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兴衰岩下街

  □章竟成 程同文

  其实,对岩下老街的了解我并没有多么深刻,浮现在眼前的印象很多来自相关资料,以及老街拆迁后的几次探访。每次看着那些亟待保护的零零落落的老房子老店铺、长着湿滑苔藓的街路、大拆后的建筑垃圾,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虽然老街的格局、老街的骨架依然躺在那里,但现在的老街已不再是原来的老街,更像是一个缺胳膊少腿、奄奄一息的老者。老街居民已经搬出去了几年,老街的生活与生产也停摆了几年,你要是一个人徜徉在这人迹罕见的老街里,说不定走着走着你的心就会发怵发毛。

  岩下街原先可是像飘在方岩山东麓的一条彩色飘带。它因方岩山而生,因胡公的香火而盛,因五峰书院文脉而润,也因时代风云的变幻而跌宕起伏、兴衰。

  一

  岩下老街原本就是山谷之中、方岩溪畔的一条小路,路边的村庄因对面拔地而起的方岩山,而取名为“岩下”。当这条小路的两边长满了房屋和商店时,路就变成了“街”,自然得名为“岩下街”。

  岩下老街全长约三里,街面宽度仅二三米,中间原为青石板铺就,两边用鹅卵石镶嵌,与建筑台明相接的地方还做有排水沟。老街除了南边的一小段向西拐了两拐,并结束于方岩山的入口之外,其余部分基本上是南北走向。方岩溪几乎以垂直的角度从老街下穿过,转而平行,老街继续向北。

  其中一段几米长的石板路被称作“松门桥”,过桥向南便属于岩下村了。岩下村是以上坑为起点,沿老街向南向北发展。在蜥蜴山南侧,老街向西拐的地方,方岩溪又一次从老街下面穿过。这一次,横跨方岩溪的是一条叫“回龙桥”的小石拱桥,石拱桥东头石柱上还清晰地刻有“处州方岩大路”几个字,意为沿路继续向南就可以到达处州(今丽水)。

  二

  选择在风景奇秀的方岩山脚下生存发展,是一群有着诗和远方情怀的程氏先辈们。

  我们的叙述可以从元代初开始。世居安徽歙县槐塘的程楷在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中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后升为胡广廉访司副使。在延佑元年(1314年),程楷“奉命平云南寇,因被诬戍辰州(今湖南),后携子益宁避地金华石苍岭”。七年后,程楷率全家移居永康县城衙后巷。到了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程益宁的儿子都已长大成人,程家便一分为三。长子程木留居衙后巷;次子程杉迁橙麓村;三子程权则迁岩下村。据谱记载,迁居岩下的程氏在几代之内都还保持了这种长子留居原籍,余下子孙迁去异乡的迁居方式。

  可以重点说一说迁居岩下村的程权。程权(1333年-1385年),字可与,别号得耕居士。据宗谱《得耕公传》中有述他厌倦城市喧嚣,而后搬到方岩山东麓居住,并“建楼匾‘得耕’,曰,终身得耕陇亩足矣”,并由此得名“得耕居士”。程权一心想做个隐士,但是他却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里。在他35岁的时候,明朝建立了。他认为“国初为官者朝不保夕”,从而拒绝从军参政。他为此先是断指,最终服毒自尽以求子孙日后平安。程权的夫人在他去世后的第三年也撒手人寰,撇下了两个儿子——鹏和洋。依照惯例,程鹏留岩下,程洋外迁上呈。程鹏有三个儿子,分别是祚、禧和裕,长大分家后分别为天、地、人房的房祖。在明宣德初年,祖屋已不能再容下程家这三代十几号人了。于是在一番考察后,地房迁下宅,人房迁前刘,天房程祚(1392年-1458年),字永延,带着当时还年幼的次子程垣和幼子程坚迁往凌宅,后易村名为独松。程祚的长子程坦(1411年-1477年),字世远,一人留居岩下。

  岩下村的程氏,从第七世程鍨到第十四世,是一个逐渐壮大和发展的过程。六世祖程坦留居岩下后,一直膝下无子。年过花甲后,便过继给独松二弟程坚的儿子程鍨(1474年-1548年)。不料三年之后,程坦就去世了,年幼的程鍨便成了程家在岩下村唯一的男丁。家谱中记载他“童年立家,人称练达,好礼重义,应事刚果,许人以诺,终不渝”。经过大半生的苦心经营,程鍨到晚年便在其老屋的西侧建造了一个呈半月形的水池,池边筑亭,并在池后建了新居,这便是现在得耕居的前身。

  据《世远公宗谱》中的描述,池底有用卵石镶凑成“双龙戏珠”的图案,建筑外围台门砖雕“双狮抢球”,门额砖刻“得耕居”,并配花鸟浮雕。建筑内部为前厅后堂,其装饰极其华美,以至于有人状告衙门说是程家私造宫殿。程鍨也因每日消遣在这位于方岩山东边的亭台里,而被称为“东亭居士”。程鍨在独松村的侄子、礼部侍郎程文德(1497年-1559年)还亲笔题写了“树德堂”及楹联“栋宇初成家有庆,簪缨世显国同休”挂在前厅。有了这座大房子,再加上榜眼公“树德”的勉励,程氏后人就在岩下站稳了脚跟,并逐渐发展成为望族。从程鍨的子孙开始,就谁也没有再迁出岩下。

  岩下程氏自十五世纪起,便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最后值得一提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程立重。程立重(1736年-1793年),字逢时,号毅庵。关于他,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好的故事。相传,程立重自小就和住在芝英紫霄观的知县应炜的女儿订了婚。官宦人家的千金从小就备受宠爱,在她十三岁的某一天,家人为了寻找她丢失的毽子,竟无意中发现了埋在家里的十八桶白银。知县认为这是女儿的缘分,就决定将这十八桶白银留给女儿做嫁妆。不仅如此,还怕女儿嫁出去会吃苦,于是在过门之前,派人到岩下村为女儿建好了一座三厅两堂的三进宅院,院子大到可以容下“屋里塘”和“屋里井”。程立重为了报答知县丈人的赠银之恩,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不惜重金在宅院西边造了雕饰精美的绍常祠堂。就是现在依然保存完好,其雕梁画栋可叹为观止的毅庵公祠。

  三

  岩下街的形成,可以说是岩下程氏不断发展壮大和方岩香客越来越多,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

  由于方岩香火旺盛,山上的僧房不够住了,更因为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广慈寺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大部分建筑,于是在这节骨眼上,岩下村有记载的第一家旅社开业了,店号程隆兴。这成了后来岩下街旅馆业发展的标志。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应该是岩下街的兴盛期,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前即抗战时期,也就是浙江临时省会搬至方岩的这段时间,是岩下街最为鼎盛的时期。这时不仅集聚大量由省城迁跸的机构和公职人员,还有为之提供配套服务的大批民房住宅和旅社商店等业态。这条三里多长的商业街就这样最终形成。

  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原因,它的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北段位于割稻坑口,以几家大型旅店为开端;接着的一段紧贴狮子山西麓,由一些相对散落的中小型旅社和杂货店组成;到下胡坑坑口附近,则是有几家较大的旅店矗立在老街两侧;再往南的蜈蚣山西侧一段也有几家不太集中的旅店和杂货店;紧接着上坑口的一段,由于人口密集,空房不多,各家只是用临街的房子经营些小吃和方岩货之类的小买卖;最南端的一段位于蜥蜴山以西,主要以卖方岩货为主,兼营食品。在正月、二月和八九月的进香期,两三米宽的街道会被挤得水泄不通。街上不仅有远道而来的香客,还有挑着担子的手艺人和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一些方岩特产、永康特色小吃,如香烛、纸花、方岩哨、豆腐干、肉麦饼、小麦饼、红橘等随处可见。还有一道很独特的景观,就是在每年进香期,不单是老街上人头攒动,生意闹猛,而且伴随香客们远道而来的还有大批真真假假的乞丐,他们游历于老街附近和上方岩的途中,接受祭拜胡公的香客们的慷慨布施。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破除迷信”以及方岩山脚修好了一条砂石公路,通往方岩山口更加便捷,因此岩下街这条繁荣了近200年的老街变得萧条了。那些曾经的店面,只能通过写在墙头上或者二层栏板上,已经褪色的店名或招牌中依稀辨认出来。有几家上百年的老店,也因为疏于维护而墙倒房塌。许多在这里一度声名显赫的人物和曾经发生的故事,现在也仅仅留存在村里老人们的记忆中。

  四

  站在新时代历史关口,老街将何去何从?

  十年前,永康为方岩景区的重生,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启动了拆迁综合整治。举全市之力,一拆就是十年!其中多少彷徨纠结、酸甜苦辣,只有老街上的人们知道,只有参与其中的市镇村领导干部知道。

  老街留或不留,同样纠结了多少人的心。

  好在这一命题已被我市各界有识人士的广泛求证,一致认为在保护的前提下作有机利用。这就是允诺给老街的明天!

  岩下、橙麓的新房子拆了;老街的原住民、老住户搬了;有历史有故事的老屋店铺留下了;残败不堪的老房在一幢幢抢修……

  方岩风景的提升改造,迎来了新资本“银泰文旅”。

  岩下老街的规划方案,作了一次次修改完善。

  老街正凤凰涅槃……

  希望不久的将来,岩下老街像盛舞的彩带重新飘动在方岩山脚东麓,重现民国风情老街之盛景,演绎老街不朽之传奇!

  岩下老街一角 记者 林群心 摄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07 2020-08-29 永康日报2020-08-2900005;永康日报2020-08-2900006;永康日报2020-08-2900007;永康日报2020-08-2900008;永康日报2020-08-2900009;永康日报2020-08-2900010 2 2020年08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