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高半山农村:穷窝窝变成聚宝盆
我市助力理县建设渠系配套工程等基础设施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是我市的对口帮扶县。理县辖6镇5乡,大部分农村分布在海拔1800米至3200米的高半山区。沟深寨远,高半山农村原来多为贫困村。
近期,正是收获的季节。对于理县高半山农民来说,他们不仅收获了丰收的果实,更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甜蜜。近年来,我市通过各项援助,完善提升了该县高半山渠系配套工程及农村基础设施。理县的高半山果蔬种植实现提质增效,高半山农民脱贫奔小康。
□记者 徐灿灿
完善基础设施
高半山村年收入翻几番
薛城镇水塘村位于理县东北部孟屯河谷0.8公里右侧高半山上,距县城29公里,全村平均海拔1800米。水塘村是以羌族为主体的聚居地,辖上组、下组2个村民小组,共103户345人。通过精准识别,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50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60亩,林地9325亩,退耕还林249.2亩。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水果和蔬菜、采挖药材、外出务工为主。2019年,该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9848元。
近日,记者来到水塘村,在一片苹果林中见到了该村党支部书记余顺根。“苹果已经丰收了,收苹果的车可以直接开到地里采摘,通过电商进行销售,今年能卖个好价钱。”余顺根信心十足,他的底气来源于村里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和水渠灌溉工程。
要想富,先修路。水塘村作为一个高半山村,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交通不便。在余顺根的记忆里,以前村民要把农产品带出村,只能靠肩挑靠背驮,到距离7.8公里的薛城镇赶个集都要好长时间,更别说到县城了。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土特产、水果等都很难卖。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援建干部根据该村发展现状和贫困户致贫原因,帮助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他们为该村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发展水果种植业为支柱产业。随后,我市援建干部助力该村不断加强、完善道路建设。如今的水塘村共建成近30公里的道路,形成了覆盖全村的路网,完成硬化近20公里,基本实现硬化路户户通。
除了交通不便,生活、灌溉用水短缺也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这几年,我市援建干部协助该村建成大小蓄水池100多口、灌溉水沟50多公里。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段时间,村民用水存在争抢现象,仍有许多人用不上水。村里有个老党员说,水塘村的水池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就是不装水。我市援建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又争取来埋设一条导洪管道的项目,从薛城镇塔子村引水过来,解决水源不足的难题。随后,我市援建干部与水塘村村两委认真制定用水管理制度,确定专人管水、用水,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的问题。现在,该村村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十分方便。村民新种上了车厘子、苹果等经济作物,每亩经济收入由过去的700元提升至13000多元,翻了几番。村民们十分感谢我市的援建,把这些蓄水池亲切地称为“致富泉”。
基础设施完善后,我市援建干部又开始帮助谋划如何提高该村村民的收入。结合乡村振兴和省、州、县的规划,我市援建干部开始引导村民发展农旅结合的路子。如今,路通了,水来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该村正在美丽乡村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处于高半山的水塘村鸟瞰。
水塘村村民建造灌溉水沟。
水塘村村民在蓄水池抽水。
理县冰糖心苹果挂满枝头。
经过不懈努力,圆上高半山振兴梦
理县大多数人口在高半山,大多数资源在高半山,理县的发展和希望也在高半山。水塘村的蜕变是理县高半山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自2015年我市与理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以来,该县实施了高半山渠系配套工程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和提升工程。该项目覆盖43个村,新建水渠22.3公里,维修水渠1.5公里、各类蓄水池344座,蓄水量达9646立方米,安装各类工程管道共计124.7公里,新建道路8公里,并修建引泉池、集水口、闸阀井等配套设施。
通过实施以上工程项目,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2697亩。其中,管道灌溉面积2950亩、喷灌面积950亩。按照100亩的灌溉面积,每年项目村每亩增产250公斤。每公斤按照1元的效益计算,通过项目的实施每年增加317.4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人工运水灌溉,可节省大量劳动力,折合劳务费每年节省80.6万元。
理县受到村组分散、人均耕地少等因素制约,抓好连沟连片水利、农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个突破口。自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以来,我市指导配合理县突出精准谋划项目,逐片逐村设计高半山产业发展所需水利、农用道路等基础工程,在理县的山山水水中播撒产业发展的种子。经过5年来不间断谋划实施,理县高半山贫困户的命运有了很大的改变。
为更长效发挥高半山渠系配套工程及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的效应,我市积极帮扶理县相关部门出谋划策,项目建成后实行分级养护管理:小农水工程建成后,移交村委会所有,受益农户所在乡镇组织受益农户进行维修养护;采用“村组+专管人员”管理模式,村委会组织专人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专管人员服从村上统一管理,接受水利部门业务指导和监督,负责设备运行,设施维修养护工作,以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的长远效益。
经过我市的帮扶努力,理县圆了高半山的振兴梦。从2015年开展对口帮扶以来,我市援建干部持之以恒、对症施策、集中东部资源开展理县高半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解决了理县高半山的脱贫问题,形成致富奔小康的新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县所有村寨致贫的土壤,让穷窝窝变成了聚宝盆,项目建成区年经济效益可达398万元,受益贫困村27个,直接带动贫困人口达191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