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德报德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
8个徒弟要给过世的师傅朱崇鱼筹建“老木匠之家”,是师徒关系的美好见证,也彰显了以德报德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8个老木匠要给过世20年的师傅翻建老屋,筹建“老木匠之家”,这事发生在我市古山镇晏塘村。他们的师傅名字叫朱崇鱼,他们为什么要给过世多年的师傅翻建老屋?这事有意思,自然也引发公众的关注。(详见本报11月27日第14版报道)
人们关注这事,是因为这事传承一份美好。这8个老木匠要做这件事,是因为他们怀着感谢师恩的朴实感情。这是个以德报德的故事,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我们必须正视,如今在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以怨报德的事情发生。曾炒得沸沸扬扬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问题,实际上人们担心的是救人被讹,导致没人愿意做好事。这与我们倡导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我们耳熟能详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的寓言故事,给予我们的教育是人不可以怨报德,否则与蛇和狼无异。
人心向善,收获的一定是美好。这也就是老话所说的善有善报。朱崇鱼师傅离世多年,但他的徒弟们心里却没有忘记他。从徒弟们的描绘看,师傅不但手艺人,而且人品极佳,对待徒弟视如己出,毫无保留把自己的手艺传给他们,没有因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而留一手。他对徒弟好,也对服务对象真诚。徒弟们说,每次把别人订的产品做好后,师傅还要无偿做点额外的小凳子小椅子之类的东西。因此,师傅的口碑在四里八乡无人不知。可以肯定,能够记住朱崇鱼师傅远不止他的几个徒弟。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朱崇鱼师傅虽然早已不在的,但他的一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一个播种美好的人。他用自己无私的品格,在这些徒弟心里撒下向善的种子。善是有生命的,也是有力量的,从这些徒弟今日要为师傅翻修老屋这一举动看,师傅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相信他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以师傅为榜样,像师傅一样为人做事,并收获无数美好的。这些徒弟都不年轻了,最大的78岁,最小的58岁,木工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他们是想用有限的能力完成一桩最大的心愿,即让“老木匠之家”能够得以长期保存,以此感念师恩。建议有关各方,宣传利用好此事,这“老木匠之家”是朱崇鱼师徒关系的美好见证,也彰显了以德报德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崇鱼的故事值得挖掘,8个老木匠的举动更值得肯定。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木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传统的手艺极富精妙之处,一榫一卯,令现代工艺望尘莫及。此外,传统的木工手艺也蕴藏着传统文化,“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来历可见一斑。未来,希望“老木匠之家”成为展示工匠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