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爱心与乡土情结作一次很好的嫁接
□本报特约评论员
薛建国
“
“认购爱心葡萄树,助力残农梦想”活动是保障种植葡萄的残疾人收入的有益举措,它是一种精准的扶贫方式,也体现了永康人的爱心。
在农村,有一种伤叫增产不增收,指的就是丰收后,农产品滞销,最终导致农民亏损。在唐先镇,农户种植葡萄的不少。每年的葡萄收入是这些农户家庭经济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对残疾人家庭来说。如何帮助这些葡萄种植的残疾人家庭每年收入有保障?我看到了一个很好的做法,即市残联和唐先镇人民政府共同发起的“认购爱心葡萄树,助力残农梦想”活动。这个活动影响力很大,群众参与度很高,在首次成功举办后,今年又开始举办第二季了。(详见本报7月29日第3版报道)
这个活动影响力来自哪里?首先应是永康人素有爱心,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这些年,我市传统产业做深做精,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与人之间美好动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其次这个活动创意好,直抵人心。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种植是中国传统产业。对中国每一个人来说,根系都在乡村,生活也离不开农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人的一种情感,可以说很抽象,也可以说很具象。具象是什么?有一小块地,种花种菜种树,看花开花谢,看硕果累累,看四季轮转,感受岁月更迭,感受成长美好。现在许多城市家庭的阳台就是一个小花坛或是一个小菜园子,这是主人寄托乡土情结的一个载体。而到农村认购葡萄树,既献了爱心,又让心中的乡土情结落地,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响应者众多是正常的。如果你是第一季的参与者,现在就可以自豪地对朋友说:“这是我自家种的葡萄,请你尝尝。”
第三,这个活动为孩子打开一个重要的窗口。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过程。许多家长坦言,认购爱心葡萄村也为了培养和教育孩子的需要。通过认购活动,让孩子走进残疾人家庭,既知人间疾苦,又能从残疾人身上汲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学习动力。再则,一棵葡萄树也会极大丰富孩子的自然常识,结合书本,对植物的起源、生长等有更真切的认识。而韭菜和小麦不分的人,是与社会脱节的人,不是我们所要的人才。
这个活动是务实的,是不受天气影响的,是体现“精准”二字的。谁都知道,农业种植不能不考虑天气和病虫害的影响。如果减产,农民很可能就会减收。而认购爱心葡萄树,就能尽可能地规避这样的减收风险。因为认购爱心葡萄树,残疾人家庭付出的是劳动,即对果树的管理,施肥、治虫、修剪等,果实是归认购者所有的。而认购者的期望不仅硕果满枝,重要的是爱心的付出,收获一定不会少的。这样的精准扶贫,显然要比简单的给钱给物来得高明,也让受助对象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