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应高升:一年收集2000多杆秤
还想建个博物馆,守望“杆秤文化”
说到杆秤,相信永康人都不陌生。永康杆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前,许许多多永康工匠担着行担到处钉秤。时代变迁,虽然杆秤的作用逐渐被电子秤代替,但它依然被很多永康人牵挂着。
如今,越来越多人投身杆秤的保护和传承中。古山人应高升就是其中之一,他用短短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收集2000多杆秤。
应高升与“虎皮杆秤”
形式各异的秤砣
扫一扫 看视频
□融媒记者 程明星
为求一杆心仪杆秤 多次上门拜访
在五金城二期的一个藏馆,记者见到了应高升精心收藏的杆秤。只见这个几十平方米的藏馆,整齐地摆放着各类杆秤。它们长短不一、大小各异,长的有2米多,短的仅有0.3米,足足有2000多杆。
收藏杆秤多年,“发现合适的杆秤,记得告诉我”这句话已成为应高升逢友就说的口头禅。每次听到杆秤的消息,应高升或花大价钱或打感情牌,千方百计将这些心仪的秤带回家。
在应高升的众多收藏中,“虎皮杆秤”是最长的,也是最难获得的。“‘虎皮杆秤’是清末民初的花梨木杆秤,长2.06米,重3公斤,大头端直径为0.05米,小头端直径为0.02米,大概能称250公斤的东西。”应高升说,这杆秤是江苏的一位好友偶然发现的。得知杆秤消息后,应高升很快就赶到了无锡。整体呈橙黄色,纹理舒朗大气,棕眼分布错落有致且养眼,应高升第一次见面就被“虎皮杆秤”深深吸引。
可是,“虎皮杆秤”的主人一开始并不打算卖秤。即使应高升开出了数万元的高价,对方也始终无动于衷。买卖不成,那就打感情牌。往后的一段时间里,应高升只要有空就会拜访“虎皮杆秤”的主人。在交谈中,应高升聊文化、聊饮食等,却绝口不提“虎皮杆秤”。来来往往几回,加上应高升节假日的问候,“虎皮杆秤”才顺利被他带回了家。
除了“虎皮杆秤”让应高升爱不释手,“鲫鱼杆秤”也是他的另一杆心头好。在外观上,这杆秤借鉴了鲫鱼的形体,两端虽尖,但两头下段呈弧形递减,握住杆身,犹如抚摸鲫鱼的身体。“鲫鱼杆秤”原来的主人是一位清末民初的粮商地主,杆秤在他们眼里,寓意粮食丰收。
不同地方的杆秤彰显不同特色
收藏了2000多杆秤,应高升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比如,杆秤里的每一颗星都有讲究,除了对应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在秤杆起头的三颗星,代表的是福寿禄,如果缺斤少两,那么意味着就会减福、减寿、减禄,如此时刻叮嘱商人做生意要讲诚信。
此外,应高升还发现,不同的地方制作杆秤,当地主要生产什么树木,当地工匠一般就地取材用什么木材。比如广西人喜欢用鸡翅木,广州人喜欢用铁犁木,长江以北地区的人喜欢用枣木或者柘木。但是永康则与那些地方都不同,永康人之所以喜欢用红木做杆秤,主要是受到江苏、安徽等地的影响。
在制作工艺上,每个地方也都有不同。应高升说,广西的杆秤,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挂牌钮可以进行300度以上的翻转。而永康的杆秤秤钮固定,讲究两头尖中间粗,工匠习惯将杆秤的两段用锃亮的铜片包裹,赋予其外观上浓厚的金属感。
在杆秤中,应高升还发现了以前永康工匠的智慧。上世纪,永康人行担走四方,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杆秤作为常备的称量道具,但因为长度接近1米,携带在褡裢里(一种中间开口而两端装东西的布袋,常挂在肩上)很不方便。对此,永康匠人又打造了一款不用时能拆分成两段,用时合二为一的杆秤。最让同行吃惊的是,能拆分的永康杆秤竟然还能保持最初的精准,为永康衡器成为国内翘楚奠定了基础。
不只为收藏 更想守望 “杆秤文化”
因为怀旧,应高升有了寻找杆秤的念头;因为寻找,他难免发现有些秤杆散落在庭院,或被虫蛀,或被收废品,甚至还有直接当柴火烧等。每每见到,应高升内心很不是滋味。
近年来,看着永康一群又一群杆秤老匠人离去,应高升越发觉得保护这份珍贵传统工艺的重要性。“小时候看父亲做秤,自己还学过一段时间,秤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怀揣着儿时特殊的情愫,应高升终于迈开了那一步:收集、收藏。这个想法也获得家人、好友的大力支持。
“幸运的是现在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应高升说,杆秤秉承着公平公正,凝结着先辈们的做人做事理念,可以说,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已经超越了其原本“衡轻重”的用途,是为人处世的文化代名词,因此弘扬“杆秤文化”很有必要。
随着收集与深入地研究,应高升和几个钟爱杆秤的朋友,有了新的计划。他们梦想着不久的将来,组建一个“中国老杆秤博物馆”,将收集到的杆秤,面向社会展览,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杆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