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乡村建设 记录乡村变迁
文化大咖
宁塘采风
□记者 高婷婷
本报讯 近日,古山镇宁塘村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采风团。这支队伍有十几名成员,由我市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组成。他们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聚焦宁塘乡村建设,用手中的笔记录乡村变迁历史,书写新农村蜕变之歌。
宁塘村坐落古山镇金城川华釜山麓下,距永城大约25公里,方岩古道从村中蜿蜒而过。上世纪70年代以前,每逢胡公生日,来自各地的信众络绎不绝从此经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宁塘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宁塘村村委会主任朱会喜介绍,该村距今已有560余年历史。明景泰年间,金城川朱氏发现宁塘一带是风水宝地,遂移居宁塘,开塘挖泥,烧砖盖房,为祈求安宁,他们把大塘改称宁塘,村也随塘取名。
宁塘村人杰地灵,历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之士,也流传着不少名人轶事。华釜山下有一条小溪,唤作潜溪。这一名字来自金城川潜溪公朱世远。朱世远是明末元初人,人品学识兼备,当时经常和刘伯温、宋濂、章溢几位名人在村中的“聚贤亭”饮酒,讨论天下大事。
为了纪念明朝时期辉煌的金城川朱氏文化,族人把村前的门前山改名为前明山,以激励后人。
走过街角,作家、书法家们看到一间灰砖黛瓦、布满青苔的老铺子,里面陈列着砖头搭的炉子和一些铁器,门口挂出一块木牌,上书“百年老店 朱记铁铺”。除此之外,在宁塘村村口还立着一块巨型铁墩。
朱会喜说,宁塘素有“铁匠之村”的称号,以前宁塘家家户户以打铁为生,大多在外挑行担、讨生活。而后,随着制造业的兴起,宁塘人返回故乡,办起了一家家手工作坊。家庭工厂、小微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人还把生意做到省外、海外。
参观完文化礼堂后,文人大咖们穿过古色古香的文化长廊,游览着沿途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如今,宁塘村依托自然资源,就地取材,深入挖掘名人历史,打造了不少具有人文特色的景点。走在宁塘,各式各样的街角小品随处可见,绿水秀山、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多种元素串联成亮丽的风景。
采风结束后,文人作家和书法家都表示此行收获颇丰。宁塘现今的佳景,无疑是永康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美好缩影,也在无形之中激发了文化大咖们的创作欲。华釜亭、茶楼、铁匠铺、胭脂马殿……诸多带有丰富人文色彩的景点成为他们的创作客体。
文人大咖浏览宁塘文化长廊