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约与他的《泛永康江》
□章竟成
一
中国诗歌灿若繁星,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够传得下、提得起、记得住的诚然不多。一般的诗歌,其作用真不算什么,或许根本不值一提。但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永明体”创始人沈约的诗,就不得不另眼相看了,尤其是他在金华任太守时写的《登玄畅楼》《八咏》等几首诗,影响深远,无意成为后世的景仰,无疑成为金华诗歌乃至文学的渊源。值得庆幸的是,这一时期,其中就有一首与永康有关的诗——《泛永康江》。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他历仕三代,博物洽闻,是南朝梁开国功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沈约出身江东大族吴兴沈氏,据说生有奇相,左眼有两个瞳孔,腰很细,上有一颗紫色的痣,聪明过人。父亲早亡,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刘宋时,最初任职奉朝请,再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513年)去世,享年73岁,谥号为隐。为何谥号称隐,当年梁武帝自己解释说,沈约的才情还没有全部表达出来,应该用“隐”字。世称“沈隐侯”。
沈约是南朝文坛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在齐永明间参与了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经常与萧衍、谢眺、王融等八人吟诗作赋,史称“竟陵八友”。与周颙等创立了以声律论为核心的“四声八病”之说,为韵文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其诗注重声律、对仗,时称“永明体”,是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感情真挚,婉转动人是沈约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同时代的诗评家钟嵘说:“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评其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诗风清新明快,同时流露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善于感叹际遇人生。
二
对于永康历史而言,沈约并非无可或缺。只是因为他到过永康,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泛永康江》,成为历史上最早讴歌永康山水、永康母亲河的诗人,这足可让我们好好自恋一番,而写上厚重的一页。
沈约曾经是东阳郡的太守,也即金华太守。史料明确记载,其任东阳郡太守的时间是公元494年,正是南齐萧昭业称帝的隆昌元年。但沈约具体在金华呆了几年却不得而知,大致就是南朝齐梁之交那段时间。当时的金华还不叫金华,因地处“濲水之东、长山之阳”而称东阳郡。改郡名为金华还是在沈约任太守后几年的事,即梁武帝萧衍称帝后。萧衍称帝还是沈约一手策划的,时间是公元502年。
地方史籍似乎没有记载过沈约为永康或永康百姓做过什么,但却真真切切地为永康留下了一首千古名诗。
那年,出任东阳太守的沈约已经53岁。经过大半生的打拼,这时的沈约早已功成名就,不仅是皇帝身边曾经的红人,官阶四品(出任太守同时被任命吏部郎),而且是拥趸千万的文坛领袖。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把年纪了还让他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都说伴王如伴虎,这会否是哪一天皇帝一不高兴的结果?还是皇帝想重用他而空降到地方让他再锻炼锻炼?总之,沈约那时的心情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因此刚到金华不久,就登临玄畅楼,居高怀远。面对滔滔西去的金华江水触景生情,于是挥笔题诗,一挥就是10来首。从当时的情境揣测,这或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沈休文身上秉承了那股竹林七贤般的魏晋风度。
当然,《泛永康江》诗就明快豪放了许多。可以肯定,写《泛》诗时,沈约的心情是愉悦的。或许,沈约已调整好了心态。
三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复苏。是该转下去看看了,首选还是到不远不近的永康吧。于是带上随从叫上船公,选择八咏楼前婺江码头出发,径直取道现在的武义江口,溯流向东南方向的永康缓缓飘去。
那时候的永康地域比较宽广,是包括现在的武义、缙云,还有磐安的大部分地方。所以,诗中所指永康江不一定就是如今城区边上的那段,也可能是武义至永康境内的某一段。至于这点,我们似乎没有必要去考究,这并不重要。
民风淳厚,山水形胜,境内的方岩山、缙云山早已是沈太守梦中的夙景,但船帆一进入永康江,首先让太守醉倒的是目不暇接的山光水色,以及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
于是,《泛永康江》这首激越千古名诗油然从沈太守的心底喷薄而出:
长枝萌紫叶,
清源泛绿苔。
山光浮水至,
春色犯寒来。
临睨信永矣,
望美暧悠哉。
寄言幽闺妾,
罗袖勿空裁。
用现在的语言来解读,这首诗的意思是这样的:
长长的杨柳枝条,刚刚萌发了紫色的新叶,清澈的永康江中,泛动着绿油油的青苔。
青幽的山色倒影映在江面上,随着流水涌至你的面前,美好的春天,冲破了严寒,终于来了。
快到春的现场来看看吧。只有如此,你才相信什么是最美好的。我想就是这种斑斓迷蒙的春景最让人悠哉游哉吧。
所以,我奉劝幽居在闺房中的妻妾们,你们还是趁着美好时光走向春野,有花堪折尽须折,不要让罗袖空着!
多么敞亮与豪放啊,一颗低迷颓萎很久的心灵,在眼下这片大好春光的感召下,似乎得到了彻底的绽放!
明代杨慎称沈约《八咏》为“唐五言律诗之祖”,这是比较权威的评价。当代文人木心也说过:“讲唐诗,要从沈约讲起。”《泛永康江》应该是沈约继《八咏》之后的又一出色的五言律诗,其格调或更胜一筹。假如盛唐李白诗风要溯个源头,我想是否可以从《泛永康江》中看出许多的端倪呢?
春山不常在,片诗足流芳。历史之河淌过了1500多年,因为有了沈隐侯不朽诗句,永康的山水更赋有文化的意味和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