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胡公文化

文章导航

  一片丹心映龙井

  跟随电视纪录片《胡公》导演组采风体验笔记(二)

  “

  烟雨蒙蒙笼罩着江南,春寒料峭,却没有挡住电视纪录片《胡公》导演组一行采风的脚步。讲述胡公故事,自然绕不开“杭州”这座城市——胡则曾两任杭州知州,且魂栖于此。

  故而,21日,在《胡公》纪录片总策划、总撰稿人胡联章与胡公文化团队的陪同下,《胡公》导演组一行实地走访调研杭州老龙井,省内外相关历史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胡公影视化的研讨。

  □融媒记者 马忆玲

  胡公文化团队、导演组在老龙井的千年宋梅前合影留念

  导演组首赴老龙井,于归隐地听胡公故事

  相传,胡则素来爱茶且好客。他出生在方岩山麓库川村的普通农家,从小就参与茶叶的种植和采制,出仕前又曾在方岩僧舍攻读,有过“拾菌寒云外,烹茶翠竹前”的难忘日子。可想而知,他对老龙井情有独钟。

  从胡则的出生地出发,寻访胡则的归隐地,渴望能挖掘到更多关于胡则的生动刻写。因此,对这次采风行动的最后一站,导演龙兰萍、副导演赵玉良、导演助理张丽可谓是充满期待。

  胡则口中“蔚有秀民的善地”是何模样?什么牵引着他归老此地?晚年的胡则在老龙井留下了哪些可追寻的历史印记……这片掩藏在狮峰山下的茶园,显然可以为纪录片《胡公》提供不少珍贵素材。

  采风团队一下车,就得到了浙江西湖老龙井中心董事长叶根棋和他的同仁们的热情接待。西湖景区老领导吕金土、龙井村党总支书记徐胜强专程前来关心帮助。

  老龙井御茶园的入口并不起眼,里面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人文古迹遍布其间,十八棵御茶、龙井泉、宋广福院、宋梅等遗迹犹存至今。沿着乾隆皇帝走过的御道,路转溪头,豁然开朗,西湖十景之一“九溪烟树”的溪源便呈现在眼前。正是这叮咚泉水,陪伴了北宋名臣胡则千年。

  拾级而上,只见胡公馆的外墙壁上拓印着毛主席书写体“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八个大字,导演们围走胡公馆一圈,惊喜地发现了馆外角落上有一方2002年4月立成的石碑,由中国美院画家绘,西泠印社刻,胡友生捐助造,应是胡公后人用以纪念的。导演们纷纷感叹:胡公已经在这长眠千年,影响力却不减分毫。

  宋景祐元年(1034年),胡则以杭州知州加兵部侍郎致仕,归隐龙井;宝元二年(1039年)去世,宝元三年(1040年),赐葬于狮峰山麓龙井源。1161年,朝廷又在胡公墓附近建显应庙,敕封胡则为“显应侯”,庙里供着胡则高大的石像,周围栽种着胡则喜爱的龙井茶树。清代学者汪孟鋗在《御览龙井见闻录》中记载了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巡幸龙井时,在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采摘“十八株茶”的故事。

  如今,庄严肃穆的胡公墓对面依旧是郁郁葱葱的茶山,二者皆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然吐露着鲜活的生命力,春意让茶树常吐新芽,香火让胡公精神长盛不衰。众人站立在胡公墓前,向胡公三鞠躬以示敬意。环视满山青翠,龙兰萍有感而发:“胡公护佑着这片茶园,这满园茶青也在守护着这位一心为民的‘地方神’,守护着这份流传千年的精神财富。”

  春雨过后,漫山遍野尽是头戴斗笠、肩背茶篓的茶农,穿梭园间忙着采茶。龙井茶素有清汤绿叶的品相,一杯清茶,两袖清风,唇齿留香,恰似北宋名臣胡则一生的写照。

  胡公文化团队、导演组参观龙井居

  祭扫胡公墓,向胡公表敬意

  史学大咖齐聚会,为纪录片创作出谋划策

  导演组一行通过实地走访后,深入了解到胡公在杭州的历史人文渊源和示范引领效应。在研讨会上,赵玉良分三个部分解读了对这部纪录片的初步构想。他说,这部作品不仅要展现千年前胡则的所作所为,更要挖掘讨论他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和影响。在场的省内外历史研究学者一致认为,胡公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具有真切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深挖细琢。

  “纪录片的立意要站得很高,如何理清逻辑线条,深挖胡公精神的内涵,导演组的确得下一番苦功。”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常务所长范国强教授建议,第二部分应该从胡公的主要政绩,着重体现“一带清风、一心为民”。“胡则为官四十七载,做了许多利国惠民的好事,其中一件尤其值得一提,就是奏免衢、婺两地的身丁钱。”

  在胡则的众多政绩中,这是甚为后世百姓津津乐道的。明道元年(1032年),江南大旱,赤地连绵。70岁的胡则身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得知灾情,立刻上奏:免除江南十四州的丁钱。不少朝臣攻讦胡则只顾百姓的粮袋,却不管朝廷的钱袋。这些指控,并未让胡则动摇,他再三地向皇上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最后,皇上为胡则的爱民情怀所动容,遂下旨:永免衢、婺两州身丁钱。

  随后,范国强教授将身丁钱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这项政绩的重要性也越发明朗。当时北宋赋税极高,江南十四州的身丁税困扰百姓已久,弊病百出。因无力负担身丁税,民间的惨案时有发生。譬如有人生了儿子,或弃而不养,或卖给别人做家仆。六七十岁的老妇人被迫改嫁,因为无收入则交不起税。范国强认为,胡则做的这件事,真正解除了老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大做文章。所以,纪录片中应该思考更多,比如朝廷为什么会同意胡则的进谏,在这一政绩背后,胡则费了多大的心血等。

  “纪录片要做到最大程度还原胡则的生平,一定要讲述胡公的故事。如献策镇西、遣返役夫、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三保庄田、义释昌期、治理钱塘、改革盐法、扶茶助农、立训示后、胡范情义等等,要选择好、展示好。”参加研讨会的范国强教授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中国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范仲淹30代孙。他认为,从来往书信诗文及墓志铭可知,范仲淹与胡则志同道合、关系甚密、互为知己。“关于范公的人格,历史记载足多,如此一来,岂不可证胡公的为人?”范国强教授称,宋代兴起君臣共治天下的大潮流,“不杀言官”,所以涌现了如胡则、范仲淹等一批秉公直言、以天下为己任的清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吉军研究员则提出,塑造胡公形象,不可忽略两个“背景”,即胡公的家庭背景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底层出身的胡则更知百姓疾苦,所以干实事、有担当,符合当前所倡导的精神气节和道德理念。

  席间,听闻“天下有胡公庙三千”,仅在金华范围正式登记的就有90多座,省社科院《浙江学刊》总编卢敦基兴奋地说:“这是一组多么庞大的数字,是一种多么强大的民间信仰啊!因百姓爱戴,胡公从人成‘神’,民间自发组织规模宏大的庙会活动,千年来香客历代不绝。这其中的历史过程,总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如果能通过影视手段展现,想必会很精彩。”

  “杭州之行,收获颇丰,在各位历史专家的引荐下,胡公的形象更饱满立体了。”龙兰萍表示,在这次追寻胡公之路的一周时间里,她逐渐领悟到,胡公最闪光的并不限于鲜活的人生,在他身后的千秋,香火不绝、名垂青史。探索胡公对后世的影响,宣扬新时代的胡公精神,恰恰是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意义所在。

  研讨会上,众人纷纷为纪录片献策

  胡公文化团队、导演组在胡公馆外合影

  胡公文化   总第66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


永康日报 胡公文化 00005 2021-03-29 永康日报2021-03-2900006;永康日报2021-03-2900007;永康日报2021-03-2900008;永康日报2021-03-2900009;3861690;永康日报2021-03-2900010;永康日报2021-03-2900011;永康日报2021-03-2900012;3861696;永康日报2021-03-2900013;3861693;永康日报2021-03-2900014;永康日报2021-03-2900015;永康日报2021-03-2900016;3861692;永康日报2021-03-2900017;3861694;永康日报2021-03-2900018;永康日报2021-03-2900019 2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