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家校社政同频共振 同心合力共促成长
市教育局2020年家庭教育主题年活动精彩纷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①:实验幼儿园“好爸爸联盟”亲子活动
图②:《幸福 我的家》之“博士面对面”讲座
图③:市广播电视台拍摄《幸福 我的家》
图④:家庭教育情景再现汇演
图⑤:家长志愿者认真听讲
图⑥:我市首期家长志愿者培训活动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过去两年,市教育局牵头,在全市开展了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情景再现式沙龙、个案咨询等系列活动,形成了“行政布局、科研跟进、家校共育”的特色工作模式,开创了“面上普及、片上开花、点上突破”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随着今年1月1日《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市教育局将2020年定为“家庭教育主题年”,并推出了家庭教育情景再现汇演、家庭教育电视栏目、家庭教育问题指导、家长志愿者及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等系列活动,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家校同心,携手前行,共同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记者 李梦楚
主题汇演精彩纷呈,社会各界同频共振
1月8日晚,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和一个多月的精心排练,市教育局隆重举办了“幸福一家人 温暖一座城”家庭教育情景再现汇演暨2020年家庭教育主题年启动仪式。
导演组对各校报送的节目精减再精减,最终以孩子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从社会最关注、家庭矛盾最突出的几个家庭教育问题入手,设置了“手机”“陪伴”“关爱”“青春”“家庭”五大篇章。这些节目,没有剧本,没有专业演员,由学生、家长、老师本色出演,将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情景片段进行演绎。每个篇章最后,还有家庭教育专家以“视频+现场访谈”的形式给出专业建议。
在《等一声“妈妈”好难》里,外来务工人员田燕琴演绎了自己的故事:由于四处打工,孩子频频转学;为了生活打拼,无法陪伴孩子;由于缺乏沟通,孩子10年来都不肯叫一声妈妈。台上,她哭了;台下,不少家长也哭了。
“这段故事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母女俩早已和解。但我宁愿请假扣钱也要参演节目,将这段心痛往事呈现出来,引起大家的警惕和反思,不要以为自己拼命赚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田燕琴说,她希望更多孩子了解父母的苦心,也希望家长不要以赚钱为借口而忽略了孩子。
“多么幸运,我来了,体检了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家长与孩子是演员,演出了一场场发生在无数个家庭中常见的场景。几次热泪盈眶时,我多么感谢你的到来,让我重新找到我自己。”“情景剧的内容源于生活,发人深省。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不是给家长认为好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多一些耐心,少一点催促,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和空间,共同成长,静待花开。”真实的情景、精彩的演出,让众多教育人士、家长、学生和观众共鸣。市教育局将此次汇演制作成视频推送后,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深思,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家庭教育主题年活动中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同频共振,唱响了家庭教育主旋律。
疫情来袭矛盾显现,线上答疑线下家访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将孩子和家长困在家中,“什么时候开学”成为未知。尽管市教育局以最快时间筹建了“空中课堂”“空中希望课堂”,并组织、指导各校利用信息化开展网上教学,但在这长时间的相处中,平日里隐藏着的亲子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孩子起居无时,沉迷手机游戏、网络与电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说他两句,不但不听还出口顶撞。”“孩子没坐几分钟就说肚子饿或口渴了,上课时总喜欢做些小动作。”“我们是二胎家庭,平时孩子们各自上学,矛盾还不突出,现在整天呆在一起,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
为了帮助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相关问题,市教育局不仅通过“永康教育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春”的力量》系列文章,指导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还建立了“永康市教育局家庭教育线上咨询群”,让家长们通过微信交流探讨,群内还有家庭教育指导师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其实,疫情期间的长时间相处,是重塑亲子关系的良好契机。如果把握好这段时光,家长完全可以拥有更融洽的亲子关系。”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负责人程毓秀介绍,为了切实帮助群内的家长们解决问题,群内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们不仅逐一解答家长的疑问,还另外针对家庭教育突出问题如孩子沉迷手机、不做作业、二胎矛盾、亲子沟通等,准备了多个专题课件,每周定期在群内分享,帮助家长理解教育、学会管理情绪,引导家长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提高科学育儿的能力,在疫情期间建立和维护好良好的亲子关系。
4月初,市教育局又下发《开展春季学期家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在正式开学前对全市中小学生尤其是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不能按时回校就读的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顶岗实习学生等进行家访。通知下发后,各中小学积极行动起来,能上门的上门,不具备入户家访条件的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联系到位,学习上耐心辅导,生活上嘘寒问暖。
时任市教育局副局长、永康一中党委书记陈业根了解到一学生父母残疾、生活学习都得靠舅舅一家帮衬后很是动容,立即约定时间到该学生家中家访,送上自己准备的5000元现金,并表示学校将尽量帮助该学生克服困难,他自己则负责资助生活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985、211高校。
创新推出家教栏目,博士参与广受好评
如何通过更大平台向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及幼儿家长推广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3月,市教育局又与市广播电视台一起筹划并推出了我省第一档家庭教育电视栏目——《幸福 我的家》。
从3月16日第一期节目在解放小学开拍至今,摄制组走过大司巷小学、白云小学、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崇德学校、实验幼儿园、城西小学、人民小学、古山小学、民主小学、实验学校、永康中学等校,推出了12期节目,拍摄对象覆盖各个学段。
打开任何一期节目,你会发现,在节目开头,有一位博士乡贤现身说法,以讲故事、访谈等形式与观众探讨家庭教育的成功路径,传递永康好家风、好家训。市教育局局长谢滔说,此前该局组织各校编制了校友名录册,如今正好发挥资源优势,让博士乡贤以自身成功经历引领永康教育健康发展,做深做透博士大会的后半篇文章。8月20日晚,永康籍博士、浙江大学教授胡礼祥还受邀来到永康一中,与高三毕业生及家长面对面,帮助准大学生们提前了解大学生活,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幸福 我的家》栏目推出至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有的说“有时觉得大嗓门就可以震慑孩子,其实不然,我要重新审视自己,做个笑脸妈妈”;有的说“最好的陪伴是父母各司其职,与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铁三角”;有的说“夫妻在教育孩子时目标要一致,在对方缺位时要及时补位”……越来越多的家长从节目中学到了科学家教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用于实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教团队分批组建,培训成果辐射全市
要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还必须要有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团队。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市教育局开展了多期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到目前为止,已组建了一支由13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和68名家长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团队。
为鼓励家长也积极参与家校共育工作,6月,市教育局又举办了我市首期家长志愿者培训班。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多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来永授课,从理念、实践等多个层面对68名各校推选出来的家长代表进行培训。
7月15日—22日,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又与金华教育学院联合举办了我市第二批家庭教育初级指导师培训班。在一周的课程里,多位知名教育专家为来自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的50多位一线教师“充电”,就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概念、家庭教育热点话题、家庭教育个案分析、亲子时间管理等各个方面展开交流探讨,并进行现场模拟咨询。
来自人民小学的学生家长张德广接受培训后感触良多,每次下课后都舍不得离开教室,又找专家交流,同时强烈建议扩大培训辐射面。他说:“此次培训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所以我希望让更多家长受益。以后我们这些家长志愿者一定会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工作。”
“像张德广这样的家长还有很多。通过分批培训,越来越多的家长、老师从受益者成长为志愿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今后,这些‘领头雁’将把科学家教的种子带向各个学校、各个班级,协助市教育局及各校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程毓秀说。
政社联手再推新举,传播理念转变观念
为在区域范围内合理优化教育资源,联动多方力量促进家庭教育发展,7月30日,市教育局与古山镇联手,推出了又一项创新性举措——打造“家校社共育大联盟”。
第一步,是为期一周的父母成长计划。多位资深教育专家与古山小学的家长代表们分享了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给予专业指导。还举办针对作业陪伴、亲子沟通、沉迷手机等问题的家长沙龙,让每名家长都能得到参与式的体验,在与其他家长或指导师的交流中反思自我,改善教育方法。对于个别确有需求的家长,家庭教育讲师团的讲师们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一对一现场咨询答疑,帮助家长掌握契合的教育方法。
培训过后,家长们反响热烈。陈思尧小朋友的妈妈说:“我总是用焦虑、坏情绪来面对孩子,听完课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快点改进,做一个带给孩子幸福感的妈妈。”胡睿麟小朋友的妈妈说:“培训后,我相信会有更多家长学会去了解孩子‘叛逆’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改进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杜欣珂小朋友的爸爸说:“我自己小时候是个叛逆的孩子,深知家长对孩子影响深远。家长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光对家长代表进行培训,提高家长的智慧育儿水平还不够,为助推“家校社”形成共育合力,8月以来,市教育局和古山镇还依托古山镇域范围内的学校、村文化礼堂、企业等,开展家长培训、情景再现式沙龙、个案咨询等活动,传播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以期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涵养美好教育生态。
家校共育全面开花,校校精彩创出品牌
在市教育局及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我市各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打造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品牌工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好局面。
基于对家校关系的深层理解和剖析,高镇小学构建了“13679”家校共建模式。“1”即确立1个家校共育理念;“3”即班级、年级、校级3级家长委员会;“6”即一至六年级;“7”即“7S”管理;“9”即做好9件事情:新父母漂流日记、新父母驻校办公、新父母义工、新父母教师、新父母俱乐部、新父母课堂、新父母亲子阅读、新父母家合会和新父母评选。在这一模式下,高镇小学积极打开校门,倡导家长参与到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共促孩子成长。
在高镇小学四年级就读的小特小朋友就明显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给妈妈带来的变化:“以前妈妈喜欢控制我,都是她说了算。现在她会先问我的意见,给我选择的权利。还有,妈妈越来越专业了,我特别喜欢她教我的时间管理办法,让我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她还夸我越来越有哥哥的样子了,其实以前我不是没有哥哥的样子,而是觉得妈妈偏心,偏要跟她反着来。现在我觉得妈妈是公正的,越来越觉得应该当个好哥哥,弟弟也越来越爱黏着我。妈妈,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在白云小学,自2015年4月开办的“善育讲坛”至今已举办了35期。资深家庭教育专家、老师、家长化身讲师,各自选取家庭教育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与其他家长、老师分享交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该校还把“善育讲坛”搬到了线上。校长、老师、家长隔空对话,共同探讨孩子在网课教学中及返校复课后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解放小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心怀“家天下”;打造教师、学生、家长、后勤人员共同组成的教育共同体,培育“家文化”;通过微课、微论坛等,开通“家频道”;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听证会等,提升“家温度”,从而打造“西津·家联盟”家校共育模式。9月8日晚,解放小学还与桥下小学携手,采取网络直播的形式,面向两校一年级新生家长开设了一次线上家长会。家校联动、多群联播、城乡联手,家长们线上线下互动,收获了满满感动。
新学期伊始,其他各校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各式各样的家访活动。还有大司巷小学的家长驻教活动、实验幼儿园的“好爸爸联盟”等,如今我市各校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育人合力,引领孩子们幸福成长。
家庭教育事关全局,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新学期伊始,市教育局及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又将各项工作提上日程:开展“百名校长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不断提升家校合作水平;打造“家校共育大课堂”,举办全市家校合作共育现场会;与相关部门合作,开展家校共育工作风采及好家训、好家风系列展播活动;组织编写《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积极打造家庭教育云平台,推进我市数字家长学校建设……
“目前,已通过考核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们正积极发挥作用,除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外,部分家庭教育指导师还主动上门为有需要的家长服务,开展个性化辅导。”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市家校合作研究指导中心正努力挖掘优秀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潜力,让他们充实我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今后到各校巡回开办讲座、“义诊”,为更多家庭服务。
对于表现优异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和积极配合家校共育的学习型家庭,年底市教育局将进行评选表彰,以此展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成果,同时号召更多志愿者、更多家庭以先进典型为目标,形成崇尚教育、家校共育的新风尚。
“家庭教育是奠基固本、不可或缺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是复印机,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长只有克服简单化、情绪化、攀比化、成人化思想,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谢滔说,市教育局希望借助家庭教育主题年契机,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做出积极尝试。市教育局始终会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整合全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