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走进前黄
大型融媒新闻采访行动(五)
一“屋”走出12位革命者
在古山镇前黄村,矗立着名为廿间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廿间头曾是李立卓、李立倚、李昌如、李昌瀚等12名革命者的活动据点,里面完整地保存着他们的生活痕迹。今年86岁的村民李世绪就住在这附近,遇到有人探访廿间头,他便自发当起红色宣讲员,娓娓讲述起在这里发生的革命故事。
革命时期,前黄村是党组织和游击队的重要活动据点,有“白区里的红色堡垒”之誉。马青、刘清扬、应飞、李文华等人都曾在前黄村廿间头留下足迹。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凡到过前黄村的同志都认为,只要一进入前黄村,便有回到家一样的安全感。
这样一个小村,缘何能成为“白区里的红色堡垒”?
“前黄村革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村民都愿意听李立卓他们的,也愿意尽可能地提供帮助。”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李定是告诉记者,早在1926年李立卓回乡成立前黄党支部,前黄的红色历史就已拉开序幕。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前黄一共400多口人,其中就有17人参加中国共产党,9人参加工农红军,10人参加浙东人民解放军。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村上下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氛围,一旦发现有生面孔向前黄靠近,村民就会立刻回来通风报信。革命者随后在廿间头集合,做好反击或疏散的准备。
在前黄志士的带领下,越来越多青年入党,积极投入农民运动。雅庄、杏里、下徐店等地也接连举起革命大旗,革命的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李立倚是我的老师。上学的时候,我和李立倚、李立倚的儿子住在一间屋里。”据李世绪回忆,当时的李立倚白天在涵成初小教书,晚上在家中接待地下党,积极谋划革命事业。半年后,李立倚辞去工作,全身心投身革命。1946年,为了支援游击队活动,李立倚忍痛卖掉了家中的牛,还做起了卖洋油的小生意,把精力、财产全部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受到恩师李立倚的感召,1956年,李世绪也踏上了从军路。1970年,退伍回乡的他接过村支书的担子,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鞠躬尽瘁。李世绪的成长经历正是广大前黄人的一个缩影。前年,正值永康解放70周年,村文艺活跃分子吕传印将前黄革命故事《岩云担枪》改编成话剧,搬上了舞台……采访组采访来往村民,村民几乎人人能自豪地说出家乡革命历史。
如今走进前黄,处处可看到先烈留下的红色足迹。无论是村西南的李立卓、李立倚烈士墓,抑或是旁边的烈士亭,还是前身是革命活动场所的文化礼堂,无一不展示着前黄的革命传承。一代代前黄人聆听着先烈的故事长大,身披荆棘,奋力前行,将汗和血浇灌进这片英雄的故乡。
李定是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
红色精神助腾飞
村文化礼堂一天就接待了四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村民们连续多年喜领马家柚;农房改造工作稳步推进;《前黄双英》革命题材电影故事片开拍……一提起村庄近年来的变化,村民吕传印喜上眉梢。
古山镇前黄村,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祖地,也是革命烈士李立卓、李立倚的故乡,还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村庄。现在的前黄村由上前黄、下前黄、草席西炉等自然村组成,大约2000口人。
改革开放后,前黄村村民冲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带头致富。
“村里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为了脱贫致富,村里大部分农户烊起了铝灰。可是几年下来,村里污染严重,连家禽都无法养活。”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定是告诉记者。后来村里决定:利用荒滩建立村工业区集中冶炼。
1987年秋,前黄村集体投资50多万元,造了首批185间厂房,建设了第一个经县政府批准的村级工业小区,前黄也成了县小康工程示范村,当年的厂房出租收益就达18万多元。1988年底,工业区产值1860万元,成为金华市第二个超千万元村;1995年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永康市第一批亿元村。
“我们家也曾做过烊铝灰的活。后来,我们改行做健身器材了。”吕传印说,“这几年,村里发展很快,变化也很大,我们的幸福感也提升了。”他的这番话也道出了前黄村广大村民的心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定是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传承红色精神,做好村庄建设一系列工作。为了更好地建设革命博物馆,推动农房改造工作,他带头拆除了自家的房子,推动了村里其他工作的开展。
4年前,李定是提出了美丽田园建设的思路,推动了村庄进一步发展。前黄村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村后有500多亩的美丽田园,1000多亩阔叶林山地,有一条5公里长的原生态山谷,过山就是太平水库,风景秀丽,很适合发展文旅产业。
如今,前黄村已是我市的美丽乡村精品村。近年来,前黄村文化综合体工程中的革命博物馆、图书馆、报告厅已完工,美丽田园工程项目已完成节水灌溉工程、机耕路工程,机耕路两旁都种上了马家柚。一个崭新的红色前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我们要传承前黄村的革命精神,把前黄村打造成革命教育基地,比如在山上打造全实景的地道战旅游等等,依据前黄村的环境优势和红色文化,走红色产业之路。”李定是说。
下一步,前黄村将继续围绕“一个主题,二个结合,四个工程”的发展思路,将散落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力争今年“七一”之前完成红色主题餐厅、红色主题公园以及烈士故居修缮等工作,让红色前黄成为古山一张新的金名片。
书记表初心
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定是:
前黄是光荣的村,前黄是永康革命的摇篮。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赋予了一代代前黄人天然的使命:我们要将先人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前黄村党支部书记,我将带领全村党员干部,依托村庄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讲好革命故事,实施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休闲三大工程,全面打造红色旅游村庄。
挥舞旗帜表初心
博物馆里追忆革命岁月
近日,采访组一行走进前黄村的革命博物馆。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便是“英雄人物表”。
光荣的红色基因根植在这片土地中。1926年李立卓回乡后,在本村发展了应焕贤、李立倚、李文穆、程兴瑶、胡有林、吴大成等早期党员,建立党支部,领导开展农民“二五”减租、进城请愿,组建红军等革命活动。
李立卓曾任中共永康中心县委书记、永康县委书记、红十三军第三团政委。应焕贤曾任中共永康县委中心县委书记、浙南特委农会委员。李立倚曾任中共永康工委书记、路西特派员等职。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李立卓、李立倚、吴大成、李文穆、李文林等五位烈士先后为革命捐躯。
1929年11月-1930年2月,前黄是永康中心县委机关驻地,1929年9月-1935年为永康中心县委与上海党中央联络站,1947年8月-1948年5月成为中共永康工委机关驻地,是应飞、马青等革命志士的重要活动据点。
前黄村群众是富有革命觉悟的,前面的同志倒下去了,后面的同志高举革命旗帜继续奋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夕,又有李一心、李如、李顺昌、李龙德、李亨训、李荣华、李昌翰、吴浙东、李保生等同志参加浙东解放军第六支队。当时还有中共前黄支部的李昌伟、李秀香、李迎春、李秀青等同志积极投入宣传发动参军、联络送信、掩护同志等秘密工作。
3月24日中午,几位头戴安全帽的男子在古山三村农房改造二期建设施工现场察看。带头的正是古稀之年的老党员、前不久刚高票连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胡济深。迄今他已连任村支书13届、30多年。
胡济深是星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共浙江省第十、十一、十二届代表大会代表,金华市、永康市连任多届的人大代表、金华市劳动模范。他是古山三村群众公认的好干部,1975年部队退伍回村担任支委,1986年开始担任村支书,他30多年如一日,和村干部一起创建砖瓦厂、改造菜场、发展商业街、创办工业区、筹建模具市场……兢兢业业地为家乡振兴奔走着。
尤其是启动农房改造项目以来,胡济深把企业全部交给弟弟负责,自己一心扑在村里,每天8时从城区家里出发赶往工地,带领村三委干部“蹲守”项目工地,这一干就是6年有余。
在市委、市政府及古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古山三村于2013年4月启动老村区块农房改造“立改套”工作,立改套安置小区名为“文昌花苑”。2016年3月,项目第一期工程开工。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14幢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可容纳1600余户,有2000个车位。2019年年底,“文昌花苑”首期10幢交房, 5种户型、625套房供400多名村民抽签选择。
采访中,不少居住在文昌花苑的村民表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南北通透,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真是太舒服了。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多亏了村里的好干部,他们肯干事、敢担当,圆了我们的‘安居梦’。尤其是老支书胡济深,像家长一样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
胡济深说:“只要真心实意为村民谋福利,把难事办成、办好,党员干部和村民就能心心相连。”
胡济深
古山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1949年出生
1970年入党
圆乡亲安居梦
“双城书记”的振兴三部曲
朱春生
晏塘村党支部书记
兼村委会主任
1962年出生
1985年入党
独具匠心的进村门楼、古色古香的百米长廊、笔直宽阔的环村道路……近日,记者走进古山镇晏塘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和新颖独特的街角小品。
村民们说:“从一个建设停滞的落后村,发展成一个村班子团结干事、群众积极拥戴的先进村,这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朱春生的努力与付出。”
对于19岁就离家,30多年以后才回到村里的朱春生来说,他的工作并不轻松。对村里情况的不了解、家里的不支持,都曾让他担心不已,但是对家乡的情意让他坚持了下来。在朱春生看来,是家乡人民培养了他,养育了他,他要竭尽所能为家乡做点事。
带着这份坚持,7年多来,朱春生每周都要行驶近200公里,在千岛湖和永康之间往返。村民们亲切地叫他“双城书记”。
为了更好地管理村庄,朱春生把管理企业的理念搬到了村里,用制度来帮助晏塘村长远发展,做到了“流水的班子,铁打的制度”。
在朱春生的带领下,晏塘村形成了团结干事的创业氛围。这几年,晏塘村相继完成了环村路、综合楼、老年食堂、监控网络、路灯亮化、村庄绿化、街角小品等工程项目建设。通过一系列工作的强力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与集体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彻底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一跃成为村班子团结干事、群众拥戴的先进村。
朱春生告诉记者,作为晏塘村的书记,他要为每个村民谋划,为整个村庄的建设谋划,使村集体建设能够发展,使村民能够富裕起来。
下一步,晏塘村还将重点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全面开展实施美丽晏塘、安居晏塘、富饶晏塘的建设三部曲,最终实现百姓安居乐业、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
带领家乡驶入快车道
上世纪80年代末,20岁的蒋孟勇当上了古山镇大园东村的村支书。他深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道理,上任后一次次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让家乡发展驶入快车道。
古山镇小五金产业起步早,大园东村紧邻省道一侧形成了一个油毛毡布搭建的废旧钢铁市场。在蒋孟勇等村干部的带动下,村里拿出160万元,将市场改建为砖木结构的营业房,推动钢铁市场逐渐走上正轨。近40年时间里,大园东村的废旧钢铁市场先后进行了三次扩建改造,如今成了华东地区远近闻名的钢铁市场之一,村集体收入从最初的80多万元飙升到现在的1400万元,实现村民致富。每年年终,村民都能分到万元分红,令其他村羡慕不已。
蒋孟勇身上有股敢拼敢闯的劲儿。早在2009年,大园东村就成了古山镇首个启动老村改造工程的村庄。“破旧立新,敢为人先”,蒋孟勇这一大胆的举措,不仅让村民分到了一幢幢新房,也让村集体资金越来越壮大。
“一个村子要发展,不仅要输血,更要会造血,找到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道路最关键。”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0余年,蒋孟勇始终践行这个理念,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他的带领下,大园东村从一个贫穷的村庄,华丽转身为乡村振兴的永康样板,成了远近闻名的“小深圳”,他本人也先后获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千名优秀村支书”“金华市十大杰出青年”“金华市优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
如今走进大园东村,到处都可以看到村民满足的笑容。村庄环境改善了,村民钱袋子鼓了,生活幸福指数上升了。不仅如此,现在的大园东村还在如火如荼地建设锦绣公园、游步道,为村民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
蒋孟勇
大园东村党支部书记
1970年出生
1987年入党
成为企业和员工的桥梁
马晓利
凯丰集团董事长助理党支部副书记
1982年出生
2012年入党
在凯丰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总能看见马晓利的身影在其间穿行。马晓利年纪不大,但深受众人信赖。但凡员工遇到工作、生活上的问题,都会向她寻求帮助。她也会一边认真地聆听,一边记在本子上。这是马晓利作为凯丰集团党支部副书记的日常。
凯丰集团是古山镇的老牌企业。凯丰创始人、古山人楼高东做木杆秤起家,后在1997年创办了以生产衡器为主的凯丰集团。二十多年来,凯丰几次扩建、易址,但仍旧牢牢扎根在古山。有人说,凯丰是一家有情怀的企业。
凯丰的情怀却不仅体现在家乡情结,更在于它对员工浓厚的人文关怀。凯丰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来推进企业发展,由此树立了一套“有事找党组织”的特殊工作机制。
“对于我们民营企业来说,党支部不光要引导党员、管理党员、用好党员,更要带动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进步、提升能力、促进发展。”马晓利对记者说。
关怀留永过年的新永康人;慰问家人卧病的员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组织企业内部捐款,为困难员工送上抚恤金……作为副书记,马晓利时常带领党员主动“找上门”,倾听员工心声,掌握员工诉求,为员工做好后勤保障。党支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文体比赛、公益活动等,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员工在这里待得住,企业上下才能拧成一股绳,走上发展的快车道。”马晓利说。现在在凯丰集团工作的大多都是资深员工,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企业党支部工作成果。
“非公企业党支部要发挥好‘两个作用’,要在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马晓利表示,党员要成为基层的枢纽,架起企业跟员工沟通的桥梁,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以此增强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融媒记者 蒋中意 王洁航 赵文河 章芳敏 高婷婷 李智耿 池欣桦 刘柄言 卢斌 邢舜羽
08、09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融媒编辑:高婷婷
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