则时,问了有关西境形势、用兵方略等诸多问题。胡则成竹在胸,见解高远,应答称旨。太宗大喜,不但准奏,而且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想不到州县中竟然有这样优秀的人才!”遂让中书省记下胡则的姓名,以备提拔重用。事后的军情发展,果如胡则之所料,朝廷有预策,西境终得安。

  四 遣返役夫

  咸平二年(999年),胡则(37岁)任河北路贝州节度观察判官。此时,贝州倾力支前已是民困物乏,朝廷又令修该州新乐、蒲阴两县城防,向各地共征十万民夫,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胡则为民请愿,奋笔上书,力劝停工:高垒深沟,不如民心团聚。两县城防非急务,民生却更困苦。若百姓疲于奔命,则天下真危矣,亟待与民休养生息!

  此奏引起朝内激烈争论。经胡则极力争取,皇上最终准奏,十万民夫得以回家,农耕得以恢复。

  三 献策镇西

  五 智除虎患

  景德四年(1007年),胡则(45岁)由河北路贝州节度观察判官任广西浔州知州。浔州乃三省交会之地,山高林密、水险路崎。时值虎患正烈,人丧虎口,畜牧不保,致客商不敢往来,民众不敢出门,且有人嫉撵胡则,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胡则智勇双全,上任伊始便发布公告,征召达练猎户,组织猎虎;筹集赏银重奖勇夫。同时,在虎兽出没之境设机关、挖陷阱、投生畜、置毒饵。另一方面,带领官员及乡绅诚祈天神,驱虎祛邪。最终,虎患弥消,社会复平。范仲淹在胡公《墓志铭》中载:“在浔州,人有虎患,公斋戒祷城隍神,翌朝,得死虎于庙中,其诚之效欤!”

  六 整治钱荒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大宋闹钱荒,经济萧条。49岁的胡则临危受命,出任屯田员外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胡则入矿井、探铸场、进市坊,明察暗访,摸清结症之所在——官吏贪腐、管理松弛、矿难频发。他肃吏治、重人才、修章法、治矿山、整铸坊,清正勇为,恩威并施,实现安全增产、铜质提高、钱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受益。史载:“查信州矿事诏治罪,缴池州吏匿铜数万斤。朝廷褒赏,百姓额庆。”

  七 睦邻怀远

  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番船在远海搁浅,向琼州府求助未果。胡则认为,番商所贸之瓷器、丝绸、茶叶诸物,外邦甚销,开拓海路,利华益邦,当即允其贷。属下劝阻,公曰:人有难,应相帮;远邻求助于大宋,置之不理,岂是大国风度焉!胡则以自身担保,令借公帑钱三百万。番商如愿,一年后十倍还。朝廷彰表胡则:胸襟阔广、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增光!史曰:“救番船,十倍还,朝廷嘉焉。”

  奏免丁钱

  睦邻怀远

  整治钱荒

  八 重辟平反

  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宜州上报重犯19人,提请秋后处斩。胡则细阅案卷,疑点隐现,意往当地复核。往宜州山高路远,又逢涨洪水、传疾疫,属下劝阻。胡则认为人命关天,岂可草率。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前往宜州微服私访,重实凭据,确认19个疑犯中有9人属冤假错案,遂予平反。史载:“时有大水,公不虑患,而特往辨之,活者九人焉。”

  “恩莫大于父母”“百善孝为先”是胡公的醒世恒言。天禧五年(1021年),胡则(59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远离家乡已多年,朝廷拟任他为谏议大夫、知广州。此时,其父承师公年已八十,胡则思父心切,恳辞返乡,感动圣上,以户部郎中复任江淮制置发运使,以近孝亲。翌年,老父仙去,公以哀去职,尽心于丧。忆及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胡则(46岁)提举两浙榷茶事知睦州时,丁应太夫人(胡则母亲)忧,庐于墓侧,以终丧纪,有草木之祥,受到郡府赞赏。圣上表彰胡则至孝,谕:“胡某为孝,虽非其例,与以明劝也。”特为其母赠“永乐县君”,为其父赠“吏部郎中”,光宗耀祖。

  九 草木之祥

  天圣二年(1024年),胡则(62岁)再次受丁谓案牵累,从吏部郎中降知信州(现江西上饶)。原来,当年胡则补许田县尉时,“丁谓客许田,公厚遇之”,并资助丁谓科举。后丁谓两次列相,也曾推荐胡则。两人有交往,性格却迥异。胡则刚直秉正、为民担当,丁谓后来私欲膨胀、为官不端。因许田之缘,丁谓每每被弹劾,往往连累胡则。胡则屡屡蒙累,但其仗义、爱民的品性从未改变。丁谓最后被罢相,贬为崖州司户参军。路遥加避嫌,丁谓昔日的宾客皆不见,门庭冷落鞍马稀。胡则虽然也被贬,内外交困,但他还是数次派人去崖州看望丁谓。公富宇量、笃风义,士大夫交称之,《宋史》载:“丁谓贬崖州,则馈问如平生。”

  十 朱崖馈问

  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任福州知州。福州原有大片海涂、荒滩,太宗时授券予民耕。后因朝廷财政紧张,欲将福州一带庄田再卖,佃农群情激愤。胡则一上任,即查明实情,上奏保田。然奏章没有回音,胡则再深入察访,二次奏本,仍无音信。胡则义无反顾,三次奏本,慷慨激昂:民有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胡则力保庄田之举,终引起皇上重视,下旨其值减半,宽限至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佃农感激。

  十一 力保庄田

  十二 义释昌期

  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任福州知州。前有四川学者龙昌期,曾应福州知州陈绛之邀,给州府官员、州学士子授《易》,陈绛给他10万酬谢。后来发现此酬金是从国库里开支的,陈绛坐罪罢官,刑部将龙昌期押禁,交由胡则审案。胡则凭事实、重证据,当堂宣判:龙昌期无罪有功,10万公金限期追缴入库。龙昌期既感激又忧愁,原来,10万之酬早已花为其父母妻儿的口体之奉,难以清偿。胡则悉知此情,扶起昌期,慨然道:为师领束修(学费),圣贤所创之规也,千古同理;10万公金当以本官俸禄扣抵,先生自由了。胡公秉正崇善、尊师重才、豪杰气概,令人肃敬。

  十三 治理钱塘

  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64岁)任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当时的杭城,水患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胡则上任的第三天,即带幕僚、工匠勘察钱塘江;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建钱塘堤防。他运筹帷幄,身体力行,终于将钱塘潮水驯服,潮患变成了水利,也为几十年后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水系打下了基础,才有了后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美景。《咸淳·临安志》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十四 改革盐法

  天圣八年(1030年),胡则(68岁)升任给事中、权三司使。时值大宋闹盐荒,胡则建议“盐政改官卖为商销”,招来一片反对声,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胡则力排众议,再奏《通商五利之法》:一能解盐荒,二能增税源,三能利百姓,四能通有无,五能益和谐。言之有据,切中时弊。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盐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称便。史称:十月,诏议盐法,画“通商五利之法”上之。

  十五 胡范情义

  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69岁)因改革盐政得罪权贵,从权三司使贬为河南陈州知州。范仲淹(43岁)也因上言国是,被贬为陈州通判。胡则慧眼识人,以国士遇之。范仲淹知道胡则是清官、好官,敬之为师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在陈州致力农商治安、兴学济贫、福民益邦。

  后来,两人各任其所,却始终保持密切联系。“清风又振东南美,好梦多亲咫尺颜。”胡则71岁任刑部侍郎、再知杭州,范仲淹奉诗祝贺;“千年风采逢明主,一片襟灵慕昔贤。”胡则72岁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范仲淹韵诗祝福;胡则76岁时,范仲淹来杭拜访挚友,即席吟诗一首《西湖筵上赠胡侍郎》奉送;胡则77岁仙逝,范仲淹为他作祭文和墓志铭:“诚可代孝子而言焉”“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胡范情义千古传唱,两公伟德万世敬仰。

  十六 奏免丁钱

  明道元年(1032年),胡则(70岁)任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连绵。胡则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胡则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钱袋。

  胡则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则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永远免除衢婺两州丁钱。胡则山呼:皇上圣明!并挥笔写下七律诗《奏免衢婺丁钱》:“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 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十七 兴教重才

  明道二年(1033年),胡则(71岁)任刑部侍郎、再知杭州。他一上任就大力兴办教育,请范仲淹代笔,向朝廷奏乞余杭州学名额。兴教重才也是胡则的一生所向。他出身贫寒,苦读登科,深知平民子弟读书之难、读书之要。

  早年,胡则在家乡方岩建读书堂,在寿山坑建重楼,以方便后人读书。他在许田任上厚待清贫举子丁谓;在福州任上义释四川学者龙昌期;在陈州任上以国士相知青年才俊范仲淹。

  晚年,胡则又和弟弟胡赈创立了胡氏家训,崇尚学习,重视教育。史载,胡则金榜题名后十一年(1000年),胡赈喜中进士(礼部侍郎);胡则52岁时(1014年),长子胡楷荣登服勤词学科(进士、知睦州)。胡氏一门进士及第多达54人;胡库一村,明清两朝秀才、贡生、举人就有近200人,为官者众多,涌现了一批清白传家、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清官、好官。

  十八 立训示后

  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72岁)在杭州知州任上加兵部侍郎致仕,归隐杭州。他回想自己的以往人生,更加明白“积财谷遗子孙,不如积阴德留子孙”的道理。他与弟弟胡赈一起,归纳其为官为人处事的感悟,创立了“胡氏家训”。经宋、元、明历代传承整理,到清乾隆年间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胡氏家训》。

  《胡氏家训》包含行善、修身、勤业、劝学、孝悌等内容,倡导“以清白相承、积善行德”,提出“读书至乐、教子之要”“读书志在圣贤、当官心存君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要求后人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敬业爱岗,惠人益邦。2016年3月,中纪委网站向全社会推送了《胡氏家训》。

  十九 扶茶惠民

  西湖龙井茶乃茶中极品,追本溯源,缘于胡则。当年,胡则方岩求学,对家乡茗茶情有独钟:“拾菌寒云外,烹茶翠竹前。”出仕后,清廉清茶随身相依。后提举两浙榷茶事、知睦州,他铲茶霸、扶茶业、惠茶农。两度知杭州,他治钱塘、兴州学、重农商、扶龙井、轻徭赋,守杭有惠政,百姓感恩,在龙井为他立生祠。灵山天竺寺住持慈云大师很敬重胡则,常与其品茶论道赋诗。

  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72岁)致仕后归隐龙井,在整理家训后潜心驯化茶苗。他从龙井源取水浇灌,用佛炉香灰培根。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胡则培植的茶苗初展秀姿。宝元二年(1039年)胡则仙逝,他临终前叮嘱子孙,将其安葬在正对茶园的龙井源凤凰岭上,他坚信那些茶树总会迎来艳阳天。不久,胡则的茶业后继有人,这个后继者就是著名高僧、慈云大师的弟子、上天竺寺原住持辩才法师(1011年~1091年)。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胡则和辩才当年培植的那些茶树之基因历经风雨却依然生机勃勃,不断抽出新枝嫩叶,后被乾隆敕封为“御茶”。当今,西湖龙井茶更是享誉中外、惠泽普民。胡则、辩才有知,也是欣慰了吧。

  二十 万古流芳

  宝元二年(1039年)六月十八,胡则寿终,享龄77岁。天子闻而悼之,进一子官,赐墓田五十一亩,敕葬杭州钱塘县南山履泰乡龙井源。

  胡公一生为官四十七载,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扶相印、历践要途。他出身寒苦、不忘初心、志存高远、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百姓感恩,敬之若神。

  范仲淹为胡公作祭文和墓志铭:“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公先后受到了宋太宗、元成宗、明太祖等历代皇帝的十多次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座。

  毛泽东主席赞评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位清官”;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中纪委网站推出《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北宋名臣胡则》专题;中央电视台播出《人物记·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胡公精神,万古流芳!

  力保庄田

  范公作铭

  胡公文化   总第67、68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胡 亦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8 2021-04-21 永康日报2021-04-2100007;永康日报2021-04-2100006;3970840;永康日报2021-04-2100011;3970842;永康日报2021-04-2100012;永康日报2021-04-2100015;永康日报2021-04-2100016;永康日报2021-04-2100017;永康日报2021-04-2100019;永康日报2021-04-2100023;永康日报2021-04-2100029;永康日报2021-04-2100032;永康日报2021-04-2100022;永康日报2021-04-2100037;永康日报2021-04-2100040;永康日报2021-04-2100045;永康日报2021-04-2100047;永康日报2021-04-2100052;永康日报2021-04-2100053;3970845;永康日报2021-04-2100020;3970846;永康日报2021-04-2100028;3970847;永康日报2021-04-2100035;永康日报2021-04-2100024;永康日报2021-04-2100025;永康日报2021-04-2100030;永康日报2021-04-2100031;永康日报2021-04-2100036;永康日报2021-04-2100039;永康日报2021-04-2100046;永康日报2021-04-2100044;永康日报2021-04-2100051;永康日报2021-04-2100050;永康日报2021-04-2100033;永康日报2021-04-2100034;永康日报2021-04-2100042;永康日报2021-04-2100043;永康日报2021-04-2100048;永康日报2021-04-2100049;永康日报2021-04-2100009;永康日报2021-04-2100010;永康日报2021-04-2100013;永康日报2021-04-2100014;永康日报2021-04-2100018;永康日报2021-04-2100021;永康日报2021-04-2100026;永康日报2021-04-2100027;永康日报2021-04-2100038;永康日报2021-04-2100041;3970841;永康日报2021-04- 2 2021年04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