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话风筝
□柯高军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纸鸢赶勿着”,这是在金华八婺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农历二月是放飞风筝的大好时节。在明媚的春光里,绿色的田野上,汩汩溪水边,花木葱笼的公园里,迎着春风放飞自己做的或买的风筝,是多么快乐。那种由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慷慨结合所产生的美妙体验,是其他许多娱乐形式都难以比拟的。
据史料记载,风筝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已有2100多年历史。最早的风筝是因军事需要而产生的。传说初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创作风筝,使身材轻巧的张良随风筝飞上天空,高唱楚歌,涣散了被困于垓下的楚军人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公元549年,南北朝的梁武帝被困南京台城,利用风筝传书救兵,可风筝被箭射落而告失败。
到了唐代,用于军事的风筝才逐渐传入民间,当时制作风筝用的是丝绸,所以风筝成了富豪人家的奢侈玩具。五代后汉乾祐年间,李邺发明了纸糊风筝。到了北宋以后,风筝渐渐成了民间的儿童玩具,风筝的名字也有了纸鸢、纸鹞等别称。
千百年来,风筝在民间一直独具魅力,它和贴年画、挂香包、迎龙灯、耍狮子一样,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情操。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金华八婺一带放风筝已较为普遍。阳春三月,孩子们放学回家,最大的快乐就是到溪边,田野里放风筝。一些商贾也要组织员工放风筝。据说,抗日战争前,永康南溪沿的山川坛商贾云集,每逢农历二月商事闲暇之时,一些商家就要开展放风筝活动,像正月迎龙灯一样热闹。据老人们回忆,当时最大的风筝是蜈蚣鸢。该鸢用数十个箬帽大的竹篾扎起,用棉纸糊的画卷连成串,有十几米长,圈边扎上蜈蚣脚,几个后生拉起纤绳奔跑放飞后,活像一条大蜈蚣在天上飞舞。据说,放飞这风筝得用船纤,需有二三级的风才能放上去。放风筝时得有三四个壮汉才能拉稳纤绳。
上世纪50年代,儿童们玩得最多的风筝是用一张16开稍硬的白纸制成的。做这种风筝很简单,只要在纸的两条长边上打个90度角的折,一头系上纸尾巴,一头穿上两股线即可。这种风筝由七八岁孩子牵着线跑才能飞四五米高,因此名曰“跳命鸢”。那时的学生作业负担轻,有很多闲暇放风筝。风筝大多是学生自己制作,或由家长制作的。
我国悠久的风筝历史形成了独特的风筝文化。在全国,风筝已形成了北京流派、南通流派和潍坊流派。l993年春季,全球最大的风筝在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暨第三届全国风筝比赛中问世,该风筝为千手观音形,长16米、高12米、重300公斤,需120人和一辆汽车牵引,能飞高三四十米。世界上最小的风筝是潍坊市工人唐延寿制作的“子母燕”,该风筝只有4厘米大,曾两次刷新世界最小风筝纪录。而我市退休教师王同宰制作的微形蝴蝶风筝只有一元硬币大,比唐延寿的“子母燕”还小1.5厘米,实为罕见。
风筝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自古以来就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吟诵的诗文不计其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的一曲《风筝》,把迷人的春色,快乐的放纸鸢儿童写得跃然纸上,宛如一幅美丽的《风筝图》,令人陶醉。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则以政治家的眼光,高屋建瓴,写出了风筝与生活、和平的关系:“……风筝把老翁变成儿童/一条长长的线/把人们引入了纯真的至境/竞赛而不嫉妒/和和乐乐/髙高兴兴/自己好似扎上了翅膀/飞向天空/风筝,是和平的天使/在天上声声宣称/我们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