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旬老党员赠书献礼建党百年
将千本图书及其电子稿一并捐赠市档案馆
□融媒记者 陈慧
在近日举办的个人献礼建党100周年的赠书仪式上,八旬阿公程同文将他退休后编著的书共1000本,包括相应电子稿,一并捐赠给市档案馆,以回报党对自己的培养。
“退而不休仍努力,故乡寻梦走四方。浓浓乡情照初心,著书六册献给党。”这首程同文创作的诗,成了他著书生涯的真实写照。借赠书活动,记者走近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老支书、老干部,了解其著书的初衷,及其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
发挥“两头”优势
二十三载著书不断
程同文生于1938年9月,是我市方岩镇人,原二轻工业局副局长,现任经信局退休干部第二党支部书记。他1978年接触乡土摄影,2002年开始,利用镜头和笔头的“两头”优势,为“永康百工”留影立传。
“永康百工”涉及的工匠多、资料少,留影立传并不容易。著书工作开始以来,程同文白天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跑遍永康各地,采访匠人,拍摄百工图;晚上坐在电脑桌前制图、写作,常常工作到深夜。
行程数千公里,到过120多个村庄和30多家工厂,采访过300多名匠人,拍摄了近万幅永康百工图片……著书23年来,程同文寻访“永康百工”的脚步不曾停歇。
2010年9月开始,程同文相继完成《百工流韵》《永康百工图》《丽州古韵》《匠人新秀风采》《永康匠人》《永康匠人走四方》等六本书和画册,共含文字20多万字,图片1500多幅。
百工文化出国门
激动致谢支持者
2010年,经时任市委书记徐建华批示,程同文的第一本著作《百工流韵》被市政府采用,作为第15届中国五金博览会用书。在此届博览会上,一名英国商人保罗通过翻译找到程同文要签名,交流永康百工情况,并与他合影留念。
无独有偶,程同文在园周村举办永康百工图片展时,一位土耳其外商看得津津有味,与程同文合影并交谈,表示对永康老手艺很感兴趣。永康百工文化再度获得关注。
随着永康百工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永康素有“百工之乡”之称,永康手工艺历来影响面大、流传广。而背后凝聚的是程同文以及千千万万百工文化耕耘者的心血。
谈及著书过程,程同文满怀感激地提及这一路遇到的热心人: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斌百忙中接待他,接受他采访,体谅他著书的付出;得知要举办赠书活动,程同文的外孙女、阿庆嫂老店的主人徐佩红第一时间支持,提供老店内设备先进的会议室……也正是他们的配合和支持,自己记录的百工图文才能顺利成书。
积极抢救传统工艺
勇担“非遗”保护重任
当日活动现场,参与赠书仪式的亲友聊起了程同文著书的轶事:没有车,他就搭乘其他伙伴的车,甚至坐公交车;到了现场,就专注地投入到保护、抢救、挖掘传统手工艺的工作中,只为获取宝贵信息。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楼美如说,自己下乡采风时,很多采访对象都说,已经有人来采过了,那人头发白白的,年纪有点大,一确认果然就是程老。更难能可贵的是,照片拍好后,程老经常会送一张给采访对象,供他们留念。
永康锡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盛一原坦言,当年他为更深入地了解永康的锡雕文化,到上海新华书店找永康锡雕相关书籍,找了六天都没找到一本。程老不仅填补了永康百工文化这方面的空白,还把这么多年编著的书籍和电子稿都捐赠出来,无私分享,他表示由衷感谢。
退休老领导杨倪忠表示,程同文作为工业和科技领域的老工作者,退休后结合工作经历和兴趣爱好,用镜头和文字反映永康文化、记录永康工匠,对世界五金之都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退休老干部学习。
“牢记党恩不忘本,努力工作勤如牛。”程同文表示,通过捐赠著作,他将抢救和保护百工五金“非遗”的使命落到实处,实现了自己心中多年的夙愿。
土耳其外商欣赏永康百工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