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一挑一压金属丝 感受编织百变美
姐妹花记者近距离体验金属编织技艺
放置物品的箩筐、装运垃圾的簸箕、睡觉用到的凉席……竹编制品曾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仍有一些手工艺人在坚守、传承、创新,应杰航就是其中一员。
与其他竹编手工艺人不同的是,应杰航在传承竹材料编织技艺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他用细密的金属丝线编织成各种精美的农具,让这些本是竹材料编织的器具焕发出新的光彩,也开辟出一条新形式的金属编织之路。
日前,姐妹花记者走进应杰航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金属编织的百变魅力。
应杰航编织字画
□记者 吕琳萍
用12根长短不一的银丝编织茶斗底面
17日,记者走进应杰航的工作室。金色的簸箕、精美的箩筐、银色做旧的包包……一件件由金属丝织成的物件让人眼花缭乱。这些物件都是出自应杰航之手。记者拿起一个用银丝制作的簸箕仔细端详,除了比竹编的簸箕小了好几号,其他并没区别。
“初学者都从簸箕编起,今天我就教你做这个吧。”看出了记者的兴趣,应杰航热情地介绍,他把这个小型簸箕改编成一个茶斗,用于过滤茶叶。将农具变成茶具,不仅增加了其功能性,还蕴含了日进斗金之意。
“银丝的材质比竹丝要软,起底时要用相同大小的三根竹丝进行固定。”应杰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向记者演示。起底是从中间开始的,这样做出来的茶斗更精致。对于没有任何编织经验的初学者来说,起底工作并不简单,记者选择先在一旁观察。
因为使用的是成本较高的银丝,为了节省用料,应杰航将原材料裁剪成12根长短不一的银丝,用其编织茶斗底面。编织手法是竹编中最常用的经纬线编织法,用挑压的银丝为“经”,用编织的银丝为“纬”,不同数量的经纬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编织茶斗整体使用“挑2根压2根”的手法,编织过程需要使用到压针、钢尺等道具。
不到20分钟,应杰航就完成了一个正方形的茶斗底面。记者请教了一些注意事项后,便接手之后的编织工作。
慢工出细活,定型的步骤最为关键
拿到茶斗底面,记者信心满满地开始编织。刚做好第一层,记者就发现,自己编织的这一层和应杰航编织的并不一样。应杰航笑了笑,指出了记者的错误:“慢工出细活,不能急。你要先观察好前面的纹路,这都是有规律的。这根短的银丝得跟在长的银丝后面。还要牢记‘挑2根压2根’的手法。”经过调整后,记者回归了正轨。
过了十分钟,记者渐渐失去了耐性,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让记者有些心累。当编到了结角处时,记者面临了新的难题,这时,应杰航拿来一个树模,指导记者顺着树模方向定型。这一步骤是编织工作最关键的地方,完成的程度决定了茶斗是否美观大方、实惠耐用。
时间过去了1个小时。记者抬了抬有些酸痛的胳膊,看着在应杰航的帮助下完成的半成品茶斗,内心充满成就感。
“下一步就是锁口,利用凝管增加坚固性,操作并不复杂,但是需要恰到分寸的手劲。”应杰航说,他曾尝试过使用机器按压,但做出来的效果与纯手工制作的效果截然不同。”于是,应杰航坚持使用纯手工编织,虽然费时费力了点,但是看到制作精美的茶斗,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很满足。
最后的步骤是绑藤,记者在茶斗的手柄上缠绕一圈白藤。这不仅能使茶斗的造型更加美观,在使用时也能避免烫伤。
10年学艺,创新金属编织
在体验中,应杰航告诉记者,他并非是从小就学习竹编的。“我的岳父是竹编技能大师施广中,我时常帮助他制作箩筐等小型农具,渐渐地对竹编技艺产生了兴趣。2006年,我开始跟着岳父学习技艺,这一学就是10多年。”应杰航回忆说,在2016年,他在网上看到竹编艺术大师刘嘉峰展出的一幅竹编字画,其设计大胆新颖,但不易保存。应杰航想用其他材质代替竹片,依旧沿用竹编的编织手法。几经尝试,他用黄铜作为材料,编织出一个箩筐。黄铜箩筐小巧精致,得到了顾客的青睐。
除了用金属编织农具、茶具,应杰航还照着模板编织字画。记者观察到,他的工作室里摆放了不少由金属编织而成的字画,工作台上还摆放着一副未完成的“马到成功"图,其厚度和A4纸差不多,已编织部分栩栩如生。
“编织原理和十字绣类似,十字绣是对照专用的坐标图案进行刺绣,只要有耐心,任何人都可以绣出同样的效果图。但编织字画却是个极其精细的活,要注重比例搭配,不然就会缺乏观赏性。编织一幅字画需要花费2个月至3个月的时间。”应杰航说,他的作品被销往全国各地,颇受好评。
空闲时,应杰航会回归到竹编制作工艺中,潜心研究老一辈留下的匠心工艺,将传统工艺推陈出新,以此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记者手记
传承的是手艺 创新的是智慧
“只有传承而没有创新的手工技艺迟早会走向消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更多出路。”采访的最后,应杰航向记者展示了他手上的老茧。因为长年累月的编织,他手上的老茧被磨掉了一层又一层皮。他把竹编传统技艺与金银丝线结合,不仅拓展了传统手工艺领域的运用范围,还增添了功能性和美观性。
传统手工艺是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沉淀,除了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创新。
看似简单的手工艺背后,蕴藏的是匠人们的智慧。应杰航坦言,在金属编织上,他只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更多的人传承和创新。但在快速发展的现在,人们的性子好像急了些,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手工艺,学习手工艺,发扬好手工艺项目。
金属编织物件
应杰航编织茶斗底面
应杰航为茶斗定型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